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是知识传承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这场知识旅程的关键引路人。但长久以来,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现代部分课堂的按部就班,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如同阴霾,始终笼罩着教育的天空,阻碍着学生全面成长的步伐。重新唤醒教师主体性,已成为当下教育破局的关键所在。

一、被忽视的力量:教师主体性之殇
在古代,“师道尊严”的观念盛行,教师往往以绝对权威的姿态站在讲台上,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鲜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地位,却抑制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使教师成为知识的机械传递者。
时光流转至现代,标准化教学、既定教案和量化考核等元素充斥着教育领域。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参考资料授课,逐渐沦为教案的“执行者”。
例如,在一些学校,教师必须按照统一的教学模板授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提问都有严格规定,教师失去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风格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空间,其主体性在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被消磨殆尽。
二、课堂魔法师:教师主体性的独特力量
教师的主体性是一种融合了深厚学识、丰富人生阅历、细腻情感体验与卓越教育智慧的强大力量。拥有它,教师就能在课堂上化腐朽为神奇,为学生开启一扇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于漪老师堪称教师主体性发挥的典范。在教授《藤野先生》时,她不满足于对课文表面的解读,而是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情感脉络。于漪老师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深刻体悟到鲁迅先生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感恩之情。
课堂上,她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将这些情感生动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与鲁迅先生一同感受着在异国他乡的种种遭遇。这种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独特诠释,正是教师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三、冰冷课堂剖析:主体性缺失的困境
当教师缺乏对文本的切身体验,却试图居高临下地解读课文时,课堂往往会陷入一种沉闷、冰冷的氛围。
在一堂古诗词赏析课上,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逐字逐句地向学生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释义和中心思想。
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独特感悟,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学生们如同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无精打采,课堂上毫无生气。
这样的教学,由于缺乏教师主体性的参与,无法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更无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知识点,无法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教育教学的目标自然难以达成。

四、回归课堂本真:建立精神联系的魔法
真正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回归课堂的本质,与文学作品及教学内容建立起深层次的精神联系。
一位教师在教授《背影》时,回忆起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生活中饱含深情的瞬间。当他将这些个人化的情感体验融入课堂,在讲解文中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片段时,言语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也纷纷回忆起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温暖故事,情感在课堂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而是成为了与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引导者。
通过自身的主体性,教师为学生营造出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的滋养和心灵的成长。
五、多维度赋能:教师主体性的育人价值
教师主体性的育人价值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它首先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当教师充满激情和创造力地授课时,学生很容易被吸引,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科学课上,教师通过有趣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教师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中,教师凭借对艺术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欣赏美、鉴赏美,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美术课上,教师对绘画作品的深入解读,让学生学会从线条、色彩、构图等多个角度去欣赏画作,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
此外,教师主体性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历史课上,教师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重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已刻不容缓。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挖掘自身的教育智慧。
教师自身也应深刻认识到主体性的重要性,主动投身于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用心去感受每一篇文本,用爱去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点亮教育之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