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校想看望毛主席,被拦住后:把我绰号报上去,主席肯定见我

侯哥谈历史 2025-02-06 14:43:4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在1958年的一天,一个穿着简单军装的司令员快步走进中南海,结果被门口的接待员挡住了。当被问到要提前联系的事情,司令员很惊讶,他说:“见主席还得预约吗?你打个电话给主席,告诉他土佬来了,问问他能不能见见我。”这个自称“土佬”的司令员,为啥非得闯进中南海呢?

这个自称“土佬”的人是李德才,当时担任保定军分区的司令员。他为什么要闯进中南海呢?其实这跟他平时在军区里四处走动有关。

1958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正逐步进入稳定和建设的轨道。在这关键时期,李德才,保定军区的司令员,以其不拘小节的作风和对士兵深切的关怀而闻名。他视军区为己出,常在区内巡视,密切关注士兵的生活和训练环境,以确保一切运转顺畅。

虽然当时国家才刚刚步入稳定阶段,许多人已经对现状感到满足,但李德才总是想着如何改善士兵们的生活条件。一天,他在营区内闲逛时,发现一块空地。站在那里,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这里可以建一个篮球场,让士兵们在紧张的训练之余,有个放松身心的地方。

李德才深知,建设篮球场对于提高士兵的身心健康极为有益,这可以增强士兵们的团队精神,还能在休闲时间提供身体锻炼的机会。他立即着手规划,但很快碰到了实际问题那就是建设材料的短缺,尤其是水泥。当时水泥作为国家计划物资,非常宝贵,普通项目难以获得配给。

虽然地方领导对他的提议表示支持,但却无力提供必要的建材。地方官员对李德才说:“现在已经是下半年了,省里几乎用尽了所有的计划外指标,恐怕你需要向更高层申请,甚至可能需要国务院的批准。”

听了这话,李德才没觉得沮丧。他突然想到一个大胆的主意,决定直接找毛主席要支持。这个计划虽然听起来挺冒险的,但李德才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他马上收拾行李,带上军区党委秘书,直接开往北京。

到达中南海的西门时,李德才并不知道见主席需要提前预约。当接待员询问他是否与中办联系过时,李德才感到迷惑。他直言不讳地反问:“什么,见主席还要提前联系?我是李德才!”

门卫对李德才这个名字并无印象,依规不得放行。情急之下,李德才正准备离开,这时他偶遇了一位曾在延安时期由他负责照看的中央领导的孩子。孩子看到李德才,亲切地打招呼:“李叔叔好。

李德才友好地拍了拍孩子的头,他询问孩子是否能帮他传个话给毛主席,孩子点头表示可以。李德才迅速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的绰号“土佬”,这是个只有熟悉他的人才会知道的昵称。

“只要你把这个名字告诉主席,他肯定会见我。”李德才对孩子说,并满怀信心地看着孩子跑向中南海的深处。不久后,他果然被通知可以进入,见到了毛主席。

那么李德才为何如此自信,只要提到他的绰号,毛主席就一定会接见他呢?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

事实上,李德才与毛主席早已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他们的情谊可以追溯到革命初期,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岁月。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李德才因一件趣事而在部队中声名远扬。虽然这个名声并非多么光彩,却令人难以忘怀。

李德才生于1904年5月,他的家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的一个偏僻村庄。自幼生活在地主的压迫之下,家境贫寒,使他早早体会到了苦难的生活。

1930年春,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进入萍乡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动员乡亲们参与抗争。一日清晨,李德才看到一队飘扬红旗的军队进村,这支队伍与以往见过的军阀部队迥然不同,他们不仅纪律严明,而且与村民和睦相处,甚至帮助村民们做农活。

