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合理分流处置非警务类警情?

晶源阅览趣事 2024-11-07 11:10:38
#律师来帮忙# 非警务类警情是指那些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围、且无需公安民警现场处置的报警。随着110接警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公众越来愈多的用警需求,报警量持续攀升,其中大量为非警务类警情。若不及时妥善处理,诸如纠纷类,尤其是情感纠纷类警情,可能会升级为更严重的事件,如民转刑、刑转命等,甚至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推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110报警服务台高效对接联动的意见》,旨在有效缓解非警务类警情对警力资源的占用,并推动科学合理地分流这些警情。 非警务类警情的分流处置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显得尤为必要。110报警服务台作为公安机关与公众的联系纽带,需重视群众的非警务类诉求,尽管许多报警人知晓公安机关对某些问题无管辖权,但因找不到合适部门而向公安求助。建立合理的分流机制,有助于回应群众期待,提供必要帮助。同时,合理处理非警务类警情可以避免影响公安机关的正常运转,防止警力泛化,以及群众对警察职责的误解。另外,及时妥善处置非警务类警情可防止矛盾激化,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风险,使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掌握群众诉求,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分流非警务类警情面临着多重困境,既体现在认识层面,也存在于实践层面。因早期宣传如“有困难找警察”“四有四必”,群众对公安机关职能的理解产生了泛化,形成了“有事就打110”的习惯,甚至其他职能部门也期待公安先行处理,既便公安机关呼吁分流非警务类警情,也仍未得到广泛认同。由于报警人情绪激动或言语不清,接警员难以准确判断警情属性,且非警务类警情容易迅速转化为警务类事件,增加了处理的复杂性。许多非警务类警情超出了政府职能部门的管辖范围,某些诉求无法通过行政干预解决,需要依赖社会和市场的力量。 有效分流非警务类警情需要专门机构来承接处理,许多地方的12345政务服务热线在响应时间上存在不足,导致非警务类警情的分流效果不理想,不仅影响了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也使得一些紧急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关键问题,建立一支能够快速响应、协同处理的专业队伍面临财政、行政协调及人力资源配置等多重挑战。如果仅依赖临时组建的队伍,必然难以保证其专业性。处理非警务类警情还需要一个全面的系统平台,能够与现有的警务平台无缝对接,并提供线上流转、签收、指令、反馈、统计、分析及预测预警等多项功能。 非警务类警情常涉及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和劳动监察等部门,一些部门负责处置人员缺乏执法资格,无法有效进行现场处置,往往只能担任调解员的角色。群众往往希望由民警处理,但当实际到场人员无法满足群众的期待时,容易使其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质疑处置人员的专业性。若群众无法完全信任处置人员,自然也就无法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后续跟踪处置同样面临困难,虽然一些简单的诉求可以迅速解决,但复杂的纠纷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深入跟踪协调,对处置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其背后机构的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流处置非警务类警情的难题主要源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与治理体系不完善。群众的多样化诉求常通过110和12345等渠道反映,若所有诉求都依赖于警务模式处理,公安将面临巨大的资源压力。同时,群众对服务型政府的期望与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滞后的观念之间存在矛盾。虽然公安机关在接警处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非警务类警情民警往往无法做到让双方都满意。尽管公安机关已建立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但联动成员单位在响应方面仍存在懈怠,许多非警务类警情仍需公安机关主导处置,与实际的联动需求存在显著差距。 分流处置非警务类警情需从多个方面着手改善。坚持党政统领,形成强有力的推进合力,明确分流方向与各部门职责,通过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实来确保有效实施。建立专门的处置体系至关重要,可以参照公安机关110 指挥中心、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模式,设立非警务类警情指挥中心和处置部门,并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确保全天候响应。研发高效的平台也不可或缺,确保与现有系统直接无缝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与流程可视化。培养专业能力并提升服务质量,充实队伍,塑造专业素养及优化服务响应速度,增强公众的满意度,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0 阅读:0

晶源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