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盛宣怀出了个损招,直接把清朝给干没了

醉波看过去 2025-03-29 19:58:57

19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内忧外患,清朝决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推行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确实好,它极大发展了清朝的军事和民用工业,增强了清朝的实力,使清朝与列强的差距缩小了一些。

但是,在推行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清朝就是否修建铁路一事产生了争议,毕竟这玩意儿技术含量很高,而且太烧钱。

一直到中法战争结束之后,清朝这才完全意识到铁路对军事和经济的巨大作用,加之那时候留美幼童已经回国,有不少尖端人才,所以决定修建铁路。

唯一的问题是,修铁路的钱从哪里来。

这个时候,列强们抛出了橄榄枝,他们声称可以出钱帮清朝修建铁路,还可以提供技术,但前提是必须取得铁路的修筑权和经营权。

列强当然是不怀好意了,他们的真实意图,其实是通过铁路来控制清朝的经济大动脉,从而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利益。

当然了,掌握了铁路,还可以遏制清朝的军事交通运输,防止清朝做出对列强不利的事情。

由于清朝对列强的野心认识不足,加之确实存在极大的经济困难,便决定请洋人帮着修建铁路,洋人出钱出技术,清朝则出人力。

后来,清朝从官方到民间都发现洋人不安好心,于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赎回权利运动,成立了许许多多商业铁路公司,用民间集资的方式,以高出正常价位数倍的代价,赎回了铁路的修筑权。

清政府对此事也乐得其成,毕竟自己没出钱,还可以得到收益,铁路也不用被外国人控制,何乐而不为。

而参与集资收回铁路的人,官员、地主、商人到普通百姓都有,可以说是全民参与。

让人感动的是,有些百姓为了促成此事,甚至把自己房子都抵押了,还有许多人虽然没出钱,但出了很多大米、盐和其他值钱物件。

可见,清朝的百姓们是爱国的,他们为了对抗列强,不使列强控制中国,可以说是倾其所有。

不过,列强在失去筑路权之后,感到十分不甘心,于是对清政府不断施压,同时在其他领域继续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受到极大损害。

1910年,由于橡胶价格下跌,加之列强资本干涉,导致上海橡胶股票风暴的爆发,民间资本损失惨重,清政府也因此又欠了列强巨额债务。

那时候,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无法偿还到期的洋债,压力非常大。

1911年,清朝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事是摄政王载沣“挂羊头卖狗肉”,虽然成立了以立宪制为基础的内阁,但内阁成员却被皇族把持,被称之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诞生,让原本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宪派,转而倒向革命党,与革命党一起谋划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朝的危机加重。

另一件事是,盛宣怀升任邮传部大臣,主管全国铁路、电邮,掌握了当时清朝最值钱的资源。

盛宣怀本就是官僚资本家,早年他投入李鸿章幕府,协助李鸿章进行洋务运动,他借机在洋务运动中进行了大量投资,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等领域,因此积累了大量财富,号称清末首富,与胡雪岩齐名。

我们不否认盛宣怀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但他之所以能有万贯家产,靠的是与清朝官员及洋人狼狈为奸,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而为自己牟取暴利。

因此,像盛宣怀这样的人,在担任邮传部大臣之后,首先考虑的肯定是官僚资本的利益,其次才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皇族内阁成立之后,虽然饱受诟病,但毕竟掌握着权力,而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清朝的财政和债务问题。

当时,内阁成员都没什么好主意,这时候盛宣怀就站了出来,提出所谓的“铁路收归国有”。

盛宣怀认为,只要收回了铁路,就可以将筑路权卖给洋人,从而获得新的借款了,并且铁路开通运营之后,带来的收益也是很可观的。

盛宣怀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庆亲王弈劻等人的支持,他很快就制定了方案,首先收回最为重要的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然后再收回全国其他铁路。

盛宣怀为何这么热衷将铁路收回国有?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本人就是搞铁路的,他深知铁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领域的重要性,打算借着铁路收归国有之事,为他爱自己及与他相关联的官僚资本谋取利益。

当然了,清政府想要将商业化的铁路收归国有,也不是不可以,只要拿钱出来赎回铁路公司股东的股份即可,毕竟是百姓们出钱修的铁路,清政府却一分钱没掏。

但是,清政府根本就没钱,盛宣怀也没打算给钱,他的方案是,清政府不但要收回铁路,而且一分钱都不给,只给一点所谓的铁路股票。

此方案一出,四川代理总督王人文大惊失色,认为盛宣怀这是在明抢,便不敢收回铁路,甚至不敢跟铁路公司说这件事。

但是,在皇族内阁的施压下,王人文也只得公布收回铁路方案,正如他所料,当即遭到了四川人们的强烈反对,纷纷找他要说法。

很快,湖南、湖北和广东三省民众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他们举行大型聚会,将各省的总督府和巡抚衙门围得水泄不通,甚至与官兵爆发冲突。

