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哲学:以实补虚、即心得道、见理于事

文字有思想 2024-10-08 03:41:36

以实补虚 清陆陇其的哲学命题。陆陇其推崇程朱理学,主张躬行实践。认为“姚江没,而天下之虚病不可不补”(《又与范彪西进士》)。指出:要解决当时社会、思想矛盾,只有用程朱的“实”来补王学的“虚”。要求通过重建朱学的权威来纠正王学空疏误国之失,把理学从空疏引向笃实。力倡“笃行”,反对“空言”,强调实行和实学。认为:“实行之人,因思实学之重。学字对行,则便专指穷理一边。大抵天下无实行之人则不成世道,然实行必由乎实学。”(《松阳讲义》)主张学术必须致于实用,扫除一切异说,把学问和所认识的真理融化到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去。从“虚”向“实”的引导,是清初实学思潮在理学内部的反响。

即心得道 清初唐甄的本体论命题。把“心”、“性”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先验观念,认为“心”或“性”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可以包容天地万物,“心具天地,统万物”,“性统天地,备万物”(《性才》),“性具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在我性中”(《宗孟》)。“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物繁育,咸得其生,皆心之所贯”,“学由自保,则得为真得;良知可致,本心乃见”(同上)。所以“君主之志于道也,道由心致,不由外致”,“忧患道心生,安乐道心亡;贫厄道心生,富豫道心亡”(《格定》)。主张“四德”是“人之恒德生而各具”(《用贤》),“四德我所自有,非由外铄”(《宗孟》)。

见理于事 清颜元哲学命题。在理与事的关系上,提出以事为主,主张通过具体事物去认识其理。认为理表现在事上,并不存在事外之理。理是事物之理,人们不能离事物而求理。不同意程朱仅仅停留在“明理”上,主张只有“见理于事”,才能达到彻上彻下的境地。指出:“见理已明而不能处事者多矣。有宋诸先生便谓还是见理不明,只教人明理。孔子则只教人习事,迨见理于事,则已彻上彻下矣。此孔子之学与程、朱之学所由分也。”(《存学编》卷二)认为,尧、舜、周、孔都是强调事或物的,如果不强调事物,就必然导致理与事物的割裂,从而将理作为虚悬之理,置于事物之上。“见理于事”,才能真正达到理事的统一,亦即体用一致。后李塨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因形以察理”(《论学》)。

0 阅读:0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