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高丽太祖王建亲率大军攻灭后百济政权,高丽至此统一朝鲜半岛,从而成为半岛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政权;
高丽政权创建之初,主要沿袭了泰封和新罗的官职制度,中央机构包括广评省、内奉省、物藏省、珍阁省、白书省、元凤省、徇军部、兵部、仓部、内泉部、义刑台、都航司和内军十三个机构,其中广评省和内奉省掌管行政,徇军部和兵部掌管军事,广评侍中为百官之首,相当于中原王朝的丞相,官阶则有大匡、正匡、大相、元甫、元尹等;
高丽初期十二州的划分
高丽国王对外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但在内部长期采用类似中原王朝的皇室制度,高丽王自称为“朕”,所下的命令称“诏”或“圣旨”,王位的继承人亦称“太子”,甚至在太祖王建、光宗王昭时期还曾自建年号。不过即便如此,历代高丽王始终都没敢公开称帝。
与契丹外交关系的转变高丽建国初期,由于朝鲜半岛尚未统一,因此王建积极与契丹交好,在即位第一年就曾遣使入契丹朝贡。彼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也有意与高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据《高丽史·世家卷二·太祖篇》记载:
(太祖)五年春二月,契丹来遗驼、马及毡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契丹攻灭渤海国,王建对此十分不满,一方面是认为契丹断绝了高丽向北扩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契丹会随时南下攻打高丽,因此开始对契丹采取敌对的政策;
辽太祖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清泰元年(公元934年),渤海国世子大光显率数万人投奔高丽,王建不仅悉数收留,赏赐土地、宅邸和官职,还赐其姓名为王继,并纳入宗籍之中;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契丹为修复与高丽之间的外交关系,派遣使团赴高丽,然而王建不仅将契丹赠送的五十匹骆驼饿死在万夫桥下,还把三十名契丹使臣流放海岛,两国至此彻底决裂,据《高丽史》记载:
二十五年冬十月,契丹遣使来,遗驼五十匹,王以契丹尝与渤海连和,忽生疑贰,背盟殄灭,此甚无道,不足远结为邻,遂绝交,聘流其使三十人于海岛,系驼万夫桥下,皆饿死。
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四月,王建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召大臣朴述希亲授训要曰:
朕闻大舜耕历山,终受尧禅,高帝起沛泽,遂兴汉业,朕亦起自单平、谬膺推戴,夏不畏热,冬不避寒,焦身劳思,十有九载,统一三韩,居大宝二十五年,身已老矣,第恐后嗣纵情肆欲,败乱纲纪,大可忧也,爰(yuán)述训要,以传诸后,庶几朝披夕览,永为龟鉴。
高丽太祖王建画像
一曰:我国家大业必资诸佛护卫之力,故创禅、教寺院,差遣住持焚修,使各冶其业。后世奸臣执政,徇僧请谒,各业寺社,争相换夺,切宜禁之;
二曰:诸寺院皆道诜(shēn)推占山水顺逆而开创。道诜云:“吾所占定外,妄加创造,则损薄地德,祚业不永。”朕念后世国王、公侯、后妃、朝臣各称愿堂,或增创造,则大可忧也。新罗之末,竞造浮屠,衰损地德,以底于亡,可不戒哉?
