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在1990年的某个寒冷日子里,杨得志将军正承受着生命中一场无形的战斗。自从他亲爱的妻子逝世后,他逐渐消瘦,孤独地面对着空旷的家。此时杨得志已是年逾花甲,身边的亲友无法再忍心看他独自面对晚年。在李雪三夫妇的提议下,将军的生活即将迎来一位新的伴侣,一位曾是文工团舞蹈演员、志愿军副排长的石莉。这场深秋的相亲,能否为将军的余生带来温暖的曙光?下面小哥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杨得志的第一位妻子,名为申戈军,原名申淑兰,1918年诞生于河北魏县,童年时期便失去了母亲。在父亲和祖父的鼓励与支持下,她战胜了种种困难,最终考入了大名女子师范学院,成就了那个年代少有的女大学生身份。
大学毕业后,申戈军本希望回乡服务,奉献自己的知识与才能,但抗日战争的爆发让一切计划都发生了改变。面对家乡河北的生灵涂炭,她与姐姐申晓普做出了决定,离开饱受战火蹂躏的家乡,前往相对安全的河南濮阳,参与到抗日的行动中。
到达河南后,申戈军加入了当地的妇女救国会,积极参与演讲和培训工作,她的勇气和智慧让她迅速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领导者。她在民众中的演讲激发了许多女性的抗日热情,被誉为“现代花木兰”,连身边的男性战友们都对她刮目相看。
1940年,30岁的杨得志奉命来到河南濮阳县,投入紧张的抗日工作中。虽然他已过而立之年,却依然单身一人。国家危亡当前,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对个人问题并不在意。可他的战友们却为他的终身大事操碎了心,纷纷想着为他物色一位合适的伴侣。
其中八路军驻开州办事处主任唐克威是杨得志的挚友。他深知杨得志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但在情感方面却有些迟钝。为了帮助好友,他一直留意着身边的优秀女子,希望能为杨得志牵线搭桥。
一次偶然的机会,唐克威认识了来自河北的申戈军。她年轻有为,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进步,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她的才华和热情令唐克威眼前一亮,心想这不正是杨得志的理想伴侣吗?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杨得志。
谁知,杨得志听后却连连摆手,谦逊地说道:“老唐,人家是大学生,我只是个大老粗,怎么能配得上她呢?”
唐克威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劝道:“老杨,你可不能妄自菲薄!你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怎么在这事上反倒退缩了?英雄配才女,这是天作之合,别再犹豫了,赶紧去见见吧!
在好友的鼓励下,杨得志终于同意了见面的提议。由于工作繁忙,他没来得及整理仪表,就匆匆前往约定地点。满脸风尘,衣衫微乱,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他给对方的第一印象。
当他出现在申戈军面前时,她不禁微微一愣:眼前的男子,瘦削的身材,满脸的络腮胡子,衣服上还沾着尘土。但她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坚定和真诚,心中对他生出一份好感。
杨得志此刻却有些局促不安,不知该说些什么。面对申戈军的微笑,他只能简单地回答她的提问,显得有些拘谨。多年后,他回忆起这次初见,仍忍不住笑道:“当时见到她,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的。战场上什么都不怕,偏偏在她面前手足无措。
虽然初次见面有些尴尬,但申戈军却被他的朴实和真诚所打动。她觉得,这样的男人值得信赖。两人之间的好感在默契中慢慢滋长,但谁也没有主动表露心意。
看到他们的情况,唐克威决定再助一臂之力。他将两人再次约到一起,笑着说道:“老杨,你经历过长征,战功赫赫;小申,你才华横溢,为抗日奔走。我看你们真是天生一对。不如就趁着这几天,把婚事办了吧!
杨得志听后,顿时脸红起来,连忙摆手道:“老唐,你别胡说,这事还没问过人家呢!”
唐克威转向申戈军,温和地问道:“小申,你的想法呢?”
