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的双城梦|三十之辈的故事

大安于隅 2023-05-17 11:16:07

三十岁人

写三十岁人故事

给三十岁人看的访谈系列

元秉(匿名)

92年生人,31岁

销售领域从业者,未婚未育

- 导语 -

一次活动见面,元秉兴奋地和我分享,他计划在杭州周边乡村另租一套农居。从城内出发,大概需要乘坐公共交通近两个小时。

我很好奇,没有车子的他,为什么要在离日常工作之地这么远的地方租下一套房子。不过访谈的时候,他的租房计划已经有所变动。

2011年夏末,一个来自南阳小镇的少年,第一次踏上了绿皮火车。在狭小的车厢过道里,他一路紧贴窗口站着,目不转睛盯向窗外。

“这孩子放着座位不坐,干站着,真是傻。”元秉听见了同车人的议论,但他根本没有心思去顾及别人的眼光。眼前不断晃过楼房、稻田、车辆,脚底车轮哐哐滚动,正去往未知的远方。

19岁,考上大学的这年,元秉头一回被火车带出了农村小镇,头一回真正地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我要到远方去!”,表面波澜不惊,元秉内心已是兴奋不已。原本只能在书本里浏览的模糊世界,正要变得真实起来。

(*开往郑州的绿皮火车/元秉提供)

一 小镇生活

元秉从小和爸妈生活在河南南阳农村,大了之后便到镇上上学。他生性内向,日常的生活,按部就班。

初中时,在语文老师推荐下,元秉第一次接触到课外书籍,他一下被文学世界吸引,迷上了看书这件事。由此安分守己的生活里突然多了一个开口。

元秉的初中有一个图书馆,但不对学生开放。有一回学校搞卫生,元秉被分配去打扫图书馆,他才有了第一次进馆机会。

踏过门槛,一排排书架陈列于前,元秉有如置身天堂。“要是有一个图书馆,想借多少就能借多少,该有多好!”这是十几岁的元秉心里所渴望的美梦。

到了高中,元秉终于有了能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的机会。只是当时借书需要先交50元押金,他一时还拿不出这么多余钱。于是,元秉想向父亲求助。

元秉父亲曾是村学校老师,也在村里做过一些文书工作,算是当地颇有门面的文化人。他的脾气,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

亲戚家孩子路过元秉家门口,都先要看看他爸在不在家,如果在就不敢进来,如果不在才有勇气过来寒暄或玩耍。

从小到大,元秉对父亲的印象便是严苛的、权威的。他很少听到父亲的表扬或鼓励,无论做什么,父亲看到的永远是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走在村里,看到别人父子俩勾肩搭背像朋友一样,我就特别羡慕。”

虽然父亲是个文化人,但他并不赞成元秉看课外“杂书”。当元秉向父亲提出要50元的借书押金时,父亲一口回绝了:“把课本知识学好就行了,看杂书有个啥用啊!”面对父亲不容置疑的否定,元秉以一向的隐忍和沉默,回应着。

但他心有不甘。

最终,元秉去找了当时刚大学毕业不久的班主任。班主任和元秉他们的年纪差不了多少,还是个年轻小伙,他曾对同学们慷慨表示,如果有什么困难尽管去找他。内向的元秉,当时却有了跟班主任开口借钱的勇气。终于,元秉筹到了借书资格。

《基督山伯爵》,这是元秉借的第一本书。他沉浸在小说的吸引力里,欲罢不能。后来,他又把书借给同学,结果同学在课上看书“开小差”,被化学老师抓了个现行,书也跟着被没收了。

平日里默默无闻的乖学生元秉,这回径自走到老师办公室,他向这位教龄资深的老师开口,他想取回自己借来的这本书。当时图书馆是还一本借一本,如果还不了《基督山伯爵》,意味着再也不能借第二本了。

化学老师一口回绝。任由元秉在办公室如何请求,甚至找来班主任一同说情,化学老师也无动于衷。这本书便在老师的案头沉眠了一学期。直到期末考试结束,元秉才重新获得了可以继续借书的资格。