三曰:传国以嫡,虽曰常礼,然丹朱不肖,尧禅于舜,实为公心。若元子不肖,与其次子,又不肖,与其兄弟之从所推戴者,俾承大统;
四曰: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遵其制。殊方异土,人性各异,不必苟同。契丹是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亦异,衣冠制度,慎勿效焉;
五曰: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西京水德调顺,为我国地脉之根本、大业万代之地,宜当四仲巡驻,留过百日,以致安宁;
影视剧剧照
六曰:朕所至愿,在于燃灯、八关。燃灯所以事佛,八关所以事天灵及五岳名山、大川龙神也。后世奸臣建白加减者,切宜禁止。吾亦当初誓心,会日不犯国忌,君臣同乐,宜当敬依行之;
七曰:人君得臣民之心为甚难,欲得其心,要在从谏远谗而已。从谏则圣,谗言如蜜,不信则谗自止,又使民以时,轻徭薄赋,知稼穑(sè)之艰难,则自得民心,国富民安。古人云:“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良将。张弓之外,必有避鸟。垂仁之下,必有良民。”赏罚中,则阴阳顺矣;
八曰:车岘以南,公州江外,山形地势,并趋背逆,人心亦然。彼下州郡人参与朝廷,与王侯、国戚婚姻,得秉国政,则或变乱国家,或衔统合之怨,犯跸(bì)生乱,且其曾属官寺奴婢、津驿杂尺,或投势移免,或附王侯宫院,奸巧言语,弄权乱政,以致灾变者,必有之矣。虽其良民,不宜使在位用事;
九曰:百群僚之禄,视国大小,以为定制。不可增减,且古典云:“以庸制禄,官不以私。”若以无功人及亲戚私昵虚受天禄,则不止下民怨谤,其人亦不得长享福禄,切宜戒之。又以强恶之国为邻,安不可忘危,兵卒宜加护恤,量除徭役。每年秋阅,勇锐出众者随宜加授;
十曰:有国有家,儆戒无虞,博观经史,鉴古戒今。周公大圣《无逸》一篇,进戒成王,宜当图揭,出入观省;
十训之终,皆结”中心藏之”四字,嗣王相传为宝。
君主病逝
同年五月,王建病逝,享年六十七岁,谥号“神圣大王”,庙号“太祖”,遗诏传位于太子王武,即“高丽惠宗”、“义恭大王”。
第一次高丽契丹战争早在王建即位初期,高丽就以平壤城为根据地,不断出兵向北蚕食契丹控制下的女真人领地,至其在位末期,高丽北部的边境已经由大同江流域扩张至清川江地区;
王建去世后的四十余年内,高丽王国先后又历经惠宗王武、定宗王尧、光宗王昭以及景宗王伷(zhòu)四位君主,且均对契丹抱以敌对的态度,只不过并没有主动出兵挑衅,而是在北部边界地区大肆修筑城堡,并设立光军司,编成三十万光军,以防备契丹的入侵;
辽国疆域范围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宋朝建立。同年,高丽遣使朝贡并奉北宋为正朔;
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王治(太祖王建之孙,王旭之子)继承高丽王位,即“高丽成宗”。翌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太后萧绰奉遗诏摄政。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发兵二十万北上伐辽,同时派大臣出使高丽,要求高丽王履行藩属国的义务,出兵相助,不过宋军此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由于当时辽国的攻略重点是北宋,为了尽快解决与高丽的边界争端,同时断绝高丽与北宋之间的宗藩关系,解除后顾之忧,辽圣宗决定先发制人。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十二月,其下诏令东京(辽阳府)留守萧恒德东征高丽,不过萧恒德并未立即出兵;
契丹族将领与士兵
淳化四年十月,辽军进入高丽境内,以权东京统军兵马都监耶律元宁为前锋,两军在建安之南遭遇,高丽军大败,损失三千余人,根据《高丽史·世家卷·成宗篇》记载:
十二年夏五月,西北界女真报契丹谋举兵来侵,我不以为备。秋八月,女真复报契丹兵至。始知事急,分遣诸道兵马齐正使。冬十月,以侍中朴良柔为上军使,内史侍郎徐熙为中军使,门下侍郎崔亮为下军使,军于北界以御契丹。
同月,王治抵达西京平壤,准备御驾亲征并率军进至安北府(今朝鲜安州市),不过在得知辽军攻破蓬山郡、先锋军使尹庶颜被俘的消息后,又被迫返回西京,随后派遣徐熙至萧恒德军中请求和谈;