出乎意料的是,申戈军大方地回答:“唐主任,我同意您的提议。”
就这样,两人喜结连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战事多么激烈,申戈军始终陪伴在杨得志身边,支持着他的事业。即使是在枪林弹雨的前线,她也毫不畏惧,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
1989年,申戈军因病离世。杨得志悲痛万分,深情地说道:“她跟着我,吃了太多苦,受了太多罪。我这一生,最亏欠的就是她。
在挚爱妻子申戈军去世后,杨得志将军已经步入79岁的高龄。过度的悲伤使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大不如前。他的老部下、开国少将李雪三看到曾经的指挥官如此憔悴,心中十分不忍。为了让杨得志重新振作,李雪三决定为他介绍一位55岁的女士,名叫石莉。
“杨司令,您好!”这是石莉见到杨得志时说的第一句话。虽然她已年过半百,但多年的舞蹈生涯使她保持着优雅的体态和健康的体魄,看上去仿佛只有三四十岁。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活力,举手投足间透露出艺术家的气质。
初次见面时,石莉的称呼让杨得志感到有些意外。她为什么称呼自己为“司令”?他们以前认识吗?他疑惑地问道:“您为什么叫我司令?我们之前见过面吗?”
石莉微笑着解释:“我也是您的部下,而且已经很多年了!”
带着好奇,杨得志倾听着她的讲述。原来,早在1950年,年仅15岁的石莉就加入了军队文工团,成为一名舞蹈演员。那段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她随文工团深入前线,为战士们表演,鼓舞士气。
她回忆道:“那时,我们经常在战斗间隙举办联欢会,很多首长都会参加。其中有一位身材不高但体格健壮的司令员,他的气场非常强大。大家都叫他‘杨司令’,但我一直不知道您的全名。对于年轻的我来说,您就是心目中的英雄。”
杨得志听后,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我们早就有过交集,只是彼此不知姓名。”
石莉接着说:“多年后,在文革后期,我在黑白电视上看到八大军区负责人对调的新闻。您上台讲话时,有人说‘这不是志愿军的杨司令吗?’我这才知道,原来您叫杨得志。
恍然大悟的杨得志点点头:“原来如此,难怪您叫我司令。
两人越聊越投缘,分享着各自的经历和故事。石莉谈起自己随文工团在艰苦条件下为战士们演出的点点滴滴,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怀念。杨得志也讲述了自己从红军时期走过的艰难岁月,经历的战斗和牺牲。
在温馨的交谈中,他们想起了此次见面的初衷。其实与其说是相亲,不如说是为彼此寻找一个晚年的伴侣。杨得志真诚地对石莉说:“能在这个时候遇见您,是我的幸运。我们的孩子们将来也会尊重您,我会珍惜和尊重您。
石莉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面对这位自己曾经仰慕的将军,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沉默片刻后,她深深地点了点头,眼中含着泪花:“能陪伴您,是我的荣幸。
1990年4月30日,石莉搬到了杨得志的身边,他们正式领取了结婚证。虽然婚礼的安排都是由杨得志的秘书一手操办,但法律手续却一丝不苟。婚姻登记的过程中,贴上了他们的新婚合影,还在文件上按下了双方的食指指纹,象征着彼此的承诺。
婚后,石莉全心全意地照顾着杨得志。她细心安排他的饮食起居,陪他散步,聊天,读报,努力让他的生活重新充满活力。每当夕阳西下,他们一起坐在院子里,回忆过去的岁月,畅想未来的日子。
有一次,石莉轻声对杨得志说:“如果您能活到一百多岁,那时我也有七十多了。我们一起走过余生。在另一个世界里,我也会一直陪伴您,照顾您……”
婚后,石莉一直精心照顾杨得志,可惜两人终究没有相依相伴太久。
有了石莉的陪伴,杨得志的病情逐渐好转,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了。这种变化让亲朋好友们都特别欣慰。但杨得志最终还是“失约”了。仅仅四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没能实现和石莉白头偕老的承诺。虽然他们只做了四年的夫妻,但这份情感依然让人难以忘怀。
后来石莉继续和杨得志的孩子们一起生活。每当她想念将军时,就会去平津纪念馆,站在杨得志将军的铜像前怀念他。可见黄昏恋又怎能不让人动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