那时,为了能有钱买书,课余时间,元秉还会和村里小伙伴们一起去地里捉黄鳝泥鳅,然后拿到市集上去卖个十块二十块。拿着收获的零钱,元秉便立马转去旧书店。他专挑价格便宜的,或是品相很差的旧书,那样结账的时候就能打低折。

尽管有外界限制和压力,元秉对书的向往并没有被磨灭。

大学前,元秉从未出过他生活的南阳小镇。读到的各种书,帮他拓宽了所在时空的外延。他被别人的故事吸引,好像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另一种远方。“虽然那个世界还是模糊的,是空中楼阁。”

在生活规律、观念封闭的小镇,元秉总能在这些空中楼阁里,获得自己被理解的慰藉。

二 迟到的间隔年

高考结束,元秉考上了师范学校的文科专业。他第一次被火车载出了南阳。

大学四年,他的足迹在慢慢扩展,走过青岛,去过大理,停留过阳朔,进入过拉萨。接触到的网络资讯,让他开始了沙发客、青旅义工形式的远方旅行。

远方的世界从模糊变成了一幅幅具体的风景,一个个有着不同故事、音容笑貌的路遇伙伴。

元秉当时读了一本书,叫《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孙东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离开熟悉的城市和工作,开启了一场不知道会带来什么可能性的间隔年。他走了十三个月,横跨亚洲,还遇到了成为终身伴侣的日本妻子。元秉读完,十分崇拜。

(*《迟到的间隔年》封面/来自网络)

他没想到的是,后来竟能在阳朔做义工的青旅遇到东哥本人,并且还共事了一段时间。

那天,青旅同事说咱们来了一个新伙伴。元秉回头一看,这不就是书里的东哥么!那时孙东纯计划开一家青旅,他便去青旅做义工来学习旅舍经营。

原来书里高高在上的形象,成了眼前一位谈吐亲切的大哥。元秉惊讶不已。而且对方还和当时的自己一样,有着想开一间旅舍的梦想。当书里的人和世界走入现实,元秉突然觉得自己和梦想的距离也并不遥远。

(* 当年东哥写给元秉的留言/元秉提供)

“有一段时间我向往行走,

有一段时间我向往安定。

有时我向往都市,

有时又向往自然。

每段人生的阶段都会有它的使命。

为了青春无悔,为了生命无憾。

世界很精彩。出走,为了更好地面对。”

瞒着家里,元秉去了云南。他打算踏上自己的间隔年旅程。

其实元秉妈妈也去过很多地方,珠三角、新疆等,但都是为了打工。旅行在家人们眼里,是“把钱拿去给车吃油”的事情,到头来人啥也没有。不拿工钱地去青旅做义工,更是在让自己吃亏。

元秉预见到,就算自己和父母说了想要做的事情,迎来的也是不理解和否定。生性内向隐忍的元秉,选择了在言语上沉默。

由于要参加亲戚的白事,元秉中途回了趟老家,父母也从别人口中得知他去了云南。葬礼结束,父亲试图说服元秉回来河南工作。往常从未反抗过父亲意愿的元秉,这回少有地坚决回复道:“我想去哪就去哪,不用你管!”

后来,元秉从妈妈口中得知,那个晚上,一向威严的父亲竟在床头哭了。一瞬间,元秉的坚决里升起了愧疚,它软化了元秉的决心。

元秉回到了河南。他和父亲约定,如果一年后,他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和生活,那他将被允许去往河南之外的地方继续探索。

书本带着元秉从小镇走向了远方,看见了更多的人和事,他生长出了自己的理想,没有房子车子的负担,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哪怕是漂泊。

只是空中的理想,还未有足够力量,拉得起生长在小镇的根。

毕业后,元秉开始了一半的间隔年,中断在了和家人的妥协里。

三 城市漂泊

二十出头,元秉走出小镇,背着行囊,走在漂泊不定的旅行路上;

三十出头,元秉居住在大城市,穿梭于车水马龙,过上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和父亲约满一年后,元秉从郑州辗转至杭州,换过几份工作,从事的都是销售领域。一开始是电销保险,后来是邮箱、服务器等互联网产品。

最先,元秉是跟着堂兄一起干保险电销业务,“其实我最不喜欢的工作就是销售,要跟人讲好话,要顾人情,觉得挺掉面子的。”曾经的大学同学看到元秉在做销售也颇为吃惊,这太不符合他们记忆里那个书生气少年的形象了。