会谈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举行,宾主双方就各自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萧恒德强调,高丽兴起于新罗之地,却屡次派兵侵占高句丽旧地,还“越海事宋”,所以才会兴师讨伐。徐熙则宣称高丽本就是高句丽的继承国,不存在侵占一说,而且不能遣使入辽,完全是因为女真人从中阻碍,请求辽国帮助高丽“逐女真,还我旧地”。作为交换条件,高丽同意向辽国称臣纳贡;
遣使朝贡
辽统和十二年(公元994年)正月,高丽正式改奉辽为正朔,次月,辽国将鸭绿江以东的二百八十里土地划归高丽,并允许其筑城,以方便向辽国朝贡,萧恒德也引兵退还。三月,王治再遣朴良柔出使辽国,请求归还所俘虏的人畜,萧太后准许。六月,高丽使臣元郁抵达开封,上书请求北宋出兵帮助高丽攻打辽国,但是遭到宋太宗的婉拒,此后,高丽断绝了与北宋的往来,据《高丽史》记载:
六月,遣元郁入宋乞师以报前年之役,宋以北鄙甫宁,不宜轻动,但优礼遣还。自是与宋绝。
统和十四年,辽国遣使册封王治为“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高丽国王”,两国正式建立了宗藩关系。
第二次高丽契丹战争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王治病逝,谥号“文懿大王”,其侄王诵继承高丽王位,是为“高丽穆宗”。王诵是高丽景宗王伷之子,其在位期间,虽然表面上依然臣服于辽国,但暗地里却恢复了与北宋的往来,几次遣使入宋控诉辽国“求取无厌”、请求北宋出兵或驻军高丽境内,但是宋真宗都只是优诏答复,并未出兵。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宋辽缔结“檀渊之盟”,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辽战争结束,此后两国百年间未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事;
宋辽“澶渊之盟”
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高丽爆发内乱,当时外戚金致阳专权且与太后私通,王诵由于久病不愈,又没有子嗣,因此担心金致阳会拥立其与王后的私生子篡位,于是与大臣蔡忠顺、崔沆、皇甫俞义等人商量迎立太祖之孙王询继位,在《高丽史》的记载中:“十二年春正月,王累日不豫,常居于内,厌见群臣,宰臣震恐,请入寝问疾,不许。王与蔡忠顺、崔沆密议立嗣,遣皇甫俞义迎大良院君于神穴寺。”大良院君即王询,此前在千秋太后与金致阳的逼迫下于神穴寺出家为僧;
同年二月,西北都巡检使康兆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进京,“王知不免,与太后号泣出御法王寺”。不久之后,皇甫俞义等人护送王询回到开京继位,即“高丽显宗”;
影视剧中的康兆
康兆废王诵为让国公,并派兵杀害了金致阳与他的私生子、亲信等七人。起初,崔沆等人与王诵同行,据《高丽史》记载:
兆召还沆等供职,王(王诵)谓沆曰:“顷府库而变起,所忽皆由予(yú)不德,夫复何怨。但愿归老于乡,卿可奏新君且善辅佐”,遂向忠州。太后欲食,王亲奉盆盂,太后御马,王亲执。行至积城县,兆使人弑之,以王自刎。
统和二十八年(公元1010年)五月,高丽和州防御郎中柳宗杀害了九十五名女真使者,怀恨在心的女真人便向辽国揭发了康兆弑君之事,由于此前辽国已经得知高丽在与北宋暗中往来,因此辽圣宗便借“弑君”一事,以蔑视上国权威为由,决定出兵教训一下高丽;
高丽“五道两界”的划分
八月,王询派遣陈頔、尹余二人赴辽朝贡,但是被辽国扣押,在明确两国关系已无修好的可能后,王询任命康兆为行营都统使,领军三十万驻通州(今朝鲜宣川郡)以防备辽军。十一月,辽圣宗亲率四十万大军渡过鸭绿江,从而拉开了第二次高丽契丹战争的序幕;
辽军先是围攻兴化镇,不过高丽将领杨规固守不降,辽圣宗于是分兵二十万驻守麟州,另率二十万向通州进军。据《辽史·耶律盆奴传》记载:
二十八年,驾征高丽,盆奴为先锋。至铜(通)州,高丽将康兆分兵为三以抗我军:一营于州西,据三水之会,兆居其中;一营近州之山;一附城而营。
两军在通州城外展开大战,耶律盆奴率部首先攻破了州西的大营,生擒康兆,辽军乘胜大举进攻,高丽军大败,损失三万余人,李铉云、杨景、李成佐等将领投降;
辽军取得大捷后继续南下,又攻陷郭州,十二月初渡过清川江,安北府守将朴暹(xiān)不战而逃,此外,龟州也主动向辽军投降。十二月九日,辽军先锋进抵西京平壤,次日攻占肃州,辽圣宗派高丽降官卢顗(yǐ)和辽官刘经前往平壤劝降,原本西京副留守元宗奭(shì)已经同意投降且写好降表,但卢顗、刘经在回营途中,被赶来救援的智蔡文与崔昌袭杀,不久后,东北都巡检使卓思政也率军前来会合;
