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欧洲媒体爆料称,印度和法国已经完成“阵风-M”舰载机的谈判——印度海军将以76亿美元采购26架,具体协议在今年4月,法国国防部长访问印度时签订。要说还得是印度,单价近3亿美元的四代机是真敢买,而法国似乎也忘了之前欠款的教训,还敢往印度卖。

欧洲媒体对法国采购26架“阵风”舰载机的报道
2016年,印度和法国经过漫长的谈判后,签下了以88亿美元采购36架“阵风”的协议。尽管外界对“阵风”高达2.4亿美元的单价非常惊讶,甚至印度最高法院都在2018年举办听证会,要求印度空军解释“违反流程”、“费用过高”的问题,但最终还是无疾而终——到场的印度空军副参谋长一直在顾左右而言他,不肯正面回答问题。不过,2023年末法国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印度接受这个离谱高价的原因——在支付约30亿欧元货款,并收到全部36架“阵风”后,印度就拒绝支付尾款,一再要求用印度卢比和货物抵债。

印度空军采购“阵风”的单价确实有点高
这则传言没有得到双方证实,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印度空军一直没有采购第二批“阵风”,这在其支付近20亿美元设计修改费用,确保到手“阵风”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情况下,相当不合理——由于设计费用是一次性的,印度空军如果再买“阵风”,单价应该能降到1.9亿美元左右。更让人惊讶的是,达索在2023年还特意派出代表到印度,与美国F/A-18E/F竞争印度海军舰载机订单。在当时双方为尾款闹得不愉快的情况下,这显得相当突兀,但转念一想,也不是不能理解。

“阵风-M”曾经在美国海军航母上和F/A-18E/F“并肩作战”
“阵风”一共有三个子型号:A型是陆基单座,B型是双座,M型是舰载机。受益于这几年火爆的出口市场,A型和B型发展速度很快,舰载版则始终只有法国海军一个用户。寥寥无几的装备数量,却要分摊高昂的研发成本,法国海军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阵风-M”能出口到印度,先不管直接经济收益,光是由其承担的研发和设计费用,就能为法国海军省下一大笔钱。至于说尾款有可能收不回来——这和印度海军没什么关系,就算达索也不会吃亏,真正头疼的是负责出口的军火进出口公司。

“阵风-M”对法国海军来说是很大负担
因为“阵风-M”全力争夺印度海军订单,再加上后者本来就不想选择F/A-18E/F——主要是担心美国政府的潜在制裁,最终才出现如今的局面。不过,因为这两年“阵风”非常畅销,以至于产能都排到2028年之后,所以印度海军哪怕是今年4月就签约,最快也得2029年才能开始接收“阵风-M”,形成战斗力则要等到2030年之后。以现在隐身战斗机的发展速度,恐怕到时候“阵风-M”是真的“服役就落后”。

米格-29K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
问题在于,印度海军并没有其他选择。现在“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上搭载的米格-29K,是俄罗斯航空工业20年前的作品,性能早就落伍不说,生产线也关闭多年,甚至零部件供应都已经成问题——印度海军在2019年就因为这事大发牢骚。被寄予厚望的“光辉”舰载机,则在完成几次表演性质的起降后,被抛在脑后。毕竟印度海军可不是家大业大的空军,硬接几十架“光辉”舰载机,那是真会出大事的。而除了这两个不靠谱的选择,剩下的就只有F/A-18E/F和F-35B/C,前者要是印度海军愿意承担点风险还有可能,F-35B/C短期内绝无可能。

印度海军从未打算接收“光辉”舰载机
这么一对比,就会发现“阵风-M”虽然价格贵、交付时间慢、战斗力一般,但已经是印度海军最好的选项。要怪,就只能怪印度航空工业实力不行,以至于“维克兰特”号在服役多年后,还是只能“裸奔”。
法国人贼得很,以三倍的价格向印度阿三卖阵风飞机,只要收到总价的一半就已经赚翻了,所以不怕印度不付最后百分之二十的尾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