其实元秉也曾找过“书生气”的单位,他做过几周和书相关的出版发行。在一次书展结束的饭局上,领导让元秉席间敬酒,实在喝不下了的元秉婉拒了领导的请求。

和元秉同桌的,还有另一位和他一起入职的新人。那是一个来自南方城市的小伙子,他端着酒杯,言谈老到,敬酒交际的场面应付得游刃有余。

“那个时候真的是不太懂这些人情世故。城市里长大的,他们见多了这些场面,更有眼界。不像我们是小地方出来的…”

自此以后,元秉在领导眼里的印象一落千丈,不久后,元秉便离开了。

虽然不喜欢销售工作,但因为电销经验的履历更容易被销售岗接受,元秉便一路做了下去。

他曾因为没按时完成销售指标,被罚赤脚跳指压板;曾为了凑到KPI,哪怕电话联系失败,也要硬着头皮上门拜访,结果被客户赶出大楼;

曾经的工作环境,连手机也不让人带入,整天面对着只有内网的电脑和电话联络用的耳机,甚至上个厕所也要向主管报备,一次只能去一个同事,因为领导不想在工作时间看到走廊里多人聚众、抽烟聊天。

元秉现在的生活是995模式,每天都有着要完成的销售指标。在末尾淘汰制的环境下,他要经常无偿加班才能保证业务进度。往往工作结束,已是晚上八九点,打了一天的电话,嗓子也疲乏无力,不想说话了。

在这高压环境里,元秉一开始的排斥和不适应,已经驯服了身体和情绪,“这么多年下来,现在已经习惯了。”

当元秉二十八岁,汲汲于城市里的生计时,他想起了孙东纯,那个二十八岁便写文章出书、走出了不同人生的东哥。他回看自己,什么成就也没做出,曾经以为的近距离,原来是极大的落差。

“好像走了那么多路,看了那么多世界,最后也并没有什么用。”青春出走后,回来面对的不是精彩世界,而是不容半分回避的现实。

在杭州拼搏的元秉,看着三十岁一步步靠近,逼近中年危机;看着更年轻的销售血液攻进自己的职场堡垒,带来无休止的竞争;看着同龄人们一个个结婚生子,而自己仍是单身。

理想中的三十而立,被这辈子也支付不起的城市房价,悬挂于遥不可及的高空。

工作后元秉便很少回老家了。虽然距离远了,但他心里还是很在意家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小就在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中长大,元秉也会不自觉地和人比照,“你有一套房,那如果我也有一套房,这样我们就能平起平坐了。”

二十几岁,漂泊在路上的元秉,觉得房子车子是压力、累赘;

三十几岁,成功走出小镇、跻身于城市的元秉,觉得没有房子和家,才是漂泊。

远方,不再是模糊的空中楼阁,也不再是那遥远的地方。

四 城镇之间

“这不是我理想中的三十岁,手里没有任何可以抓得住的东西。”

元秉觉得自己像条漂在大城市海洋上的小船,一点风浪都能将它掀翻。如果船够大,船上人够多,它的安全性会更好。只是他买不起杭州的房子,也还未寻觅到合适的婚恋对象。“一个人的小船,就特别想找到陆地,上岸。”

老家的陆地,元秉已经回不去了,而大城市,元秉又落不下根。退而求其次,元秉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周边房价还尚可接受的小城镇。

最近,元秉和朋友去了一趟宣城。在去杭州周边城镇考察的路上,元秉看到一个写着宣城的指示牌。回来后,他找了相关资料,便出发了。

元秉坐上从杭州开往宣城的绿皮火车,两个小时后,他便来到了这座常住人口两百万、平均房价六七千的小城。火车站的位置在市区,出来便是闹市,无需费时周转交通,对于这点元秉觉得很满意。

(*宣城火车站/元秉提供)

晃荡在小城街道,元秉探访了很多地方。他和滴滴师傅聊天,和店主聊天,这习惯还跟二十几岁时一样,他喜欢和路遇伙伴聊几句,和人、和这个地方发生联系。

他也还是喜欢逛当地书店。他遇到了一家名字叫“别来”的书吧。里面有很多书籍,坐在其间的都是稚气未脱的高中生。闲谈间,元秉了解到店主想在当地专做高中生的文化空间。

(* 元秉探访宣城的朋友圈)

