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话霜:霜冻和霜是一回事吗?

硕果廉博说事 2024-10-24 17:52:41

霜冻和霜不是一回事,下面从地理视角详细。

一,霜

(一)形成原理:霜是一种地面水汽凝结现象。在晴朗、微风的夜间或清晨,地面热量散失很快。当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以下,且气温降到0℃或以下时,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就会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如植物叶片、瓦片等)凝华成白色冰晶,这就是霜。

(二)形成条件:

1.冷却条件:晴朗的夜晚有利于地面辐射冷却。云层如同“被子”,能吸收地面辐射并向地面反射部分热量。在无云的夜晚,地面热量直接散失到宇宙空间,使得地面和近地面空气温度迅速下降。

2.水汽条件:空气中要有一定量的水汽。一般来说,空气湿度相对较高时,才能够为霜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水汽来源。不过,当温度足够低时,即使空气中水汽含量不高,也可能形成霜。

3.风力条件:微风是霜形成的理想条件。因为如果是静风,在局部地区形成霜后,水汽供应可能会很快中断;而如果风力过大,上下层空气混合强烈,近地面空气就难以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不利于霜的形成。

(三)地理分布:霜在中高纬度地区的秋冬季节较为常见。在山地地区,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霜出现的频率也会增加。例如,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即使在夏季的夜晚,高海拔地区也可能出现霜。

二,霜冻

(一)本质含义:霜冻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重点在于低温对农作物的损害。它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在短时间内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低温。

(二)形成机制:

1.平流型霜冻:主要是北方冷空气大规模入侵,冷空气流经温暖的地区时,造成当地气温急剧下降,导致霜冻。这种霜冻范围广,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影响区域往往是冷空气南下经过的大片地带。

2.辐射型霜冻: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间,地面和植物表面通过长波辐射强烈散热降温,近地面空气层温度也随之降低。当温度降低到农作物受害的临界温度时,就会出现霜冻。这种霜冻通常出现在山谷、洼地等地形封闭的区域,因为这些地方冷空气容易堆积。

3.混合型霜冻:是平流型和辐射型霜冻共同作用的结果。冷空气入侵后,在夜间又叠加辐射冷却作用,使得降温幅度更大,霜冻危害更为严重。

(三)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

1.纬度和海拔: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较低,霜冻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等高纬度地区,霜冻期相对较长。

2.地形地貌:山谷、盆地等低洼地形容易使冷空气聚集,霜冻更为频繁。而在山脉的阳坡,由于光照条件较好,气温相对较高,霜冻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较低。

3.海陆位置:靠近海洋的地区,由于海洋的调节作用,气温变化相对缓和,霜冻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一般低于内陆地区。

0 阅读:0

硕果廉博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