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水浒传》的应该可以看出,整部书,写饮酒多,写喝茶少;写酒店多,写茶坊少。
但是,相较于景阳岗、十字坡等写酒和酒店的精彩,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中的“王婆茶坊”,情节与笔法之高妙,比起其他来毫不逊色。堪称《水浒传》中最精彩的关于茶和茶坊的描写,堪称“第一茶”。
正是从“王婆贪贿说风情”,引出了西门庆与潘金莲的私通,引发了武大之死,进而导致包括王婆在内的三家四人之死,后续又有武松“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惨烈的杀戮……所以,《水浒传》写茶,写得最精彩的,莫过于“王婆茶坊”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王婆卖茶”的“前世今生”!
一、"王婆卖茶"的“前世”首先,是"王婆"形象的源流。
《水浒传》中的"王婆"并非凭空虚构,而是承袭了宋元以来文学传统中的媒婆形象。
这一角色最早可追溯至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中的"王婆店",虽未详述其身份,但可见"王婆"作为店铺名称的存在。
至宋元话本,"王婆"逐渐成为媒婆的普遍称呼,分为两类:一类是行善的媒人,如《史弘肇传》中促成良缘的王婆;另一类则是作恶的媒人,如《西山一窟鬼》中为鬼做媒的"王婆"。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东京汴梁有一家王妈妈家的茶肆,名为"一窟鬼茶坊"。此名与《西山一窟鬼》中的"王婆茶坊"高度相似,可见《水浒传》中的"王婆茶坊"并非完全“原创”,而是结合了现实与文学的双重渊源。

而对"王婆卖茶"的构思,部分借鉴了宋元话本《宣和遗事》中"周秀茶坊"的情节。书中记载宋徽宗为见李师师,假扮平民进入茶坊,以茶为媒与佳人相会。
其次,再说一说《水浒传》中的三位"王婆"。
《水浒传》中共出现三位"王婆",分别出现在:
第七回:林冲娘子请"间壁王婆"看家,仅一笔带过。
第二十一回:为宋江纳阎婆惜为外室的媒人王婆,角色不大丰满,只是次要人物。
第二十四至二十七回:紫石街茶坊的王婆,借"卖茶"之名行"说媒"之实,最终因贪财害命被处决。
这三位"王婆"虽同名,但形象逐步深化,尤其是紫石街的王婆,通过"茶坊"这一场景,将媒人的狡诈、贪婪与市井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文学史上最经典的"王婆"形象。
二、以"茶"写人的高超手法《水浒传》中"王婆卖茶"的妙处,在于以茶为媒,通过不同茶饮的隐喻,层层推进西门庆与潘金莲的不正当关系,同时刻画人物性格。
一是"梅汤":以酸喻媒,吊人胃口
西门庆初见潘金莲后,急不可耐地来到王婆的茶坊。
王婆第一次以"梅汤"试探,借"梅"谐音"媒",暗示自己可为牵线。西门庆心领神会,要求"多加些酸",既指茶味,又暗喻对武大郎娶美妻的嫉妒。
这一场景通过"酸梅汤"的隐喻,将王婆的精明与西门庆的急色刻画入微。
二是"和合汤":暗藏男女私情
西门庆第三次登门时,王婆端出"和合汤"。
此名取自道教"阴阳和合"之说,暗指男女交媾。王婆以茶为引,暗示自己可促成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好事",而西门庆要求"放甜些",则进一步显露其急切心态。

三是"姜茶":双关美人,步步为营
次日清晨,王婆为西门庆点"姜茶"。"姜"在古代常代指美女(如《诗经》中"齐姜"),此处既呼应潘金莲的美貌,又以"两盏茶"暗示男女共饮的暧昧。
更妙的是,潘金莲初次到茶坊时,王婆同样奉上"姜茶",撒上松子、胡桃,表面殷勤待客,实则暗合"撮合"之意。
四是"宽煎叶儿茶":贪财现形
西门庆数月后再访茶坊,直接递上一两银子。
王婆见钱眼开,献上"宽煎叶儿茶",借"宽心"之名安抚西门庆的焦躁,同时以"观颜知渴"的俗语点破其相思之苦。
至此,双方从试探转为交易,王婆的贪婪与西门庆的色欲彻底暴露。
在"茶"之外,酒的配合描写,也非常精彩。潘金莲进入茶坊后,情节逐渐从"茶"转向"酒"。
前三天以茶为引,后三天以酒为媒,最终以"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的俗语收束。茶与酒的交替,既符合市井生活的真实场景,又暗合情欲从开始到爆发的递进过程。
当真是妙笔生花。
三、"王婆卖茶"的题外话“王婆卖茶”的前因后果,处处展现了《水浒传》作者的匠心独运。

首先,是"茶"意象的创新运用。
《水浒传》之前,文学作品中虽不乏茶的描写,但从未如"王婆卖茶"般将茶饮与人物命运紧密交织。通过"梅汤""和合汤"等茶名的双关,茶饮成为推动情节的核心道具,既写市井风俗,又揭人性暗面。
其次,是对人物形象的深度塑造。
王婆从"媒婆共名"跃升为独立形象。她既是精明的生意人("专一靠些杂趁养口"),又是贪婪的阴谋家("贪贿说风情"),其"疯话"与"算计"令角色鲜活如生。
西门庆初登场便显"好色"本性,六次登门茶坊的急切,凸显其好色与势利,为《金瓶梅》中的进一步刻画奠定基础。
潘金莲是在"茶"与"酒"的诱惑下,从被动顺从到主动沉沦。
再次,是作者的叙事智慧。
《水浒传》深谙"三而一成"的传统数理叙事逻辑:
三次试探:西门庆一日三顾茶坊,暗合"事不过三"的民间智慧。
三天缝衣:潘金莲连续三日到茶坊做活,时间节奏紧凑,悬念层层叠加。
六次登门:西门庆前后六次踏入茶坊,数字的重复强化其执念,也暗示命运走向。
这种数理结构不仅增强叙事张力,更赋予情节宿命般的悲剧色彩。

因此,"王婆卖茶"开创了世情小说中以物写人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
《金瓶梅》直接继承这一模式,将茶坊、酒肆作为欲望滋生的温床;《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亦借鉴"以茶窥人"的手法,通过一杯茶展现阶级差异与人情冷暖。
可以说,这正是作者以茶为眼,照见了市井百态。王婆的贪婪、西门庆的急色、潘金莲的无奈,在茶香酒气中交织,最终酿成血溅鸳鸯楼的惨剧。
这一描写不仅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世俗传统,更以精妙的数理结构与隐喻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以物写人"的巅峰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