开京方面,王询在得知康兆兵败被杀的消息后,上表请求亲朝,辽圣宗准许,于是下令禁止纵兵掳掠,同时派高正带领一千骑兵在路上设馆迎接,又任命政事舍人马保佑为开京留守,由乙凛率一千骑兵护送其南下开京。然而高正部在卓思政的围攻下损失惨重,马保佑、乙凛也由于高丽军的堵截而被迫退还;
此后,辽军围攻平壤,高丽军多次主动出击,双方各有胜败,十二月十七日,辽圣宗以萧排押、耶律盆奴为先锋,率大军渡过大同江,直扑开京。十二月二十八日,王询带领后妃、大臣等五十余人趁夜出城南逃,一路逃至半岛西南端的罗州;
纵火焚城
统和二十九年正月初一,辽圣宗进入开京,随即下令放火焚城,开京城内的宗庙、宫阙、民房都被付之一炬。当天,辽圣宗下令班师。据《辽史·圣宗本纪》记载:
正月乙亥,班师,所降诸城复叛。至贵州南峻岭谷,大雨连日,马驼皆疲,甲仗多遗弃,霁乃得渡。己丑,次鸭绿江。庚寅,皇后及皇帝楚国王隆祐迎于来远城。壬辰,诏罢诸军。己亥,次东京。
就在辽军撤退期间,高丽西北都巡检使杨规与龟州别将金叔兴率兵主动出击,一个月内先后战斗七次,斩杀一万七千余人,夺回俘虏三万余人。正月二十八日,二人与辽军主力遭遇,鏖战一天后,双双战死;
此次出征,尽管辽军取得了几次胜利并占领高丽王都开京,但其自身的损失也是相当大。
第三次高丽契丹战争王询回到开京后,遣使与辽国修好,不过由于没有履行亲朝的承诺,因此并未得到谅解。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高丽两次派使臣入辽朝贡,辽圣宗仍坚持要求王询亲朝,高丽使臣则以王询有病为由推脱,辽圣宗于是下诏要高丽归还江东六州,也就是第一次高丽契丹战争后,高丽在辽国赏赐的鸭绿江以东土地上所建立的龙州、铁州、郭州、龟州、通州及兴化镇六座城池;
开泰二年,辽圣宗派耶律资忠前往高丽索要六州,但王询并无归还之意,辽国为此开始在鸭绿江上修建浮桥,并在东岸修筑城池,准备再次征讨高丽,而高丽也派兵加强江东六州的防御,双方之间冲突不断;
开泰四年(公元1015年),王询扣押了第三次前来索要江东六州的辽史耶律资忠。翌年,高丽停止向辽国朝贡,同时还停止使用辽国年号,改奉北宋为正朔;
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十月,为了一举解决高丽问题,辽圣宗任命东平郡王萧排押为都统、殿前都点检萧虚列为副统、东京留守耶律八哥为都监,统率十万大军第三次出征高丽。在《辽史》的记载中,辽圣宗还诏谕高丽守吏:“能率众自归者厚赏,坚壁相拒者追悔无及”(《高丽史》中记载的辽军统帅为萧逊宁);
起初,高丽军上元帅姜邯赞在兴化镇设伏,其命令一万两千名士兵在上游的山谷处以牛皮袋将河水截流,待到辽军渡河时再放水淹之,此役斩首近万级;
不久后,姜邯赞麾下的两员战将姜民瞻和赵元亦,又分别在慈州来口山与马滩设伏小胜辽军,而辽军则在通州击败了一次高丽军,劫掠甚多;
高丽与契丹的战争
同年十二月,辽军进至开京以北的新恩县,王询下令将所有的百姓都转移至城内,坚壁清野,准备固守王都。与此同时,姜邯赞派兵马判官金宗铉领兵一万回援,东北行营都统使崔士威也发兵三千入卫开京,萧排押见状认为短期之内很难破城,于是引兵退还;
随着辽军的撤退,高丽军开始尾随追击,先后在涟州、渭州、熊浦、班岭等地取得小胜。天禧三年二月,辽军行至龟州城东郊的茶、陀二河一带,并在此与高丽军主力遭遇,双方展开决战,一时间喊杀声震天,战况陷入胶着状态。关键时刻,狂风骤雨来袭,史书曰:“风雨南来,旌旗北指”,高丽军趁天时之利发起猛攻,辽军溃败,据《高丽史》记载:
丹兵过龟州,邯赞等邀战,大败之,生还者仅数千人。
至此,第三次高丽契丹战争以辽军惨败而告终。此役过后,双方再次恢复和谈,天禧三年八月,高丽遣使入辽朝贡,辽圣宗接纳了高丽的贡品;
龟州大捷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王询释放了扣押多年的辽史耶律资忠,并派李作仁赴辽请求“称藩纳贡如故”,辽圣宗就坡下驴,赦免了王询的罪过且同意了他的请求,两国恢复宗藩关系。之后的两年内,王询频繁讨好辽国;
辽太平二年、北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辽圣宗册封王询为开府仪同三司、守尚书令、上柱国、高丽国王,高丽也再次改奉辽为正朔,重新使用辽国年号。翌年,辽圣宗又册封太子王钦为辅国大将军、检校太师、守太保兼侍中、高丽国公;
王询在位后期,高丽与辽之间再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事,哪怕是在渤海国王室后裔大延琳起兵造反,建立兴辽国政权后,多次请求高丽出兵援助,王询都没有答应,而兴辽国灭亡后,王询遣使入辽以庆贺东京光复。
契丹使朝聘图
PS: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