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皇帝当中,刘知远看似运气很好,因为他的皇位得来太容易,就跟白捡似的。
但其实,刘知远的运气是最差的,因为跟他一起建国的那一帮文臣武将,大多都是残暴之徒,他能勉强镇得住,换个人就不一定了。
更糟糕的是,刘知远暮年开国,贤能的长子早早去世,剩下的儿子都不堪托付,他只要把皇位传下去,后汉就必定灭亡。
刘知远后来也很倒霉,只在位一年就去世了,他去世后两年,后汉就灭亡了,成为了五代十国当中最短命的王朝。

别看刘知远有个汉人名字,其实他是个沙陀人,家庭比较贫困,也没什么文化,所以很早就参军入伍,成为了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的部下。
刘知远不显山不露水,却有一股狠劲,打仗十分勇猛,靠着这一特质,他遇到了人生的大贵人。
当时,石敬瑭是李嗣源的部下,有一次李嗣源率军出征,在战斗中,他两次差点被敌人所杀,却被默默无名的刘知远两次救下。
因为这件事,刘知远成了石敬瑭的救命恩人,石敬瑭便将他招致麾下,对其予以重用。
在石敬瑭的帮助下,刘知远没几年就当上了马步军都指挥使。
936年,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称臣纳贡,称儿皇帝作为条件,换取契丹出兵。
在契丹人的帮助下,石敬瑭灭掉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
在此过程中,刘知远出谋划策,贡献良多,因此成为开国功臣,被封为河东节度使,是石敬瑭的亲信之一,当朝显贵。
这个时候,刘知远已经41岁了,早就过了创业的阶段了,所以他的目标也很明确,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好好过日子,争取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位置。
这个愿望多么朴实无华,但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的年代,其实是一种奢望。

刘知远在石敬瑭手下过了六年安稳日子后,石敬瑭就死掉了,其养子石重贵继位。
石重贵很有骨气,认为一个国家的皇帝怎么能给另一个国家的皇帝当儿子呢,太丢人了,便果断与契丹断交,还多次挑衅契丹。
既然石重贵这么不听话,契丹人便决定将其灭掉,趁机入主中原。
944年,契丹大军南下,发起了对后晋的灭亡之战。
这个时候,手握大军的刘知远就面临一个抉择了,是帮助后晋,还是投靠契丹?
思考良久之后,刘知远决定,谁也不帮,先观察一下局势再说,趁机发展自身实力,先保住自己的地盘。
于是,刘知远对石重贵的命令阳奉阴违,然后以太原为中心经营河东,暗中招募士卒,纵兵抢夺百姓财物,还杀掉了吐谷浑首领白承福,得到了大量金银财宝。
947年正月,战争决出了胜负,契丹攻入都城开封,俘虏了石重贵,将后晋给灭亡了。
到这个时候,刘知远不得不有所行动了,因为后晋大部被契丹占领,他和其他几个节度使将会是契丹人的下一个目标。
于是,刘知远为了保住权势富贵,派遣手下将领王峻向契丹人奉表称臣,契丹国主耶律德光高兴得不得了,当即认刘知远为儿子,并赏赐给他一根木拐,让王峻带回去。
在契丹人的礼仪当中,只有尊贵的大臣才能得到木拐,就类似于汉人的假节一样,可见契丹人招揽刘知远的诚意很足。
就这样,刘知远摇身一变,成为了契丹统治下的河东节度使。