民众的诉求其实很简单,就是清政府收回命令,以免他们的利益受损,这是完全正当且合法的。

但是,清政府的态度却很坚决,在他们看来,民众闹事根本不可怕,更何况这些闹事的民众,不过清朝亿兆百姓中的少数。

于是,在民众的反抗声中,清政府继续推行铁路收归国有,任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铁路大臣,先行接收路款,再收回路权。

在此之前,端方曾担任直隶总督,还出国考察过宪政,是慈禧太后的宠臣,后来遭到摄政王载沣打压,被革去一切职务。

这一次,端方重新被起复,他很想抓住这次机会,于是一上任就宣布强行收回四川铁路,结果极激起了四川人们更为强烈的反抗,各种保路运动组织开始诞生,革命党也开始暗中活动,加强自身武装力量。

这还没完,就在局势逐渐失控的时候,盛宣怀却坚持与英法美德代表团签订了借款合同,金额为600万英镑,利息五厘,以两湖厘金盐税收入作担保,四国则得到两湖境内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的筑路权,并且两条铁路的总工程师都由洋人担任。

消息一出,全国上下一致反对,都认为盛宣怀此举是妥妥的卖国,于是对他进行口诛笔伐,还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尤其是四川人民的反抗最为激烈,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与清政府进行了顽强抗争,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入会人员达到了数十万人。

就连王人文都看不下去了,他认为民众的诉求是合理的,决定为民请命,便上书弹劾盛宣怀,说盛宣怀犯有“丧失国权、路权、欺君误国”这三款大罪,建议朝廷罢黜盛宣怀,停止收路。

但是,清政府非但没有罢黜盛宣怀,反而对王人文进行的申斥,同时将赵尔丰调任四川总督,王人才就此失权。

赵尔丰来到四川之后,广泛听取了民意,也认为“四川百姓争路是极正常的事”,于是一方面积极劝导民众不要闹事,另一方面又上书朝廷,请求朝廷“筹商转圜之策”,并对盛宣怀进行弹劾。

但是,皇族内阁依然站在盛宣怀这边,训斥赵尔丰的旨意很快就下达了,要求赵尔丰不遗余力地对参与保路的民众进行镇压。

赵尔丰对清朝存在愚忠思想,又担心自己官位不保,便坚决执行了清政府的命令,调集了大量军队参与平定保路运动。

赵尔丰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四川正暗流涌动,革命党人见群情激愤,清政府人心尽失,于是积极参与到保路运动当中,与民众一起对抗清政府。

在此之前,革命党已经沉默很久了,而且几次起义均告失败,但随着皇族内阁的诞生和保路运动的爆发,他们看到了新的机会,便积极开始运作。

1911年9月中旬,赵尔丰以到督署看邮传部电报为由,将四川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物蒲殿俊、罗纶、邓孝可等九人诱捕。

不久,数万民众就包围了四川总督府,要求赵尔丰释放蒲殿俊等人,赵尔丰非但不听,还派遣军队向民众射击,当场射杀数十人,伤者不计其数。

这还没完,赵尔丰还派遣军队把守住各个路口,对行人进行无差别射杀,死伤无数,就连许多学生和儿童都被残忍杀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成都血案”,赵尔丰在成都屠杀民众,激起了极大民愤,革命党人趁机带着民众发动武装起义,保路运动也由此上升为反清武装斗争。

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攻下荣县后宣布独立,为武昌起义打响了先声。

很快,保路同志军就攻下了四川大部,清朝在四川的统治岌岌可危,湖南、湖北等地的革命党人也开始抓紧活动,为武装起义积极准备。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许多人都认为应该马上停止收路,但盛宣怀却坚持收路,而且主张对四川保路民众进行坚决镇压。

不久,赵尔丰被剥夺总督职务,改由端方担任,因四川新军拒绝镇压民众,端方便打算调遣湖北新军到四川平乱,毕竟湖北距离四川比较近,加之湖广总督瑞澄也想争功,主动提出让湖北新军进入四川。

端方虽然想立功,胆子却很小,他知道四川局势很乱,便不想陷入太深,就带着湖北新军第八镇官兵慢悠悠地往四川而去。

端方带走的是湖北新军的主力,这就导致一个结果:清政府在武昌的兵力部署比较薄弱。

再加上,湖北新军文化素质较高,思想相对开明,在此之前已经被革命党渗透,许多官兵虽然没有加入革命党,但却站在革命党这边,继续效忠清朝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因此,革命党人决定趁这个机会在武昌发动起义,为此他们广泛联系湖北新军官兵,结果留守的官兵当中,竟然有6000人参加或支持革命党,支持清政府的不到一千人。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很快就占领武汉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但武昌起义又跟保路运动密切关系,如果清朝不坚持收回铁路权益,并将筑路权出卖给列强,从而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人民又怎么会发起保路运动,继而推动武昌起义的爆发呢?

