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同学们都在忙着投简历、找工作,盘算着如何在城里扎根。班主任也为我推荐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月薪七千,在当时算得上很高的起点了。可我却做了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回老家建房子。
“45万!你在城里能付个首付了,回农村建什么房?你疯了吗?”室友小李瞪大了眼睛,仿佛我说了什么天方夜谭。
“就是,现在农村有什么发展?你图什么?”老家的发小小张在电话里也苦口婆心地劝我。
就连我爸妈也颇为不解。我妈抱着我哭:“孩子,好不容易跳出农门,怎么又要回去?你让妈怎么安心?”
我理解他们的担忧,农村的生活确实不如城市便捷,但城市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却始终让我感到格格不入。我渴望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渴望那种鸡犬相闻的邻里关系,渴望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于是,顶着所有人的质疑,我揣着攒下的45万积蓄,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
刚回村,我就开始忙着建房的事。从选址、设计到买材料、找工人,每一步都亲力亲为。那段时间,我几乎成了村里的“谈资”。
“瞧,那小王,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回村里盖房子,也不知道图啥。”村口的老太太摇着头,跟隔壁的大妈窃窃私语。
“可不,听说花了45万呢!真是败家!”
我并非听不见这些风言风语,但我选择了沉默。因为我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
建房期间,我并没有闲着。我开始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尝试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家里的几亩地,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产量比以往翻了一番。
三年后,我的三层小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比城里的房子还气派。屋后的果园也初具规模,每年都带来可观的收入。
变化,首先体现在我父母的脸上。他们不再唉声叹气,取而代之的是欣慰的笑容。“儿子,你比我们有远见。”父亲拍着我的肩膀说。
周围邻居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隔壁的张叔,以前总说我傻,现在却三天两头往我家跑。“小王啊,你家这房子盖得真漂亮!能不能帮我问问,你找的哪个设计师?”原来,张叔的儿子也想回村建房了。
还有村里的李婶,之前总在背后说我“不务正业”,现在却逢人就夸我“有本事”。因为我不仅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她儿子现在就在我的果园里帮忙,每个月都有不错的收入。
几年下来,村里有不少人都开始效仿我,回乡建房、发展特色农业。曾经冷清的村庄,如今也热闹了起来。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平坦的道路连接着家家户户。
七年前,我花了45万在农村建房,被乡邻笑话。七年后,当初笑话我的乡邻纷纷效仿。这其中的转变,并非偶然。
我曾经问过一位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是什么让你放弃了城市的生活?”
他笑了笑,指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说:“因为这里是我的根。这里有我的家,有我的回忆,有我割舍不下的情怀。”
他的话,也道出了我的心声。城市再繁华,终究不是我的归宿。我渴望的,是那种根植于土地的踏实感,是那种守望相助的邻里情,是那种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
这七年,我经历了质疑、嘲笑,也收获了肯定和认可。我更加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逐潮流,而在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我,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