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极简投研》的第503篇文章。文章仅记录个人思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一、豆粕介绍
1、概述
豆粕是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又称“大豆粕”。
豆粕呈不规则的碎片状,颜色呈浅黄色,味道具有烤大豆的香味,富含蛋白质。
几乎凡是种子都可以榨油,凡是榨油都会产生粕类,而在所有油粕饲料中,豆粕是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占到全球所有粕类的60%,同时是植物性蛋白中最优质的选择,堪称“油粕之王”。
2、历史&现状
明清时期,大豆被开发出了最重要的一个功能——豆油。
但由于榨油工艺粗糙,彼时榨油的副产品是豆饼,严格地讲,不是豆粕。
现代榨油法包括浸出/化学榨油法(80%)和物理压榨法(20%)。使用化学榨油法产生的副产品是饼状的,一般要进行二次压榨,最终副产品是粕;使用物理压榨法产生的副产品是残渣状的,被称为粕。
二者殊途同归,榨油最终副产品都是豆粕。
94年之前,我国是豆粕出口国,此后成为豆粕进口国。
08年,我国超过欧盟成为世界第一豆粕消费国。
09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豆粕生产国,我国拥有完善的榨油工业,主要进口大豆原材料,在国内进行压榨。
总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豆粕消费国、生产国,而最大的进口国是欧盟。
3、产业链
豆2——豆油豆粕——豆油(20%)(餐饮&超市&生物柴油)豆粕(80%)(生猪养殖&禽类养殖)
4、供求
1)供给端
国内大豆年产量大约2000万吨,下游是豆制品(90%)豆油(10%),只有200万吨豆一用于制作豆粕,与进口数量1.05亿吨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豆粕的原材料几乎都来自于豆二。
榨油厂大豆的出油率大约是18-20%,出粕率大约是78-80%,平均而言,一吨大豆,可以生产0.12吨豆油,0.8吨豆粕。
榨油时,豆油和豆粕是一起产出的,二者一起增加一起减少。这意味着,如果现在豆油很贵,榨油厂增加豆油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豆粕的产量,无意中迫使豆粕价格下跌;如果现在豆粕很贵,榨油厂增加豆粕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豆油的产品,无意中迫使豆油价格下跌。
2)需求端
98%的豆粕用于畜牧和家禽饲料,剩下的豆粕用于制作糕点、健康食品、化妆品,甚至可以作为抗菌素原料。下游应用具体是:禽类(52%)猪(29%)肉牛(7%)奶牛(6%)。
豆粕作为饲料的优势在于,除了蛋白质含量较高外,还有无需脱毒。作为对比,菜粕有很多毒素,小猪是不能吃的,一般给大猪吃,如果平时菜粕吃得太多,会导致猪肉肉质发黄,因而,菜粕更多用于禽类和水产养殖类。
豆粕作为饲料不宜直接投喂,应当掺混其他饲料,否则动物吃多了容易腹泻、痛风,影响肉质和奶质。
二、豆粕期货介绍
豆粕22年上市,豆粕有夜盘,交易时间是21-23点。
豆粕期货的显著特点是很多外资在大商所有持仓,目前有150多家境外机构在做豆粕,在大部分时间,豆粕也是期货市场上沉淀资金最大的农产品。
豆粕的报价单位是元/吨,交易单位是10吨/手,最低交易保证金是7%。如果做多1手豆粕,假设豆粕的价格是3000元,这意味着以3000元/吨的价格,或者以1.5元/斤的价格,购买了10吨豆粕,一共花费3万元,由于豆粕的交易保证金是7%,实际花费2100元。
三、豆粕期货的投资逻辑
1)供给端
目前,我国80%的大豆,以及几乎全部豆二都来自于进口,因而,豆粕的供给完全取决于国外大豆的价格。
具体来说,豆粕的价格主要取决于美国大豆,二者相关性高达0.949,抛开小波段,国内豆粕在大趋势上完全追随美豆,因而,美豆的逻辑就是国内豆粕的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4-7月份集中进口的南美大豆,通常是热带大豆,皮比较薄,必须抓紧榨油,因而,4-7月份存在豆粕&豆油的供给刚性,因而,通常5月份的豆粕&豆油的价格更便宜;7-8月份集中进口的美国大豆,通常是温带大豆,皮比较厚,能存一年,可以囤着不往市场上投放,因而,5月份以外的其余时间,大豆供给存在弹性,很多时候是根据市场上豆粕和豆油的价格,择机榨取。
2)需求端
豆粕98%的需求来自于饲料,因而,下游养殖业的发展情况决定豆粕的需求。
然而,实际上现实情况更加复杂。如果豆粕价格很贵,那么饲料中就会大幅调低豆粕比例,或者使用菜粕棉粕作为替代,这会减少豆粕的使用;如果豆粕价格很贱,那么饲料中就会增加豆粕比例,同时减少其他替代品的使用。
例如,豆粕和菜粕之间一般存在着300块钱的价差,由于豆粕营养更加丰富,无需脱毒,因而一般而言,豆粕比菜粕贵300元/吨。如果价差超过300元,那么就减少豆粕使用量,增加菜粕使用量,反之亦然。
由于饲料成本可变,饲料比例可变,因而豆粕无论涨价还是降价,豆粕的总体市值是比较稳定的,贵了少用,贱了多用,不会巨幅增减。
总之,豆粕的需求相对稳定,豆粕的供给相对并不稳定,因而,更多从供给端来分析豆粕的价格变动。
赞赏,是最真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