武昌起义爆发后,盛宣怀被认为是动乱的祸首,因此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为了镇压湖北新军,他奏请袁世凯出山,试图让袁世凯出兵镇压起义,从而替自己赎罪。

即便如此,皇族内阁依然没放过盛宣怀,事情总要有人扛,他是出主意的人,所以扛雷的只能是他。

很快,盛宣怀就被革职查办,永不叙用,他担心自身性命不保,随即逃亡到日本。

盛宣怀是跑了,他留下的烂摊子,清朝却没法收拾,不久就灭亡了。

武昌起义爆发后,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各地新军都在革命党人的带领下发动起义,很快清朝关内十八省中,除了甘肃、河南、直隶、山东之外,都宣布独立或者光复。

尤其是四川,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以保路同志军作为基础,建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赵尔丰被残忍杀害,其首级都被割了下来。

端方的运气也很不好,他本来没想着真的到四川去平乱,哪知道走到半路上,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就传来了,他身边的湖北新军将士中,不少人是支持或者同情革命的,他们则认为自己没有参与起义立功,便集体哗变,将他给逮捕杀害了。

到这个时候,清朝就丧失了大半江山了,唯一能依靠的就只剩下袁世凯率军的北洋新军了。

不过,袁世凯也是个野心家,表面上维护清朝统治,实际上与革命党人积极联络,并不完全帮着清朝攻打革命党。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孙文的主持下,举行了南北和议,最终革命党与袁世凯达成了协议,袁世凯则于2月迫使溥仪退位,清朝就此灭亡。

我们不能说,清朝的灭亡就是保路运动导致的,毕竟清朝内忧外困、积贫积弱,早就出现了系统性崩塌,保路运动及其引发的辛亥革命,其实只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正如孙文所说,“如果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许要推迟一年半载”。

为什么保路运动的影响为这么大?

因为它撕开了清政府的遮羞布,让他彻底失去了民心。

事实上,清朝之所以一直都没有灭亡,是因为他还没有彻底地丧失民心,因为很多人都抱着通过改良清政府来达到救国的目的。

就如前文提到的赎回权利运动,就是人们自发组织的一次救国行为,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因为当时的中国,最尖锐的矛盾是外部矛盾,一致对外是多数人的呼声。

但是,清政府自甘堕落,为了维持自身统治地位,假借立宪来欺骗国人,结果导致了立宪派彻底倒向革命党;又通过铁路收归国有来进一步压榨人民、与列强进行勾结,从而让国人看透了他的丑恶面目。

在此之前,清朝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条款,出卖了大量主权,赔付了天文数字的款项,百姓没有因此而推翻清朝,因为他们知道清朝虽然不堪,但大多是被列强逼迫的。

全国人民希望清朝能自立自强,一步步走向强大,从而将列强赶出中国,从而变得独立自主、繁荣富强。

为了实现这么一目标,亿兆子民成为了清政府的坚强后盾,他们面朝土地背朝天,从辛勤劳动所得解国家之危。

清政府看在眼里,却并不领情,他们畏惧洋人,甘愿与列强勾结,借助列强的实力来巩固自身统治地位,还与洋人一起压榨百姓,这样的做法简直太无耻。

铁路收归国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清政府打算空手套白狼,牺牲民众的利益来喂饱自己,并借机向列强献媚,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轰轰烈烈地保路运动爆发了,一夜之间全民觉醒,对清朝失望透顶的人们,不再幻想改造它,而是坚定地推翻它。

清政府之所以敢这么干,就是在用惯性思维来看待民众,认为民众软弱可欺,不足为惧。

盛宣怀也是这么认为的,他长期利用权势来谋求私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想当然认为铁路收归国有之事也是一样,结果他玩砸了,直接把清朝给干没了。

因为这件事,盛宣怀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之所以跑去日本,就是担心遭到民众清算。

可耻的是,即便如此,盛宣怀依然没有停止与洋人勾结,他在日本期间,出卖了大量汉冶萍公司的利益给日本财团,并向日本借款。

事件曝光后,盛宣怀再次遭到了民众的口诛笔伐,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他被迫与日方毁约,并辞去汉冶萍公司总经理一职。

后来,盛宣怀回到国内,依然贼心不死,通过各种操作,最终将汉冶萍公司的控制权转让到了日本人手里。

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去世,留下一千多万两白银的遗产,而当时的中国百姓,却大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

0 阅读: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