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孔子(下)

高山历史 2025-01-25 17:22:43

孔子的一生跌宕起伏,仿若一座高山。他三岁时父亲离世,家庭自此衰落,不过他勤奋学习,之后开办学校招收徒弟。中年时步入仕途,官至大司寇,然而后来遭到弃用,便开始周游各国,到了晚年返回鲁国从事教育工作。他曾当过仓库管理员,也曾当过教师,还做过官,不过最为突出的当属进行思想归纳,最终归结为两个字——仁爱。

这是他思想的关键所在,其实就是要关爱他人。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谈谈孔子的救世之道。

说到国家治理,孔子亮出了两个大招,那就是礼治与德治。大家都知道,孔子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礼是有一些,但没多少”。那啥叫礼崩乐坏呢?这得把礼和乐分别来讲。礼是周朝的等级制度,按照人们所处的阶级,明确不同身份的人能做啥、不能做啥。像葬礼、婚礼、祭祀礼,还有对长辈该如何行礼,这些都属于所说的礼。

简单来讲,礼相当于一部阶级行为准则手册,乐指的是音乐,在周朝的时候,各个阶层在唱歌、跳舞、说唱方面都是有规矩的。拿乐舞队的规模来说,天子的乐舞队是 64 人,诸侯的是 36 人,卿大夫的是 16 人,士的是 4 人。甚至你听什么歌,组建什么样的乐队,使用何种乐器,都得依据身份来定。因此,礼和乐的作用就如同建造了一座阶级大厦,要求众人在各自所属的楼层里安稳度日。

碰到这种状况,孔子忆起了熟知的周礼,主张恢复周礼,再度构建周朝时的社会秩序,这便是礼乐治国,也就是平常所讲的礼治。那这礼治具体咋施行呢?孔子给出了一个叫作“正名”的办法,简单来讲就是每个人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像领导跟员工,父亲跟儿子,都得有各自应有的模样,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制度定好了,还得有些企业氛围。接着孔子又推出了以德治国,简称为德治,就是要求管理层靠品德让人信服,好比对下属要宽厚,当他们提出恰当且及时的问题时,不论在啥场合都得笑着应对。

再比如说得爱护百姓,在他们需要你的时候,就得勇敢站出来。礼治与德治是针对统治者的,那普通百姓方面呢?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就个人而言,孔子主张我们得学会关爱他人,像邻居之间吵架这种情况,显然就没做到关爱他人。这时候呢,我们得像居委会大妈那样去调解,共同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张婶得关爱老王,老王也得关爱张婶。大家彼此帮忙,互相照应,这样才能做到关爱他人。关爱他人的形式不少,比如关爱家人、关爱自己、关爱其他人以及世间万物。

咱们在这儿总结一下,孔子的仁爱涵盖国家与个人两个方面。有心的同学或许注意到了,在这个体系中存在两个关键的字,那就是“仁”和“礼”,要是这两个字运用不当,是会产生问题的。

三、中庸之道中庸,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理念和方法。它强调在处理事情时,要避免走极端,寻求一种平衡和适度的状态。中庸不是平庸,也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在各种因素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使事情能够顺利地发展。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决策。如果我们过于激进,可能会导致事情失控;如果我们过于保守,又可能会错过很多机会。而中庸之道则告诉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既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要有谨慎稳重的态度,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实现自己的目标。总之,中庸是一种智慧,它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顺利。

于是孔子提出了中庸。要是光有仁,就可能会爱得没个准头;要是只有礼,只盯着等级制度,那就容易闹不团结。所以呢,不管是人还是礼,都不能走极端。那咋把仁礼给结合起来呢?仁这方面,得给出恰当的关爱;礼这方面呢,大家得各干各的事儿,把各种事儿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就叫中庸。学会了中庸,就能让仁和礼达到平衡啦。

孔子将仁爱当作核心,给出了一套有关治国与做人的办法,他的出发点特别积极,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要记住,孔子的愿望是达成社会大同,就是人们不单敬爱自己的双亲,不单疼爱自己的子女,能让老年人有好的归宿,壮年人能发挥作用,幼年人能得到良好的抚养,让鳏夫、寡妇、孤儿、无子女的老人、残疾人以及生病的人都能得到照料。是不是感觉真实的孔子跟史书里那个刻板的学究完全不一样呢?他勇于冲破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替人授课,让众人受益。他不光有智慧,还很有勇气,在各国之间奔波,不惧艰难。他不但期望国家富强,更渴望天下太平。这便是孔子。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