我的发小方建强,和我在同一个大杂院长大。小时候,大杂院的孩子多,整天都聚在一起玩耍,沙包、丢手绢,充满了欢声笑语。建强的家境不太好,父亲早年在工厂出了事故,落下残疾,母亲靠着街边一个小小的煎饼摊维持生计。那煎饼的味道,至今我都记忆犹新,香脆可口,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初中没毕业,建强就去了工地搬砖,说是补贴家用,其实是不想给家里增添负担。他干活特别卖力,像头不知疲倦的小牛犊,工头都夸他勤快,有活儿都先想着他。
建强住在工地的铁皮房里,冬冷夏热,条件艰苦。他常常就着咸菜啃馒头,饿了就花两毛钱买一小包花生米,却总是跟我说,工地伙食好得很。我清楚地记得,腊月里一场大雪过后,北风呼啸,他穿着打满补丁的棉袄来找我借五十块钱,说是想买件新衣服过年。五十块,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够我吃上半个月的饭了。可我连犹豫都没犹豫,就把钱掏给了他。看着他眼里闪着的光,我心里涌上一股暖流。过年那天,他穿着崭新的夹克,在我家门口笑得像个孩子,非要拉着我去他家吃饺子,说他妈妈包的韭菜馅儿饺子是天下一绝。
生活就这样波澜不惊地流淌着,直到小杨的出现,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小杨是县城一中的高材生,听说考上了师范,却因为家境贫寒而放弃了学业,来到邮局工作。她戴着圆框眼镜,说话轻声细语,举止文雅,像一朵清新淡雅的茉莉花,给沉闷的邮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建强第一次见到小杨,就像被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一般,整个人都呆住了。那天他送水泥路过邮局,透过玻璃窗看到小杨认真工作的身影,一下子就挪不开眼了,差点把水泥袋子都摔了。从那以后,他便开始频繁地出现在邮局,说是来汇款,其实就是为了多看小杨几眼。他还会特意换上干净衣服,去理发店剪个头发,问我这样打扮行不行,像个情窦初开的毛头小子。
有一次,他鼓起勇气去柜台前买邮票,却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买完邮票后,红着脸就跑了,像只受惊的小兔子。他母亲知道后,叹了口气,劝他放弃,说他和小杨是两个世界的人。可建强却像着了魔似的,晚上趴在床上练字,还跟工友借了本《三字经》,一笔一划地跟着学。他甚至开始听收音机里的英语广播,那股认真劲儿,连工地上的老工人都啧啧称奇。
为了能多和小杨接触,建强想尽了办法。他有时会带些从工地食堂买的肉包子,有时会带些自己拌的青菜,去邮局找小杨。如果没见到她,他就会在邮局对面的小店里坐着,远远地望着她,像一株向日葵追逐着阳光。下雨天,他还会特意去给小杨撑伞,风雨无阻,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他的公主。
有一天,建强磨着我帮他写情书,说我写字好看。那天我值夜班,昏黄的灯光下,我写一句,他就在旁边念叨一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情书写好了,他却因为赶工忘了署名。接下来的几天,他忙得像个陀螺,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我看他实在辛苦,就让他来我家吃饭。我妈看他那疲惫的样子,心疼不已。
小杨收到那封没有署名的信后,心情格外好,在邮局里哼着歌,连平时严肃的局长都被她感染了。两天后,她竟然主动来找我聊天,红着脸夸我字写得好,我顿时吓得冷汗直冒。就在这时,建强提着两个肉包子走了进来,看到这一幕,他愣住了,包子掉在地上,他转身就跑。后来听说,那天下午他差点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把工头都吓坏了。
晚上我去工地找他,他正一个人在屋檐下借酒消愁。我生气地骂了他一顿,把小杨的家庭情况告诉了他。原来,小杨的母亲生病住院,她放弃学业就是为了给母亲治病。听到这些,建强酒醒了,第二天一早就去买了新鲜的猪肝让我送给小杨,说是给阿姨补身体。之后,他又托我送去了红糖和一些他攒的钱,说是给小杨母亲看病用。
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小杨,她听后笑了,说早就注意到建强了,被他默默的守护所感动。后来,建强白天干活,晚上跟着识字班的老师学习写字,他把宿舍的墙刷白,贴满了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字,日夜苦练。半年后,他终于亲手写了一封歪歪扭扭却饱含深情的信,这回,他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小杨看完信后,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结婚那天,整个大杂院的人都来帮忙,热闹非凡。建强租了一辆红色的面包车,车上贴着大大的喜字,像一团跳跃的火焰,象征着他们红红火火的生活。小杨穿着红色的旗袍,笑容灿烂,比花儿还美丽。她坐在轮椅上的母亲,看着女儿幸福的模样,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婚后,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建强学会了瓦工、木工,又去学了装修,晚上还去夜校进修。小杨则帮着算账、接活。他们像两棵紧紧依偎的小树,共同抵御风雨,共同茁壮成长。慢慢地,他们攒够了钱,成立了自己的装修队,生意越做越大,日子也越过越好。他们给小杨的母亲换了新房子,街坊邻居都夸他们是奋斗的典范。
如今,他们的装修公司已经小有名声,每次来我家做客,他们都会笑着提起当年那封未署名的情书,感叹缘分的奇妙。而那封泛黄的信,也被小杨珍藏至今,就像他们之间历久弥新的爱情,见证着他们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这段故事,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平凡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相信,真诚和努力,才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