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陈毅和张茜闹不和,深夜问秘书:离婚要办什么手续?后来如何

侯哥谈历史 2025-02-05 13:56:4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在1964年的某一天,陈毅时任外交部长,因健康状况不佳前往医院。忙碌的外交工作,频繁的出访,加班和倒时差的生活让他的免疫力大受影响。他的妻子张茜,对此深感忧虑,决心让他改变生活习惯。然而陈老总的洒脱性格使他对张茜的关心不以为意,甚至一度在一场争执后,愤而欲求离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两人的关系走到了这一步?下面小哥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张茜出生于1922年的武汉,本名掌珠。在一个朴素家庭中长大的她,得到父母的倾力支持,继而步入学堂,成为少有的女学子。在私塾及城中学校的书籍世界里,她学业优异,而且展露了其文艺的才华,尤其擅长歌舞。

随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军的入侵让整个国家陷入战乱。张茜在城中学校的读书生活被迫中断,尽管被家人紧急召回,但她决心投身于国家的救亡图存行动中。1938年,她独自一人偷偷离家,前往南昌加入了新四军。

加入新四军后,张茜被分配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从事战地宣传工作。在那里,她将自己的学识和艺术天赋融入到抗日宣传中,为士兵们的士气注入了活力。虽然只有16岁,她却已经与成年战士们一起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她从不抱怨,始终坚持着她的信念:只有通过坚持抗战到底,国家和人民才能迎来和平。

她的努力和才能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张茜被选为战地服务团的一员,继续通过演唱和排演话剧来激励士兵们的战斗意志。

与此同时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陈毅,已年近四十却依旧独身。虽然战友们频频为他撮合,但陈毅一直未曾重拾家庭生活的意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被政治部主任邓子恢邀请观看一场战地服务团的演出,那里张茜正是演员之一。

在简陋的木板舞台上,张茜饰演了《魔窟》中的主角小白菜,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陈毅在前排观看,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当晚他回到营地,久久不能平息心中的激动。张茜的形象,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第二天,他试图集中精神参与军事会议,却无法抑制对张茜的思念。陈毅意识到,自己必须采取行动。他找到了战地服务团的团长朱克靖,提议增派一支小分队到前线,以提振士气,实则希望张茜能被派遣。

朱克靖赞同了这个提议,但陈毅的心思他未曾察觉。在离开会议地点时,他们偶遇了刚从溪边洗衣归来的张茜和其他女战士。朱克靖介绍陈毅时,陈毅故意调侃:“这就是那天晚上扮演‘小白菜’的勇士吧?”

张茜回应道:“我有名字的,我叫张茜。”陈毅则以诙谐的口吻继续:“春兰?真是个好名字,那我以后就叫你春兰了。”

“哎,真不好意思,不过嘛,‘小鬼’这名字在我们队里可是对年轻人的昵称呢,我知道你是张茜,这是你的本名么?”陈毅趁机问道。

张茜稍显尴尬地回答:“我小时候的小名叫春兰。”

“春兰?这名字真好听,那我以后就叫你春兰好了,行吗?”陈毅提议道。

张茜脸红了一下,点了点头,然后赶紧和其他几个女同志一起快步离开了。

在此期间,朱克靖始终在一旁观察,眼神深邃。张茜离开后,他与陈毅私下交谈:“仲弘,你已经是个立足之年的人了,是时候考虑成家了。”

陈毅笑着回应,引用古语轻松化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朱克靖不再绕弯子,直接问道:“你觉得张茜怎样?”

陈毅立刻正色:“值得一试。”

后来朱克靖与张茜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表达了陈毅的心意,但张茜的反应让他颇感意外,她似乎既不接受也不拒绝,态度暧昧不明。朱克靖经过一番调查,得知张茜有所顾虑。一是她认为自己与陈毅在才华上有差距,虽然她已颇具才华,但感觉自己在陈毅的光芒下略显黯淡。二是她担心,由于多人追求她,接受陈毅的追求可能会被人误解为“嫌贫爱富”。朱克靖虽尽力调解,但张茜始终未明确表态,此事只得暂时搁置。

在1939年冬,朱克靖派张茜前往游击区参与演出,增加她与陈毅的接触机会。演出前夕,张茜发现缺少一套八路军首长的服装,同伴们鼓励她向陈毅借。虽然内心有些抵触,张茜还是去找到了陈毅。

