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界地位和创作类型】
白居易在唐诗领域中是相当独特的,后人给他起了“诗魔”“诗王”的称号,而唐玄宗在悼亡诗里还亲自将他封为“诗仙”,像“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这样的诗句,似乎让他带上了一层神秘且具争议的色彩。正因如此,他的这些称号存在争议,后人也难以给出确切的定论。
毫无疑问,白居易在日本有着“诗王”的地位。1988 年 7 月,日本的中国文化研究机构在他的墓旁立了一块碑,碑文称他是日本文化的恩人、备受全国敬仰的文学家,这话并不为过。日本曾有鹈鹕天皇极为喜爱《白氏文集》七十五卷,撮合天皇还把它放在宫殿的案头,当作范本用来考察臣民,直到现在,日本对白居易的鉴赏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要说在海外的影响力,唐朝诗人中没有谁能比得过白居易。那为什么是他得到这样的荣誉呢?今天咱们就从《琵琶行》入手,来感受一下他诗词的魅力。
白居易是为数不多的在自己还在世时,就亲自给自己的诗稿做分类整理的诗人。他的诗被划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这四个类别。
咱先说说讽喻诗,就拿《卖炭翁》被选进语文教材这事来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这卖炭的老头儿身上衣服单薄,却希望天气寒冷好把炭卖出去。这诗句平平实实,没什么花里胡哨的词藻堆砌,却好像一幅特别生动、特别真切地反映封建王朝时老百姓艰难生活的画面。不用使劲去琢磨,那词句里透出来的讽刺味道就直接冲着人来了,特别扎心。
瞧瞧闲适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酿的酒,红泥做的小火炉。傍晚时分天好像要下雪,能否来喝一杯呢?” 冬天有红泥小火炉和新酒,在快下雪的傍晚邀请朋友一同畅饮。这首小诗仅有二十个字,却把中国人特有的闲适美学展现得极为透彻,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关于《琵琶行》的字里行间】
白居易感伤诗的巅峰之作当属《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琵琶行》。这诗是公元 816 年所作,那会儿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已经是第二年了,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当时他 45 岁,年少时的雄心壮志早就没了,头发也都白了。那年春天,他大哥白幼文大老远地跑到江州看他,兄弟俩分开将近 13 年了,古时候交通不方便,这一分别说不定就是一辈子,这次重逢没准儿就是这辈子最后一次相聚了,所以他俩喝酒的时候约定好谁也不许倒苦水。后来大哥走了,白居易就写了一首诗:“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意思是这一分别之后,要是运气好,五百年后再做一家人。
白居易瞅着水里略显沧桑的自己,感慨道:“我都四十五岁了,两鬓都已半白。”他清楚自己正在渐渐老去,回忆不断增多,心也跟着变得衰老。浔阳江边秋风瑟瑟,彭浦江口夜晚的风透着清冷,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又得送别老友了。两人坐在客船上,就着水面上那点点闪烁的渔火,对着明月轻轻举杯饮酒。这毫无疑问是白居易心情最为低落、消沉的时刻,不过也恰恰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里,他即将登上一座能够震惊世人、流传千古的艺术巅峰。
明月高挂,白居易已有几分醉意。没一会儿,江风里传来琵琶声,这曲子有时像幽泉潺潺流淌,悦耳动听;有时又如泣血般哀伤,低沉压抑。白居易于是集中精神,仔细倾听,居然是当年在长安听过的名曲。可是在这偏远的江州,怎么会有这般技艺高超的人呢?他立刻让船夫放慢摇橹的速度,顺着声音的方向前去。
在那渔火忽明忽暗之际,白居易瞅见一个女子,抱着琵琶,脸半遮着,她手指下弹出的弦音,就好像在诉说着什么,长安的那首《霓裳羽衣曲》竟然在这儿出现了。一瞬间,白居易记忆里那有着精美栏杆和玉石台阶、无比繁华好似梦境一般的长安,像潮水一样滚滚涌现出来。
白居易的朋友提到,这女子过去是长安的娼女,不过这个“娼女”和一般的风尘女子可不相同。她曾跟着教坊司的名人学习,算得上是国家的琵琶高手,只因时光流逝容颜老去,才嫁给了商人。想想她十三岁时就在京城声名远扬,技艺超过众人,曾风光无限,可最后却嫁给商人,流落到江州,实在是让人感慨啊!