不像城市,小城镇里二十几岁就结婚生子的年轻人随处可见。他们早早步入了和青春气息不相符的规律生活,安定,但没有了生气。别来商店的店主想为这个小城带来一些新鲜气息,让小城青年也能看到更多可能性。

在宣城偶遇这样的小店,元秉很是惊喜。虽然他的城市生活被995占据,同样是小城青年的他,其实也有在一直营造着日常生活之外的其他可能性。

元秉从没有放弃过上学时期便陪伴着自己的书籍,在高压工作之余,他在杭州组建了一个每周末都会碰面交流的读书会。

如今读书会已进入第二个年头,也有了一群相互熟悉的老朋友。“杭州的社群活动还是很丰富的,是这些朋友,让我觉得杭漂的日子也有了归属感。”

宣城回来那天晚上,元秉想了很多。

“我在杭州是买不起房了。以后要有了家庭,也不可能再这样继续天天加班…宣城的房价还可以接受,但如果真的定下了,那也意味着我要放弃杭州这边的朋友和社群,这部分对我来说很重要的精神生活。

晚上在刷宣城的看房视频时,我也在想,去小城买房是不是我的一种逃避,逃避对三十岁还未成家立业的焦虑…”

当年,火车载着元秉走出了南阳小镇,去往了他渴望的远方,如今,火车又载着元秉回到了小镇。远方和现实,城市和小镇,得到和失去之间,步入三十的元秉在寻找自己的安身陆地。

对远方的渴望不再那么强烈,现阶段,元秉希望能实现自己的双城梦:在大城市打拼,然后在周边小城镇买房安家。

无需双城,元秉也早已过上了一个城市里的双重生活——所习惯的工作高压日常,和所爱书本带来的日常之外。

“你永远也不会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产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努力。”这句话出自纪德,也是元秉十分喜欢的一句话。

- 结语 -

和元秉前后约了两次。第一次听他和书的故事。第二次听他的间隔年和城市生活。

听元秉讲述那一段段有着严苛环境的工作经历时,我觉到惊讶,这些制度竟然这么赤裸裸地将人工具化。如果是我,恐怕是一天也待不下去。但元秉讲述的语气和状态,却一如日常。元秉就是一个这么能隐忍的家伙,

元秉有一个个人留言薄,里面记着路上间隔年时期,相遇到的伙伴写给他的留言。有一条写着,其实你是个闷骚男。

隐忍和闷骚,也是现实和远方的另一个注脚吧。元秉说,自己大概代表了这么一群人,一群生活在杭城却可能一辈子买不起这里房子的小镇青年。

他们有过或有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脱离了小镇,走去了另一个方向,但却没办法完全独立于小镇生活的评价体系之外。藕断丝还连。

小镇有着能支付得起的柴米油盐,城市有着可滋养的文化生活,地理时空和精神时空的错位,加上内心向往和传统价值的矛盾牵连,让很多人都过上了双城或是双重生活。

在城市和小镇之间,也许可以演绎出更多可能性。起码,我们还没有放弃努力。

【三十之辈问答】

1、如果回去给二十岁的自己写信,你会想说些什么?

元秉:多读些书,多出去旅行,没错的。

2、你打算如何度过接下来还未过完的三十岁?

元秉:多去一些陌生的城市,多找一些好玩的小店,多读一些好看的书,多吃一些好吃的,多遇见一些有意思的人。

3、对四十岁有期待么?有的话是怎样的期待?

元秉:有一个稳定的家庭,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周可以有一些闲暇时间看看书,每个月可以去其他城市逛一下,有几个固定老友。

嗨,我是大安,90年生人

一位非虚构写字者

一位三十之辈

我发起了三十之辈的访谈计划

想用自己擅长的笔头

记录下我们这一辈的故事

如果你想画下自己

“三十岁的文字肖像”

欢迎联系呀!

不求精彩,只求真实

撰文/王大安

场域活动孵化人 / 非虚构写字者

记录/探索这个平凡世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