王峻回到太原之后,对刘知远说,契丹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抢劫钱财,很不得人心,而且契丹人的统治比较松散,只派遣官员治理地方,而不派遣驻军,很多原来的节度使,都像你一样保留了军队,我认为契丹人在中原的统治不会长久,你要早做打算啊!
王峻的这一番说辞,勾起了刘知远的强烈兴趣,老了老了,竟然还有机会当皇帝,要不试试运气?
不过,刘知远一个人的根本力量不够,契丹军队那么强大,肯定打不过。
就在刘知远迷茫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契丹人太过残暴,结果激起了中原百姓的强烈反抗,各地起义不断,多则数万人,少则数千人,契丹军队疲于应对。
眼瞅着中原陷入混乱,刘知远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在太原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刘志远称帝后,马上号召广大汉族人民共同抵御异族契丹,同时杀掉境内的契丹人,并一改搜刮成性的作风,拿出府库的钱财支援起义军、救济穷苦百姓。
还别说,经过刘知远这一顿猛操作,百姓果然都很支持他,各地起义军也相继投靠他。
各地节度使见状,认为与其给契丹人当牛做马,还不如投靠刘知远,于是纷纷起兵响应,向契丹人发起进攻。
接下来,刘知远就该出兵了,结果还没等他集结完大军,契丹人就见势不妙,撒丫子逃出了开封。

刘知远抵达开封后,听从了部下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的建议,率军对契丹人发起追击。
契丹人根本无心念战,刚一交战就败走,半道上耶律德光还病死了,大军只得退回国内。
自此,除了趁机被后蜀夺走的几个州之外,刘知远基本上收复了后晋国土。
02从一个武将成为皇帝,刘知远一路走来太轻松,只能说他运气太好,再稍微施展一下谋略,就夺取了天下。
后晋时期,刘知远多次与契丹交战,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证明了他是一位优秀的将领。
但是,这不代表刘知远能够当一位合格的皇帝。
刘知远稳定中原后,开始大封功臣,构建了一套自己的班子,以杨邠、郭威担任正副枢密使,苏逢吉、苏禹担任宰相,王章担任三司使,史弘肇则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平章事。
这些人都是刘知远以前的旧臣,但除了郭威之外,其他人都是不是善类。
比如杨邠,虽然军事才能不错,却是个“专恣弄权”之人;苏逢吉,以“横征暴敛、凶狠残酷”闻名于世,百姓恨之入骨;王章,大肆敛钱,残害百姓,百姓深恨之;史弘肇,杀戮过滥,名声也不太好。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一个国家的开国功臣,一般都是贤能之人,后汉很显然是个例外,正所谓物以类聚,刘知远不是什么好货色,他的手下能好到哪里去。

中央大员如此,地方官员就更加不堪了。
前文提到,刘知远是以节度使的身份当上皇帝的,后晋其他节度使都选择归附,这些人当中有些人其实对刘知远并不那么服气,比如魏州的杜重威,刘知远率大军讨伐,这才使其被迫归降。
至于其他节度使,虽然认可刘知远这个皇帝,但骨子里就是地方军阀,刘知远对他们的掌控力其实有限,他们在各自辖区为非作歹,屠害百姓。
比如青州节度使刘铢,以残酷的刑法而著称,百姓畏之如虎;卫州刺史叶仁鲁则嗜杀,经常诬陷平民是盗贼,继而折磨致死;西京留守王守恩喜欢钱财,在洛阳一带横征暴敛,胡乱收税,税目之多,包括上厕所、上街行乞,给死人送葬,等等,都要交税。
因为后汉从上到下都烂透了,所以史书将其称之为五代十国时期最残暴的王朝,治下百姓生极度穷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至于卖儿贴妇都不能度日。
事实上,刘知远称帝之后,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倒不是说他心疼百姓了,而是他认为如果把这样一个江山传给儿子,后汉可能要亡。
毕竟,刘知远当皇帝得时候,已经53岁了,身体也不太好,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太久,所以感到非常担忧。
让刘知远更难受的是,他在储君的选择上,还面临着很大的困扰。
刘知远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刘承训,性格温厚,很有才能,而且已经25岁了,他便打算将刘承训立为继承人,但刘承训在他称帝后不久就病逝了。
刘知远的另外两个儿子,即二子刘承佑和三子刘承勋,其中刘承佑只有17岁,年纪太小,刘承勋则长期卧病在床。