有一位是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大家,有一位是曾在乐坊中光彩照人的京城名妓,他们都来自长安,都被命运所捉弄,竟然在江州相遇,一同欣赏京城的高雅音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的共鸣,就像锐利的箭穿透胸膛,深深触动了他们两个人的内心。
“轻揉慢捻抹再挑,先弹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似急雨,小弦切切像私语。嘈嘈切切交织弹,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瞧这几句诗,虽说只是文字,可耳朵边好像就有弦乐之声传来。大弦的声音,好像急雨猛然落下;小弦的韵味,就如同轻声细语,仿佛琵琶女通过弦音诉说心事,幽幽情意难以言表,如同弦音的起起落落。“另有幽愁暗暗生,这时无声更胜有声。”没多久,弦音慢慢停下,四周一片寂静,只剩下无声的韵味。“收拨对着中心划四弦,一声好似撕裂绸帛。”东边的船西边的舫,都安安静静的,只看到江中心那轮秋月亮晃晃地挂着。
今夜的江州,曲罢音消,旷野的冷清笼罩四周,诸多思绪,都汇聚在江心那轮清冷的月亮上。所牵挂的难道只是那月亮吗?其实是那回不去的长安,以及那在岁月中流逝的青春时光。白居易在朦胧的月光下,仿佛又看到了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在雁塔题名时踌躇满志的自己。琵琶女也好像重新看到了在华丽宫殿中,备受瞩目的、风采迷人的弹琵琶的女子。然而眨眼之间,过去的一切如同梦境,就像水中的月亮,想要抓住它的光芒,却只看到涟漪,这才发觉那月亮遥不可及,只剩下满心的惆怅。
“沉吟之后,她把拨子放下,插进弦中,整理好衣裳,面容也变得庄重起来。”琵琶女整理好自己的仪态,开始向白居易讲述过去的事情。“她说自己原本是京城的女子,家住在蛤蟆陵那儿。十三岁时就学会了弹琵琶,在教坊中属于第一流的。她弹完曲子常常让那些才艺高超的人都佩服不已,打扮好后总是被同行的歌女们嫉妒。五陵的年轻公子们争相送上财物,她弹一曲就能得到数不清的红绡。”想当初,她每弹奏一曲,就连精通曲艺的人都为之赞叹;她盛装上台,其他歌女都对她心怀羡慕。京城的富贵子弟们,纷纷争着送钱,以赞赏她的才华,她每弹完一曲,得到的红绡不计其数。红绡这种东西,在唐代是极为珍贵的丝织品,由此足以看出她当年的风光。
“今年乐呵到明年,秋去春来就这么过。弟弟当兵走了,姐姐也没了,朝朝暮暮容颜渐衰。以前门庭热闹,如今门可罗雀,年纪大了只好嫁给商人。”时光缓缓流淌,在那长久的追捧和时光的虚度中,兄弟去参军,领班姐姐离世。日月交替,少女的美貌不再,曾经的热闹不再,最后只能无奈嫁给商人。也许有人觉得,琵琶女不值得同情,在富贵之地放纵青春,晚年才找个依靠。但其实不是这样,从十三岁进教坊,她的命运就不由自己了。拼命努力成为首席,想为以后谋个安稳,可岁月流逝,教坊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她。世界虽大,她却孤身一人,年老色衰的歌女,谁会愿意接纳呢?只有那些追逐利益的商人,看重她的钱财和名声,就像富豪娶过气明星一样,不过是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撑个场面罢了。
而且这琵琶女恐怕并非商人的正室妻子,她嫁给商人,纯属无奈,只为寻个安身之处,即便处境艰难,也别无他选。“商人看重利益,轻易别离,上个月到浮梁去买茶了。来来去去,江口只剩空船,船边明月照着寒冷江水。深夜里忽然梦到年少之事,梦中啼哭,泪水弄花了妆容,泪痕布满了脸庞。”人生的道路,大多受命运摆布,轻易嘲笑他人命运坎坷,实在不是明智的行为。
白居易知晓琵琶女的身世后,心中颇多感慨,提笔写下了《琵琶行》。琵琶女看过之后,许久都没有说话,静静地又拿起琵琶,再次弹奏起来。这曲子音调悲切,和《霓裳》全然不同,在座的人听了,都捂着脸哭泣。“在这当中谁哭得最厉害呢?江州司马的青衫都被泪水浸湿了”。
【《琵琶行》的影响和评价感悟】
后世有不少猜测议论,居然有人胡乱认为白居易在半夜登上已嫁作他人妇的琵琶女的船,肯定有不正经的事。但只要是仔细读过《琵琶行》的人都清楚,在那江州的船上并不是只有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个人。“满座重闻皆掩泣”,“满座”的意思,很明显是好多人都在,在这人员众多的江州船上,怎么可能会出现那种不正经的事呢?就像“用我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所以事物都带上了我自己的主观色彩”,心里有成见的人看世间的一切都会被偏见所蒙蔽。
还有一件事长久以来都被大家给忽视了,就是在白居易写出《琵琶行》以前,他在被贬谪迁移经过鄂州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一边哭泣一边唱歌的歌女,然后就写下了《夜闻歌者》:“问问这是谁家的女子,歌声和哭泣为何如此悲切。每问一次就泪湿衣襟,她低着头始终不说。”整首诗到这儿就结束了,白居易提问了可歌女没回答,留下了好多想象的空间,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在封建时代,女性虽说有说话表达的能力,但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就好像一只无情的手掐住了她们的喉咙,让她们只能把满心的忧愁对着空旷的江边诉说,通过琵琶的弦音来暗暗表达自己的情感。好在有白居易替她们表达,这才有了《长恨歌》,也有了《琵琶行》。
“一道残阳映水中,半江幽冷半江彤。”命运的残阳洒落在岁月的河流里。哪个人的一生不是半江寒冷半江温,各种滋味都得经历,千万不能辜负自己,时间终究会给我们一个最后的结果。各位等着下次相聚,人生的道路漫长,就像写不完的诗句。把悲喜变成音符,为你一声叹息才觉忧愁,这里面那种不由自主的感觉,又有几人能够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