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孔子(上)

高山历史 2025-01-25 17:22:04

孔子,那可是历史上极其伟大、绝无仅有的至圣先师,是中华文化的闪耀标志,也是诸子百家中名副其实的头号人物。好多人老是把孔圣人、孔夫子挂在嘴边,但是要是问他们孔子这辈子都讲了啥、干了啥,不少人就懵了。今儿个,咱们就来谈谈孔子的那些事。

孔子的一辈子都和一个远大的梦想紧密地关联着。事情是这样的:

一、孔子心中的理想解释:将“梦想”替换为“理想”,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词汇替换,使表达更加多样。同时,“心中的理想”这种表述相对口语化,更符合题目要求。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大概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那片地方。当时那个年代,社会特别混乱,这方面咱就不多说了。孔子是贵族的后代,他的祖上跟商纣王有血缘关系。他父亲是叔梁纥,是陬邑县的一个将军,叔梁纥的大儿子有残疾,他年老的时候才有了孔子。

不过在孔子诞生之际,他家差不多已走向衰败。孔子三岁时,父亲离世,他与母亲被逐出孔家宅邸。自此,这一家人始终在温饱边缘艰难求存,忍饥挨饿、受寒受冻是家常便饭。讲到这儿,您是不是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可怜巴巴、弱不禁风的孔子模样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孔子是有先天长处的。孔子个头很高,据传他有九尺六寸,相当于现今的1.9米。而且长期劳作让他练出了一身肌肉,在古代人均身高1.5米的情况下,那绝对是个“人形巨兽”。

孔子的性格相当硬气。后来有好些个网络喷子拿他那句“以德报怨”说事儿,实际上人家原话说的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话的意思就是:人家对我好,我也对人家好;人家对我不好,那就怼回去。孔子家里穷,打小就忙着干活挣钱。放过牛,在餐馆当过伙计,还做过会计,好多行当他都干过。在教育这块,以孔子的身份,没资格进官方学堂,只能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来学知识、练本事。孔子在这艰难世道中顽强地活着,啥苦都吃过,啥难都经历过,最后变成了一个有文化、有志向、不庸俗的人。眼瞅着世道乱得不行,孔子扯着嗓子喊出自己的想法:“我要救天下人!”

二、一生都在为理想而忙碌人活一世,总要有个理想。有些人的理想可能是赚大钱,有些人的理想可能是当大官,还有些人的理想可能是做一番大事业。而对于[具体人物]来说,他的理想是[具体理想内容]。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具体人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从小就立下了这个志向,并且一直在为之奋斗。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他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只要是能够帮助他实现理想的事情,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他的努力也得到了一些回报,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得到了一些人的帮助和支持。这些人给了他鼓励和信心,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他也非常感激这些人,他知道,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他可能早就放弃了。虽然实现理想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具体人物]坚信,只要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会一直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奔波,直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天。

孔子想拯救世间,光他自己一人肯定不行,得有个团队才行。那时各个诸侯国为吸引人才,对教育很是鼓励,孔子就借此机会开办了私人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在当时那可是相当了不得的。在春秋时期,读书是贵族阶层的特有活动,普通人没那个读书的条件,孔子自己也深受此影响。自己经历过难处,就想帮别人解决。孔子把这种垄断给打破了,他招生不看来源,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也不管是干啥行业的,只要有求学的心思,拿些腊肉当作学费,就能来上课,这便是“有教无类”。

除了倡导教育平等,他还力推个性化教学,也就是依据学生特点进行施教。凭借这些前沿理念,孔子的教育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他本人的名气也愈发大了起来。就在这时,鲁国出现内乱,鲁昭公镇不住场子,逃往齐国找依靠。孔子见头儿跑了,也赶忙整理行装跟着去了齐国。齐国国君齐景公得知孔先生到了,就讲:“既然来了,那就说道说道。”于是孔子向齐景公转达自己的治国理念。齐景公听后连连叫好,甚至打算给他一块地,来落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然而齐景公的下属心里不乐意,拿政见不同作借口,阻碍齐景公重用孔子。孔子只得回故乡接着教书,到了五十一岁才踏入鲁国官场。随后官职不断上升,从地方长官升为城建部主管,再升为司法部主管。眼瞅着人生抵达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齐国又来整幺蛾子了。据说齐国担忧鲁国变得太强,就送来了一大批美女,想从精神方面打垮鲁国。这招特别管用,“别上班了,跳舞吧”。这让孔子特别失望,好容易让鲁国有点好转的迹象,结果努力了好些年,却比不上一大批美女。一怒之下,孔子离开了鲁国,领着弟子们去各国游历。你也许觉得孔子周游列国的状况是在世界中心传播爱,但实际情况是“离家苦啊,离家难啊,离家之后真辛酸”。

他自鲁国启程,差不多走过了卫国、宋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逐个拜访各国诸侯,力推自己的救世之法,结果却收到一致回应:“我都快自身难保了,你还让我弄这个?” 不光推广之事不顺,孔子甚至差点丢了性命。反正这一路上大多时候他都过得很惨。咋说呢?郑国的一个路人给了个形容:“他跟条狗似的。” 历经14年周游列国后,孔子年纪大了,心也疲了,只得终止行程返回鲁国。回到家乡后,他没选择躺平,而是接着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整理典籍,一直到离世。他口头整理的书籍被后人称作“六经”,当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国学启蒙经典《论语》。虽说孔子这辈子没能达成政治理想,可他的思想在民间那是相当火爆。孔子到底有哪些思想,又讲了些啥?咱们下期接着说。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