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年代,选择一个年长且贤能的储君是非常重要的,但刘知远没得选,只得将刘承佑立为储君。
事实上,刘知远还有其他选择,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收养了弟弟刘崇的儿子刘赟为养子,刘赟已经成年,且才能尚可,是个合适的选择。
但是,刘知远更希望嫡系后裔能继承皇位,所以将刘赟排除在外,他心想着,大不了安排几个可靠之人辅佐刘承佑就是了。
948年正月,刘知远病重,即将去世,临死前他任命杨邠、史弘肇、苏逢吉、王章、郭威五人为顾命大臣,他打算让这五个人扶刘承佑一把,防止后汉二世而亡。
这五个人,王章负责财政,郭威负责军事,史弘肇掌握禁军,苏逢吉担任宰相,杨邠总揽朝政,是辅臣之首。
这五个人,除了郭威之外,其他人都不是好货色,难道刘知远不怕他们篡位吗?
刘知远当然害怕,但他实在是没办法,因为他称帝不过半年,朝政都没理顺,就更不要提地方政务了,如果他直接把国家交给刘承佑,说不定他一死,各地节度使立马就会起兵造反,更何况还有契丹这个心腹大患,刘承佑根本应付不来。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将朝政交给五位辅政大臣,让他们应付复杂的局势,至于以后这些人会不会造反,那就要看刘承佑的造化了,他管不了那么远,只能顾着眼前。

除了任命顾命大臣之外,刘知远还留下另外一道命令,即诛杀成德军节度使杜重威,因为杜重威一直对他不服,是个巨大隐患。
在做好这些安排后,刘知远就去世了,五位托孤大臣当即设计诛杀杜重威,然后拥立刘承佑继位。
03正如刘知远所料,刘承佑刚继位,就有人闹事了,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趁机造反,后汉面临建国后最大一次危机。
为了平乱,朝廷多次派兵征讨,但都遭遇失败,几位顾命大臣一商议,认为叛军势大,只有郭威亲自出马才行,郭威只得率军出征。
郭威出征之事,其实是杨邠玩的一个计谋,因为他与郭威有矛盾,想借机让郭威远离权力中枢。
不过,郭威还是很有本事的,一举平定了叛乱,稳固了后汉江山社稷,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抵御了契丹的进攻,因功被封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取得了河北诸州的军政大权。
原本,五位顾命大臣之间就存在斗争,总体而言是文武之斗,武将看不起文官,文官则认为武人专权威胁江山社稷,试图让杨邠、郭威等人原来权力中枢,到地方担任节度使。
武将之间其实也不和谐,就拿杨邠和郭威来说,二人就斗争不断,杨邠一直在排挤郭威,郭威率军平乱、抵御契丹,都是他的手笔。
只不过,杨邠失算了,郭威不但没有战败被杀,反而取得了军功,威望一天天增加。

而随着郭威地位的上升,顾命大臣之间的斗争就更加激烈了,结果殃及池鱼,刘承佑成为最惨的那个人,一点权力都没有,还要看别人脸色。
刘承佑固然年纪小,也没什么才能,但有一点很厉害,那就是心狠手辣,杀伐果断。
为了夺取大权,刘承佑与一帮支持自己的亲信开始商议对策,苏逢吉善于察言观色,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主动投靠他。
950年11月早上,杨邠、史弘肇、王章入宫参加早朝,当他们刚进入宫中,一群武士就冲出来将他们乱刀砍死。
事后,刘承佑宣布杨邠、史弘肇、王章犯了谋反罪,已经被诛杀,然后安抚群臣,让大家各自守好岗位,不要恐慌。
就这样,刘承佑一举夺取了朝政大权,他看似是胜利者,其实他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因为他漏掉了掌握军权的郭威,他一口气杀掉三位顾命大臣,郭威会怎么想,会不会认为自己就是下一个呢?
并且,刘承佑没什么威望,那些文臣武将,比如宣徽使王峻、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等人,会听从他的指挥吗?
刘承佑认为,朝中但凡有点威望的人,自己都无法领导,与其这样,不如通通杀掉。
于是,刘承佑下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人;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等人,试图一举铲除前朝武将势力。

