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滕代远以其严于律己和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1974年,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一句深刻的遗言。那一年,一件突发事件让他焦急万分,但他最终用颤抖的手,艰难地写下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什么?滕代远的遗言又将如何影响后人?
对我党的历史来说,真正开启革命大幕的是三次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三次起义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正是这些战斗让共产党开始为人所知。
同时在全国各地也在发生着许多其他的武装起义,其中比较知名的有百色起义、平江起义等。这些起义大多数后来都成了红军的一部分,滕代远就是早期参与平江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滕代远生于1904年11月,他的故乡湖南麻阳是一个隐秘的小村落,居民们主要依靠种植红薯和砍伐木材维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长大的滕代远,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勤劳与踏实的农耕精神,而母亲则教会了他家务与手工的技艺。正是这种朴素而质朴的生活,铸就了他后来的耐苦与坚韧。
1923年的秋天,年仅19岁的滕代远通过努力考进了位于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深知,教育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即使离别家乡令他依依不舍,他仍旧选择了远赴他乡求学,并自此之后,未曾踏足归途。
1924年6月,滕代远在共产党员陈佑魁的启发下,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进步学生共同成立了“麻阳新民社”。这个组织旨在联合麻阳县及周边地区的青年力量,共同致力于改造并进步他们的家乡。在此期间,滕代远不仅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还担任了刊物《锦江潮》的主编,通过发表文章揭露社会不公,尤其是针对军阀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展现了他的文学才能和革命情怀。
1924年10月,滕代远因其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革命立场被正式吸收入中国共产党,此时他年仅20岁。入党后,他在学校继续深造,还抽空向工人和农民宣传革命理念,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1928年7月,滕代远与彭德怀一同策划并成功发动了震撼人心的平江起义。起义胜利后,他们迅速组建了红五军,彭德怀担任军长,滕代远则作为党代表,确保军队的政治方向与党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毛主席带着秋收起义的余部到了井冈山,建立了一个根据地,但国民党不断派兵来攻击。就在生存条件变得越来越艰苦的时候,朱德带着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的剩余部队赶来汇合,他们一起组成了红四军,这样一来革命的力量大增。
看到红军势力越来越强,国民党更加焦虑,不断派更多的兵力来围攻。在湘赣两省,国民党连续两次发起大规模的攻击,红四军虽然都打退了敌人,但也损失严重。就在这个危急时刻,彭德怀和滕代远带领平江起义的红五军精锐部队到了井冈山,给根据地带来了新的强化,帮助大家度过了难关。
后来红一方面军就是在这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在的话来说,秋收系、南昌系、平江系可以算是革命的“创始人”,他们的合作从零开始,创建了革命的基础。他们早期的贡献,后来的任何战功都比不上。
在中国革命的早期阶段,滕代远和彭德怀作为红五军的核心领导,对革命的贡献卓越而深远。彭德怀以其在百团大战等关键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而声名显赫,虽然晚年经历政治风波,他依旧被视为共产党军队中的核心人物。然而与彭德怀并肩作战的滕代远,虽然具有相当的领导才能,其名声却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背后的原因颇为复杂。
第一,关于红三方面军未能成立的问题,最初中央确实希望将滕代远领导的红五军升级为更大的军团。但这个计划因彭德怀的坚决反对而没能实现。彭德怀认为在当时资源和兵力都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匆忙扩大的方面军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战力分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存在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而没有红三方面军的直接原因。
如果红三方面军成立,滕代远无疑将是该军团的指挥官,这将大大提升他的军事和政治地位。但对于当时的滕代远来说,彭德怀的建议纯粹是出于对红军未来发展的考虑,而不涉及个人私心。
第二,滕代远之所以没有直接参与前线战斗,是因为他的才能和能力被中央更高层的战略需求所需要。他被提拔到中央机关,负责独立系统的领导工作,这一职务虽远离前线,但其战略意义重大。
滕代远在1931年至1949年的长期服务中,虽然未能在战场上立下战功,但他在幕后的辛勤工作和战略布局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工作虽不为外界广泛知晓,但在革命内部,滕代远被认为是一位真正的战略家,他的智慧和努力在革命成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所以即使滕代远可能没有彭德怀那样广为人知的战场英雄形象,他的工作和牺牲同样是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滕代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了铁道部部长长达16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全心投入,致力于提升铁路的管理和运营效率,力求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作为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面对的是一套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设备陈旧、管理体系落后的铁路系统,他承担了重整和提升人民铁路的艰巨任务。
为了响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他重点推进现有铁路的技术改造,还积极筹划和推动新铁路线的建设,如成渝铁路、天兰铁路等。到了1958年底,中国的铁路运营里程达到了31000公里,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络。
正因为滕代远投身于铁路事业,他错过了新中国首次的军衔授予仪式。当时的规定是,授衔对象需要在军队中有职务,由于滕代远转至铁路部门,所以不符合授衔条件。许多老战友对此感到惋惜,甚至连平时少言的林彪都曾感叹,如果滕代远参与了授衔,元帅的行列可能会因他而更加光彩。
虽然没有获得军衔,滕代远也没有任何失落,而是继续在铁道部门尽心尽力。但中央政府并没有忘记滕代远的贡献。当时的政策将国家干部分为多个级别,其中元帅对应行政三级,享受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待遇;而大将则对应行政四级,享有国务院副总理的待遇。
滕代远没有获军衔,但其担任的国家铁道部部长、中央军委铁道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以及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均按照四级待遇进行认定,事实上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和尊重。
对滕代远而言,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他们面临的困难是他最关注的问题。为了直接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他常常单独前往各地铁路一线进行考察,亲自查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加上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忽视,导致滕代远的身体状况逐年恶化。
到了1974年,他的健康已大不如前,需要长期留在医院接受观察,有时甚至难以发出清晰的言语。
到了1974年11月30日的夜晚,滕代远的生命已步入了倒计时。他的妻子急忙带着孩子们赶到医院,陪伴在他的身边。滕代远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亲人围绕在床边,显得异常激动。他试图开口说话,但病痛已让他的声音变得含糊不清,只能发出低沉的哑音。手势不停地比划着,眼神中带着迫切的表达欲望。
在亲人们的关切目光中,滕代远颤抖着手指向桌上的铅笔和纸张。家人们迅速领会他的意图,立刻把写具递到他的手中。可力气已大不如前,滕代远还是凝聚起最后的力量,在那张白纸上慢慢书写。最终他在纸上留下了两个字:“服务”。
这两个简单但分量沉甸甸的字,是滕代远留给子女的最后遗嘱,也是他一生实践的信条。这个词是他个人的座右铭,更成为了滕家世代相传的家风。滕代远的儿子们深受父亲影响,继承了他无私奉献和服务人民的精神,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体现出了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无论是在公务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以“服务”为核心价值观去实践和教育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