其中一位慈祥的老妇人向李德才解释说:“他们是红军,是真正为了咱们老百姓来斗争的。” 李德才被红军的理念深深打动,立即决定加入他们,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虽然李德才文化水平不高,刚入伍时只能担任重机枪手的助手,负责携带和装填弹药。但他不甘于此,利用闲暇时间勤学苦练,向有经验的战友请教机枪操作和战术知识。经过不懈努力,他很快就从理论上掌握了机枪的各项技能。

在一次突发的战斗中,主机枪手不幸阵亡,关键时刻,李德才挺身而出,接过机枪,以惊人的准确率压制敌人,力挽狂澜,这一战使他从副手转为主机枪手,并在部队中声名鹊起。

1930年,红三军团攻占长沙,李德才第一次进城,对城里的现代化景象感到新奇。夜晚他们驻扎在一户人家,李德才对屋内的电灯感到好奇,甚至尝试用刚缴获的德式手枪烟筒点烟,结果自然是徒劳。战友们的哄笑让这个误会成为了一段佳话。

第二天,连长发放战利品时,特意将一条德制军裤赏给了他,以表彰他的勇敢。李德才拿到了一条新裤子。他兴奋地试穿时,发现裤子前面有个奇怪的开口。他从未见过这样的设计,心想:“这一定是方便上厕所的,应该穿在后面。”于是他把裤子反过来穿,将开口朝后。

第二天,他穿着新裤子出现在队伍中,战友们见状,纷纷忍俊不禁,有的甚至笑出了声。军长黄公略看到后,忍不住大笑,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你这个土佬,裤子的开口是为了小便方便,应该在前面啊!”从此,“土佬”这个绰号就在部队里传开了。

李德才长得高大强壮,加入红军后就被分到了机枪连,好像他天生就是为了打仗的。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锻炼,他渐渐成了个厉害的机枪手。特别是1935年在大渡河的战斗里,他的表现特别抢眼。

1934年10月,红军在长征的路上,频繁被国民党和日军围追堵截。到了1935年,红军接近了大渡河。这条河又宽又急,对面的高山让过河特别难。但是红军非过不可,他们需要继续向北走,去寻找新的战略位置。

蒋介石很清楚大渡河的重要性,所以他命令薛岳将军赶紧调动兵力,打算在大渡河边上布下密集防线,彻底阻挡红军往北走。这个区域的国民党军队部署了大量兵力,特别是在河北边加强了防守,想把红军堵在河南边。

1935年5月24日,历经长途跋涉的红军中央先头部队,终于抵达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经过短暂的侦察和规划,1团2营佯攻下游,分散敌军注意力,而1团1营则悄无声息地接近并突袭了安顺场的敌军据点。在一阵激烈的交火后,红军成功歼灭了敌军两个连,并缴获了渡河所需的木船。

随着战斗的进展,岸上的轻重武器组成火力网,开始掩护部队渡河。李德才在这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作为主机枪手,以准确的火力覆盖,为冲锋的同志们提供支援。当第一批战士们登上对岸,面对国民党投掷的手榴弹和密集火力,李德才利用机枪的优势,有效压制敌军,为红军渡河成功争取了宝贵时间。

第三天,当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安全渡河,刘伯承总参谋长在一次简短会议中详细讲述了李德才的英勇事迹,特别提到了他的绰号“土佬”。刘伯承将李德才绰号的来历娓娓道来,惹得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哈哈大笑,从此“土佬”李德才的名字和他的勇敢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毛主席的心中。

李德才这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南征北战的英雄,一生辗转于中国的各个战场。他手持机枪,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精湛的射击技术,击毙了无数敌人,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他没有安静地享受和平,而是继续投身于抗美援朝的烽火之中,担任志愿军68军203师的副师长。在金城反击战中,他指挥部队成功奇袭敌军的白虎团,留下了赫赫战功。

回国后,上级领导考虑到他多年征战,身体已有疲惫之色,建议他在北京机关内担任领导职务,安享晚年。然而李德才坚决拒绝了这一安排:“我是个战士,文职工作我可不习惯。”于是在1952年,他被任命为保定军分区的司令员。