陈毅见到张茜,喜形于色,迅速拿出一把椅子,亲自为她倒茶。在了解张茜的来意后,陈毅二话不说,脱下自己的衣服递给她。张茜拿着衣服离开,留陈毅独自回味那短暂的相遇。未曾想,他的口袋里留有一首未及送出的情诗。

紧接着,一份紧急电报打断了他的思绪,陈毅不得不将情感暂置,转而处理军事事务。

那晚,陈毅未能观看演出。演出后回到宿舍,张茜开始整理这件衣服,准备明天的表演。她从口袋中意外地摸出一张折叠着的纸片。展开后,她发现那是一首情诗《赞春兰》。诗中的每一个字都透露着陈毅对她的深情款款,她的脸颊不由自主地染上了淡淡的红晕。

“小箭含胎初出岗,似是欲绽蕊露黄。娇颜高雅世难觅,万紫千红妒幽香。”

第二天清晨,她带着昨晚借来的衣服重访陈毅的住所。陈毅迎接张茜时完全不知情诗已被其发现,他的热情让气氛一时变得温馨。

张茜羞涩地坐下,将衣服递还给陈毅。陈毅注意到她的疲态,关切地询问:“昨晚的演出是否太辛苦了?你看上去很累。”一边说着,陈毅倒了一杯温热的茶水递给她。

张茜轻抿一口茶,沉默片刻后起身道:“我要走了。”虽口中这么说,她的脚步却迟疑不前。

陈毅察觉到张茜的不寻常,他缓步走近,温柔地说道:“这两天我可能要前往前线,而你们也将转至其他部队。我怕回来时无法再见到你,我会想你的。”

张茜的眼神中流露出些许失落:“那你们会去多久?”

“这得看战况,可能一个月,也可能更久。不过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相互写信联系。”陈毅尝试安慰她。

在这沉默的一刻,张茜转身向门外走去,陈毅迅速拉住她的手,两人的目光在静默中交汇。张茜轻轻点头,所有的感情在这一刻无声胜有声。

陈毅后来写信给朱克靖,信中半开玩笑地写到,“事情已定九成九。”经过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张茜被调至一支部队工作。1940年1月,他们的婚礼在部队中举行,响彻道贺声。

宾客散去后,陈毅轻抱着张茜,低声说道:“春兰,我觉得非常幸运能与你相伴。”

张茜眼含泪光,温柔地回应:“我早已深深爱上你,总担心自己不够好。”

“别这样想,从现在起,你是我的一切。”陈毅温柔地打断她。

随着两人的婚姻步入正轨,陈毅不久后北上,而张茜则投身于地方建设工作。虽然他们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张茜却始终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

在随后的岁月里,张茜为陈毅诞下三名儿子。除了照顾孩子,她还坚持投身于她的工作职责中,不曾有任何怠慢。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内又爆发了解放战争。面对敌人可能对家庭的威胁,陈毅只能将张茜和孩子们安排到偏远的乡下避难。在乡下的日子里,张茜从不提及自己的首长夫人身份,而是学习医术,为村民们提供医疗帮助。

陈毅在战场上,每当想到无法亲自照顾家人,总感到内疚。

在渡江战役前不久,陈毅写信给张茜,表达了他的期望:“茜儿,期待我们攻占南京后,铁路恢复通车,届时你和孩子们能迅速南下与我团聚。我们不能再让这种相隔两地的生活持续下去,孩子们需要父母,而我们也需要彼此的陪伴。”

信的结尾,他温馨提醒:“务必注意身体健康,你总是饮食不足,希望你能健康地来见孩子们的爸爸。”

每当收到陈毅的信,张茜总是倍感温暖,这些字句成为她在艰难岁月中坚持下去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与他的家人终于得以团聚。作为一位高级官员的妻子,张茜却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她投身于语言学习,勤奋学习英语和俄语,并以笔名耿星开始了她的翻译生涯。她翻译了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的《原沙》和李昂诺夫的剧本《平平常常的人》,这些作品后来都被出版。

陈毅对张茜的学术追求非常支持。夫妻俩尽管工作繁忙,生活节奏迥异,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很少有机会见面。他们通过写便条来交流,彼此表达关心和思念。

1954年,陈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又增加了外交部长的职务。作为陈毅的伴侣,张茜经常需要参加外交场合。张茜自己也在这期间出版了两本小说,并投身于专攻俄语的学习。她最初对参与外交活动持有保留态度,但在邓颖超的鼓励下,张茜最终全身心投入到外交工作,放下了自己钟爱的文学事业。

