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级自动驾驶,这玩意儿到底是真香的馅饼,还是华而不实的陷阱?
说白了,这问题可不是我一个人在瞎琢磨。
你看,行业分析师们也整天在那儿打架,一会儿说L3是过渡,过几年就淘汰了,一会儿又说它是智能驾驶的终极形态,以后就靠它养老了。
你品,你细品,这两种说法,哪个靠谱?
更扎心的是,咱老百姓也不买账啊!
调查显示,70%的人一听自动驾驶就哆嗦,总觉得要出事儿。
就算真有L3车摆在你面前,让你掏钱,估计也就30%的人愿意试试。
但话说回来,大家都不是傻子,L3肯定有它的价值。
多数业内人士还是觉得,这是通往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必经之路。
想一步到位?
哪有那么容易!
那华为ADS 4.0,又是怎么定义这个L3标准的呢?
时间拨回到2025年4月22日,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上,ADS 4.0横空出世,直接成了焦点。
这玩意儿厉害在哪儿?
简单来说,就是感知更灵敏,决策更聪明,控制更精准。
就算没有地图,也能在全国范围内撒欢儿跑。
光有技术还不够,成本也得降下来。
你看禾赛科技,愣是把128线激光雷达的成本砍了30%以上。
这下好了,L3车再也不用是“百万富翁”的专属了。
光有技术,没政策支持,那也白搭。
好在,国家也开始发力了。
2024年3月,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摆着就是要给L3级自动驾驶开绿灯。
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更是跑得飞快,又是建智能道路,又是搞数据互联互通,就差把“欢迎自动驾驶”几个字写在脑门上了。
也别光顾着高兴,数据安全这根弦还得绷紧了。
2024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汽车数据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后谁想靠卖数据赚钱,估计没那么容易了。
说到赚钱,华为和车企的合作模式也变了。
以前是单纯的供应商,现在要深度绑定,一起搞事情。
比如江淮汽车,和华为合作的“尊界”品牌,首款车2025年春天就要上市了,直接搭载ADS 4.0系统,定位高端市场。
这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和BBA掰手腕了。
那么问题来了,产业链上,谁能跟着L3的东风起飞呢?
硬件供应商肯定要火一把。激光雷达、传感器,这些都是刚需啊!
禾赛科技,那是全球激光雷达的扛把子,早就进了华为的供应链,192线激光雷达成本压到150美元,良品率95%,赛力斯、岚图这些车企70%的份额都被它拿下了。
万集科技,也不甘示弱,也在量产华为的192线激光雷达,2024年营收估计能突破30亿,市盈率才25倍,你懂的。
软件服务商也要迎来春天。智能座舱、高精度地图,这些都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
华阳集团,作为华为智能座舱的核心供应商,AR-HUD、车载无线充电模组都用在问界M9/M8上了,2024年智能驾驶营收预计增长350%,净利润预增280%。
四维图新,华为ADS 4.0全国无图智驾的底层数据供应商,市场占有率超过60%,智驾数据服务毛利率高达80%,订单都排到2026年了。
车路协同、数据服务这些基础设施提供商,也有望实现商业价值。
千方科技,参与了多地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路侧单元和云控平台业务,有望随着L3落地而爆发。
L3也不是一路坦途,也有不少“暗礁”等着我们。
技术上,城区复杂场景的泛化能力,还得继续验证。
光靠仿真测试,真到了马路上,谁知道会不会出幺蛾子?
政策上,L3的责任划分细则要是迟迟不出台,车企的商业化节奏肯定要受影响。
数据安全上,随着车辆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怎么保护用户的隐私,也是个大问题。
说到用户,他们对智能驾驶的期待和担忧,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有人觉得,在高速公路上用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确实省心不少。
但也有人担心,万一出了事故,责任该怎么算?
企业要做的,就是加强技术研发和安全测试,让用户对自动驾驶更有信心。
展望未来,L4、L5级自动驾驶才是终极目标。
到时候,完全无人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物流,都不是梦。
人工智能、传感器融合、5G这些技术,将在自动驾驶的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自动驾驶会给我们的出行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那么,作为投资者,该怎么抓住L3级自动驾驶的投资机遇呢?
我的建议是,重点关注那些技术落地快、订单确定性高的标的。
比如华阳集团、禾赛科技、江淮汽车等等。
也要警惕政策和技术双驱动下的市场波动风险。
长期来看,软件服务商,比如高精度地图公司,可能更有投资价值。
L3级自动驾驶,到底会驶向何方?
谁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
你,准备好了吗?
害怕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