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的福州,原来是这样!新娘头上扣箩筐,白塔长满荒草

素手烹茶时 2025-02-21 00:48:53

福州,这座风韵无限的闽都古城。

在清朝末年至1949年之间,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旧社会时期。

既有古朴典雅的小巷,也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韵味与动荡交织,传统与现代相融,绘制出一幅斑斓的历史画卷。

接下来,让我们揭开时光面纱,看看旧社会的福州,究竟是何模样?

△1875年的乌塔和白塔,一黑一白,遥遥相对。

1000多年来,与乌山、于山、屏山,构成福州“三山两塔”的格局。

△1880年的福州码头,千帆林立,人声鼎沸,可见福州商业之繁盛

△1902年七星缸,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镇海楼。

上世纪30年代,一场大火将镇海楼和七星缸化为灰烬。

直到2007年才完成重建。

△1905年,南门兜附近一名新娘,她的造型很是奇特。

下轿的时候,头上扣着一个箩筐,用来替代红盖头。

△1906年,福州码头边,一名卖甘蔗的女老板。

她头上插着传统的“三刀簪”,手边的甘蔗,全是最甜的根部,真真良心卖家。

△1912年,闽江上的鸭棚,用竹子和茅草搭建而成,简陋却实用。

△1917年,福州城内的学校,正面影壁上,画了一只麒麟,象征着守护与祥瑞。

△1921年的金山寺,始建于宋代,坐落于洪塘村附近的乌龙江上,是一座江心寺庙。

如今,仍是福州的著名景点。

△1923年的西园桥,当时还没有钢筋混凝土,福州城内,都是这种古典的石头桥。

△1931年,福州码头上的“花屁股船”,这是福州特有的运输船

△1925年,俯瞰福州,都是黄砖红瓦,飞檐翘角的闽式住宅。

△1927年,福州城内的一位女子,同样头戴“三刀簪”,端庄秀丽,落落大方。

△1930年的镇海楼,周围空荡荡的看不到一名游客。

△1931年的万寿桥,这是当时横跨闽江的唯一桥梁。

1950年改名为解放大桥,1996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大桥。

△1930年的罗星塔

这座古塔有1000多年的历史,一直都是古代航海的重要坐标。

△1933年的西湖,屏山上的镇海楼清晰可见。

中间建筑是“宛在堂”和“开化寺”

△1933年的白塔,由于缺少维护,塔顶竟长满了荒草。

△1935年的中亭街,房子没有如今的漂亮,但同样是热闹非凡。

△1938年,闽江边的房屋,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令人心旷神怡。

△1940年代的洪山桥。

80年代末,在这座石桥北侧,建起了一座新桥。

老桥面被拆除,22座桥墩则保留了下来。

△1942年的西湖公园,古老的牌坊巍然屹立。

这是福州最早的园林建筑,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

△1945年,鼓山的登山道,犹如一副静谧的水墨画。

△1945年,正在拆除的福州城墙,地上堆满了拆下来的墙砖。

△1946年,福州城内的绸缎庄,还没开门营业,一群妇女就拿着木棒站在了门口。

她们可不是来打架的,而是有客人买了绸缎后,会雇佣她们,用木棒把货物抬走。

由于旧社会生活不易,她们早早就站在门头等活。

△1948年的万寿桥,堆满了垃圾和杂草,桥面上还搭了几间商铺,看起来凌乱不堪。

看来,没有城管也不行。

△1948年,南门兜附近的一条小巷,地面还是用青石铺就。

△1949年,福州城内的集市,这些手工艺品,真的好精致。

写在最后:尽管经历了近百年的动荡与不安,但福州人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使福州在动荡的旧社会,依旧焕发出了着独特的魅力!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