新中国外交的初期,大家都被要求打扮得体。比如烫发、擦粉、穿旗袍,许多人感到不适应。但张茜从未表现出不满,她的高文化素养和天赋使她能够轻松地与外国人交流,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示范。

陈毅和张茜一起经历了战争的考验,并肩作战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两人的关系也像许多夫妻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他们之间不乏争吵,有一次陈毅甚至在愤怒之下询问秘书离婚的手续。

原因是在1964年的某一天,陈毅因感到身体不适,前往医院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医生诊断出,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和不规律的生活习惯,陈毅的免疫系统已经大大弱化。他们强调,为了维持健康,必须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

作为外交部长的陈毅,职责繁重,时常要应对紧张的工作节奏,经常需要加班,有时候连续工作到深夜,忙到连正餐都顾不上吃。外事出访尤其频繁,时差问题和连续的会议让他的生活习惯更加不规则。这次的医疗检查,无疑是对他身体状况的一次严重警告。

对此最为忧心忡忡的是他的妻子张茜。面对丈夫健康的逐渐恶化,张茜坚决要求陈毅开始戒烟戒酒,并且要求他严格按照规律作息。但陈毅向来性格豪放,对生活有一种随性的态度,他对死亡看得很开,认为人生苦短应当随心所欲。

张茜为了促使陈毅改变,在家中严格监督他的生活习惯,还经常在他出席宴会或社交活动时给予提醒。

在1964年的一次出访归来后,外交部为陈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欢迎宴会。陈毅匆匆从家中出发,尽管妻子张茜叮嘱他注意健康,少饮酒,早些回家休息,陈毅还是轻描淡写地应了一声。宴会上,他兴奋地与同事们分享出访趣事,直至深夜方才离场。

当陈毅于凌晨两点回到家门前,发现张茜已经锁门,并假装熟睡,以此给他一个深刻的教训。陈毅多次敲门无果,意识到张茜这是在故意冷落他。他心想:“我这么大声,她不可能听不见。”心中的不满逐渐升起,便提高声音说道:“你到底开不开门?再不开门,我们就离婚!”

屋内依然没有任何动静。

感到又气又无奈的陈毅只好转身离开,径直去了办公室。他把秘书从睡梦中叫来,秘书匆忙赶到,心中充满疑惑和担忧。陈毅脸色涨红,不知是因为酒精还是愤怒,他拍着桌子说道:“我要离婚!你告诉我,办理离婚需要什么手续?”

秘书一时愣住了,从未见过陈毅发这么大的火,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应。

与此同时,在家的张茜躺在床上,眼泪默默滑过脸颊。她心中既后悔又难过,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有些过激。她知道陈毅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特别是医生曾经警告过他的心脏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休息和保养。

多年来,随着陈毅年纪的增长,张茜对他的身体健康愈发关注。有时候,她会在众人面前直接从他手中夺过香烟,将其掐灭;在社交场合,看到他喝多了酒,也会在桌子底下踩他的脚,以示警告。身边的朋友有时会笑称陈毅是“妻管严”,有人甚至在背后议论张茜不给他面子。

陈毅大多时候都是笑着哄哄妻子,避免矛盾升级。但这一次,或许是酒精的作用,或许是积累的情绪,他感到自己再也忍受不了了。

第二天一早,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听闻了他们夫妻间的争执,决定出面调解。他们邀请陈毅夫妇一起到附近的公园散步,想借此机会缓和两人的关系。初秋的公园里,树叶泛黄,微风拂面,然而四人之间的气氛却有些尴尬。陈毅和张茜走在前面,彼此沉默不语,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走了一段路后,周总理指着天空中翱翔的风筝,对张茜说道:“你看,那些孩子放的风筝多美啊。其实婚姻就像放风筝,只要线在你手中,风筝就不会飞走。但要记住,线要有松有紧,不能一直绷得太紧,否则线会断,风筝也会失控。”

张茜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周总理接着说:“我觉得啊,你在关心陈老总的时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适当地给他一些空间。”

她轻声回应道:“是的,我可能管得太严了,只是太担心他的健康了。”

另一边,邓颖超挽着陈毅的胳膊,温和地劝道:“张茜都是为了你好,你可不能因为一时生气就说出‘离婚’这样的话,这对她多伤心啊。”

陈毅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懊悔:“我知道,是我一时冲动。她为我付出了很多,我不该那样说。”

在周总理夫妇的调解下,两人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