与此同时,刘承佑还派人进入郭府,将郭威及养子柴荣的妻儿老小全部杀掉,郭威因此断后。
但是,刘承佑太过自信了,认为自己虽然镇不住郭威、王峻和王殷等人,难道还镇不住郭崇和李弘义等次等武将吗?
刘承佑还真镇不住,因为他的诏书刚发出去,郭崇就把诏书拿给郭威看,李弘义也把诏书拿给王殷看。
为什么会这样?
说到底,还是刘承佑根基太浅,又不知天高地厚,皇位都没坐稳,就急着跟武将集团决裂,这不是找死吗?
这个时候,郭威就站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了,他本来对后汉还算忠心,刘承佑杀了他的家人,还派人来杀自己,继续当忠臣,只能是个死,那么选择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造反。
郭威如果造反,优势实在太大了,因为他掌握着军权,之前又铲除了不听话的几个节度使,胜算很大;并且他名声好,威望也极高,简直还是后汉的一股清流。
郭威当然知道自己的优势了,为了避免落得个造反的口实,他便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他还伪造诏书,说刘承佑让他诛杀诸将,他不想这么干,所以打算铲除出馊主意的奸臣。
04950年11月,郭威留柴荣镇守邺都,自己则率军南下,所到之处,军民纷纷归降,没几天就打到了开封城外。
这时候,刘承佑有些慌了,连忙派遣开封尹侯益、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客省使阎晋卿等人率军抵抗郭威,但根本不是对手,刚一交战就战败。
第二天,郭威大军进入开封,刘承佑带着一帮亲信逃走,结果半道上被一个亲信杀死,拿着他的手级到开封找郭威邀功。
郭威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灭了刘承佑,证明了后汉政权的脆弱,而刘知远的的担忧,在他去世后仅两年多就照进了现实。
郭威进入开封后,本打算拥立刘知远三子刘承勋为帝,但刘承勋身体太差,他便拥立时任武宁节度使的刘赟为帝。

没几天,郭威就知道了契丹人入侵的假消息,然后带着军队出城平乱。
在魏仁浦等人的策划下,将士们集体哗变,给郭威来了个黄袍加身,架着他返回开封,逼迫刘赟禅位给他,后周就此建立。
这里说一句,黄袍加身的戏码,郭威才是原创,只不过后来被赵匡胤给学去了。
自此,后汉正式灭亡,历二帝、享国三年,成为五代十国中最短命的王朝。
后汉之所以这么快就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在于几点:
首先,五代十国时期的武人专权,危害实在太大了,武将篡位当皇帝,再被另一个武将推翻,如此循环往复,悲剧一次一次发生。
后汉就是被武将推翻了,它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直到北宋的建立,武人专权才退出历史舞台。
在北宋之前,武人专权就是一个死结,没有人可以解开,所以每一个皇帝都担心,第二天起来有人会推翻自己,他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加强防范,但奈何防不胜防。
刘知远在位的时候,就已经面临着武人专权的威胁了,好在他还有点威望,可以镇得住那些武将。
但是,刘知远的儿子刘承佑就不行了,年纪小,能力差,没什么斗争经验,结果只能是身死国灭。
其次,北汉是五代十国当中比较独特的一个国家,这一点前文有说到,它是由一群凶残之人建立的一个残暴国家,这样的国家必不长久。
后汉建立之后,文臣武将们马上开始内讧,斗来斗去,结果把自己给斗没了,反倒让郭威这个“异类”渔翁得利了。

实际上,郭威的脱颖而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一个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来领导,刘知远的子嗣及创业团队的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能力。
再次,刘知远选择刘承佑当皇帝,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在那个武人专权且社会动荡的年代,怎么 能让一个年幼且不贤能的人当皇帝呢,还将希望寄托在以武将为首的顾命大臣身上?
刘知远不是没有其他选择,比如养子刘赟,换一个年长且更贤能的人当皇帝,情况可能会不一样,后汉延续下去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当然了,这一点他很难抉择,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
总而言之,刘知远建立后汉之后,就面临着灭国的困境,他的所有担忧,都很快实现,无不证明了后汉是注定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