抵达保定后,李德才发现军区内部设施简陋,尤其是道路状况,雨天泥泞不堪。他亲自下场,带领战士们从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拾起废弃砖块,还亲自设计了军区办公室、食堂和宿舍的连接道路,用这些砖头铺就了通道,彻底解决了行走的困难。

而且保定军区位于城郊,周边缺乏基本的洗浴设施。为了改善官兵的生活条件,李德才亲自动手改造了一个废弃的仓库,将其转变为浴室,使得官兵们不用再跋涉长途去市区洗澡。他还常自费购买茶叶,确保战士们洗浴后能饮用到热茶,这些细节体现了他对战士们的关怀。

在日常管理中,李德才不失机会提升战士们的士气和生活质量,注意到军区内有一块空旷地,他萌生了建设篮球场的想法。但面对建设所需的大量水泥难以从地方政府获批的困境,李德才决定亲自前往北京解决问题。

他直奔国务院,希望能直接获批所需材料。这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来到中南海时被警卫拦下,因为没有提前与中办联系而遭到阻拦。这让直爽的李德才感到不快,但他不愿放弃,最终通过写下一张纸条,希望通过熟悉的中央工作人员传递给毛主席。

焦急的等待后,李德才得知毛主席已阅其纸条,很快便有人来接他入内。当李德才迈入中南海的办公室时,眼前的情景令他既紧张又兴奋。毛主席坐在办公桌前,正专心地处理文件。李德才立刻行了一个军礼,带着尊重和亲切的口吻说道:“毛主席,李德才向您问好!我来看您了!”

毛主席放下手中的工作,微笑着回应:“原来是‘土佬’李德才啊!快,坐下来聊聊。”

李德才没有客气,直接走到对面的沙发上坐下,他打量着毛主席,半开玩笑地评价:“主席,这些年您的伙食一定不错,看起来健康多了!”

毛主席听后笑了起来,调侃道:“现在我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啊,连走动都是坐车,这不,越来越圆润了。”

李德才忍不住笑着回答:“主席,您胖点儿看着气宇轩昂,更有威严了!”

毛主席被逗乐了,笑着回忆:“想当年你那反穿裤子的样子,现在居然也学会了说这么客气的话了。”

李德才也笑着摇头:“主席,您别总提那事了,我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气氛轻松之际,毛主席正色问道:“那你这次来北京有什么事?”

李德才直言不讳:“主席,我是来求助的。我们想在部队建个篮球场,可是缺水泥。”

毛主席点头表示理解:“水泥这事儿,我得和周总理说说,国家的物资调配毕竟有规矩。”

随即毛主席指示身边的工作人员联系周总理的办公室。电话一通,周总理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处理完正事,李德才半开玩笑地提了个小要求:“主席,我这次进中南海不容易,能否给点儿纪念品?”

毛主席叹了口气:“自从坐了这个位置,确实不自由。不过你要什么纪念品,尽管说。”

李德才指了指毛主席桌上的钢笔:“那只钢笔不错。”

“给你!”毛主席随即又问:“还要点儿什么?”

李德才四处张望,最终还是摇头说:“有这钢笔已经很好了。”

毛主席接着提议:“我给你点儿更个人的东西吧。” 说完,便让工作人员拿来了他常用的皮带,“这根皮带送你,回去可以天天用。”

数小时的交谈后,李德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毛主席。他踏上返回保定的路,心中充满感激。

没多久,所需的水泥顺利到达保定军分区。李德才和战士们一起加班加点,很快就建成了篮球场。剩余的一半水泥,李德才决定捐赠给当地一所正在扩建的学校,帮助他们改善教学设施。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李德才不能再上战场打仗了,但他还是想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后辈,提供更好的条件。他是那种老战士的代表,经历过战争的他,依然想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

像李德才这样的老兵,他们的坚韧和勇敢在战争中一次次展现,是他们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和平。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