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重大项目建设,一直是“两会”期间,各地重点关注和争取的事项。
最近,为了增加一条新的开放通道,四川和重庆再次联手,由两地代表团联合建议:全面提升长江上游航运能力。
其中一个非常瞩目的具体措施是:
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在“十四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根本解决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问题。
这意味着,长期困扰包括重庆、四川等多省市在内的长江航道“梗阻”问题,终于要迎来根本性的解决。也预示着,继西部陆海新通道之后,川渝又要新增(扩能)一条大通道。
01
众所周知,水运具有运载量大、成本低、节能等多重优势。也因此,海运、河运的便利性,对于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四川、重庆等中西部内陆地区来说,挖掘水运方面的潜力,可以说是一直以来在弥补的“短板”。这其中,充分发挥好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的作用,当是重中之重。
比如,早在2021年,四川、重庆两地代表团就曾联合提出“关于加强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建设 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建议”。
2022年7月,重庆、四川两地联合印发实施《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实施方案》,提出以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金沙江、岷江等为主骨架的航道网络和以重庆果园港、新田港、龙头港,四川泸州港、宜宾港等为核心的现代化港口集群建设。
2023年,长江上游地区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2亿吨520万标箱左右,完成水路货运量约2.9亿吨、货物周转量约2800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约2.6亿吨160万标箱。
其中,重庆90%以上的外贸物资运输依靠内河航运,60%以上的社会运输周转量依赖水运完成,45%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为周边省市货物中转。
但是,要继续挖掘长江水运之于重庆、四川等上游地区的价值,必须要突破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提升船舶在三峡的过闸效率。
根据设计方案,三峡船闸在2030年才会饱和。然而,过闸吞吐量在2011年就已突破了“双向”1亿吨的设计标准。
所以,上游地区的长江水运多年来都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堵船”。
数据显示,2023年,船舶在三峡平均待闸时间达到12天。这就大大削弱了水运之于上游地区的成本优势,也客观上影响到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上游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的效率。
因此,提升长江上游航运能力,这个“堵点”必须解除。
02
这方面的建议其实早就提上议程。但多年来,尽管“堵船”时间越来越长,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里面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到底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堵船”的问题,不同地方就有不一样的方案。
如在湖北和宜昌方面,相当长时间里都是倾向于“翻坝”方案。
简单说就是在三峡枢纽附近修建新的陆路货运中转站,通过“水运—陆运—水运”的方式来解决过度依赖船只直接过闸的方式。
但是,相对于直接让船只过闸,这种方案不仅需要经历卸货、装货等多重繁复程序,而且时间也较长,自然在成本上优势不足。
因此,重庆、四川等上游地区倾向于开辟第二通道,也即在三峡枢纽建设新的过闸通道。
经过多年的论证、博弈,现在来看,已基本确定是第二种方案。
有几个标志性信息,值得注意。
一是,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湖北代表团建议,实施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荆汉运河工程,有效解决三峡枢纽“卡脖子”和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碍航的问题。
恳请国家相关部门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工程前期工作,促进项目尽早开工。
这意味着,在解决三峡枢纽“卡脖子”问题的方案上,至少湖北、重庆、四川等已经达成了共识。
二是,今年初,重要领导在宜昌考察时,听取了三峡水运新通道和荆汉运河规划等情况汇报。并强调,尊重科学规律,听取各方意见,加快规划论证和项目推进。
三峡水运新通道线路比选示意图
这意味着,这一超级工程,已正式进入国家层面的考量。
而随着今年四川、重庆将此工程作为全团建议提出,相信项目的推进节奏将加快。
比如,重庆方面就有代表进一步建议,将扎实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表述为更具体、更细化的阶段性工作,设定年度工作进度。
这或不排除相关工作在今年内或就将迎来实质性进展。
03
据介绍,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工程由三峡水利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水利枢纽航运扩能工程两部分组成,匡算总投资491亿元。
可以说,无论从投资额度,还是从意义和影响来看,都是一个超级工程。
众所周知,这样的超级工程建设,从来就不仅仅只是某个地方的事,从设想到规划,再到正式建设,背后必然有一套复杂的宏观层面的考量。
纵观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超级工程,无论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还是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都无不如此。而它们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战略意义。
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工程在此时的加速,同样如此。
这层战略意义,不仅是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是指四川、重庆所承载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国家发展战略腹地。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两个月后公布的由国务院批复的《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
明确为“战略腹地”,这一定位,从各地已公开的批复规划来看,目前还仅此一例。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并强调,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在此背景下,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工程建设的优先级,显然进一步突显出来。
其实,近现代以来,在国家的战略版图上,川渝一直扮演着“大后方”的角色,“战略腹地”的定位与此可谓一脉相承。
当然,这种角色,在不同的时期所承担的分量会有所差异。而于当前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下,“战略腹地”所承载的作用和价值,明显再度上升。
可以预期,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工程的加速推进,只会是这一新变化的注脚之一。
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工程一定要长远规划,要考虑50-100年后的运输要求。
长江航运,南京和武行都在打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