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战火很快燃遍大江南北。
事实上,这个时候这场叛乱还不能叫三藩之乱,因为三藩中只有平西王吴三桂起兵造反了,靖南王耿精忠是第二年才起兵的,至于平南王尚可喜,压根就没有造反,而且帮着清朝攻打叛军。

尚之信
一直到1676年2月,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才发动政变,将他囚禁起来,夺取了他的权力,率军参与到造反行列当中,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这才有了三藩之乱一说。
与尚可喜的老谋深算不同的是,尚之信就是个凶残暴虐,又没有大智慧和谋略之人,他掌握着十几万人马,却在起兵后反复横跳,长期观望局势,结果遭到了康熙帝的清算。
总的来说,尚之信的灭亡是咎由自取,一步步把自己给作死的。
一、尚可喜的谋划尚家之所以能成为三藩之一,跟尚之信的父亲尚可喜的抉择有关。
尚可喜是辽东海州人,父亲名叫尚学礼,后金崛起之后,曾在辽东一带肆掠,尚学礼为了反抗后金的暴行,带着尚可喜参加明朝水师,后来转投到皮岛毛文龙麾下。
此后,尚氏家族与后金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浴血抗争,损失极为惨重,尚学礼在与后金作战的时候战死,尚可喜的妻妾子女奴婢数百口也因为后金的逼迫而投水自杀。
然而,尚可喜的矢志报国却没有得到好报,因为遭到江东总兵沈世魁的迫害,尚可喜在个人性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不得不放下国仇家恨,投降了仇敌后金,成为了可耻的背叛者,而且犯下了滔滔罪行。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建立清朝,为了拉拢汉人将领,于是加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此三人位清初三顺王,是皇太极树立的汉人典型。

尚可喜
1644年,吴三桂投降清朝,被封为平西王,清初汉人藩王的数量增加到四个。
清朝入关之后,派遣四位汉人藩王进攻南方,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孔有德战死沙场,因其没有儿子,故而爵位被废除。
1649年,剩下的三位汉人藩王,吴三桂继续当平西王,耿仲明改封为靖南王,尚可喜则改封为平南王。
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三藩可谓功勋卓越,尤以吴三桂的功劳最为突出,得以坐镇云南,兼辖贵州;耿仲明和尚可喜则坐镇广东,后耿仲明之子耿继茂袭爵,被改封到福建,三藩的势力范围由此确定。
在建立功勋的同时,三藩也犯下了累累罪行,尤其是无辜百姓的屠杀和劫掠,是他们永远抹不去的污点。
就拿尚可喜来说,他在攻下广东之后,竟然在广州进行了大屠杀,七十万人被残忍杀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悲剧。
坐镇广东期间,尚可喜私自收取茶叶和盐等赋税,还垄断了作为通商口岸的贸易,每年获得几百上千万两白银的收入,却依然经常向清朝张口要钱。
仅仅几年时间,尚可喜就在赋税的广东捞够了钱,几辈子都花不完,他还娶了众多妻妾,生育了多达69个子女。
不过,尚可喜虽然贪得无厌,却是个聪明人,他知道随着南明的覆灭,三藩将失去了作用,迟早要遭到清算,于是未雨绸缪,早在顺治时期,他就好几次请求归老辽东,但被顺治帝拒绝。

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第十一次向朝廷上书请求归养辽东,同时提出让长子尚之信代替自己坐镇广东。
康熙帝审时度势,决定以此作为契机开始撤藩,便同意尚可喜的请求,但不准尚可喜继续留在广东。
于是,尚可喜便打算带着全族迁到海城去生活,同时将军队交给广东提督管辖,他知道只要自己忠心朝廷,接受撤藩,康熙帝必定不会为难他,他赚的钱也足够子孙后代永享荣华富贵。
但是,尚可喜的决策,却遭到了尚之信的坚决反对。
二、尚之信的野心尚之信出生于1636年,19岁的时候奉父命到顺治帝身边当侍卫,其实就是当人质,顺治帝为了安抚他,就封他为安达公。
一直到康熙十年(1671年),尚可喜上书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放尚之信回来帮着处理事务,康熙帝这才让尚之信回去。
不过,尚可喜很快就发现,尚之信在京城养成了嗜酒好色的坏习惯,而且其为人比较残暴,经常虐待藩下人,因此对其十分厌恶。
更严重的是,尚可喜还发现尚之信很不安分,是个野心极大之人,他的心腹谋士金光便建议他不要立尚之信为世子,应该由次子尚之孝承袭爵位,他深感认同,但并未马上做出决策。
1673年,尚可喜决定接受撤藩,尚之信得知消息后坚决反对,因为撤藩如果实施,他日后继承的将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王爵,况且关外不如广东富庶,他并不想离开广东。
尚之信其实是个野心极大之人,他并不满足只占有广东,他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哪怕是推翻清朝。

但是,尚之信毕竟还没有继承爵位,决策权掌握在尚可喜手中,他只能听从安排。
1673年11月,吴三桂起兵造反了,很快耿精忠也起兵响应,康熙帝为了安抚尚可喜,于是册封他的两个儿子尚之信为镇南王、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
尚可喜本就不打算造反,在得到康熙帝册封之后,他就更加坚定地效忠清朝了。
仅一年多时间,南方各省许多将领都群起响应吴三桂,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广西等都成为了吴三桂的地盘,再加上趁机浑水摸鱼的郑经,清朝可以说是强敌环伺。
作为孤悬在南方的广东,很快就陷入到了敌人的包围圈,潮州总兵刘进忠和高州总兵祖泽清分别引郑经和孙延龄进入广东,很快潮州、高州,雷州、廉州就失守了,广东十郡丢了四个,广州也岌岌可危。
但是,尚可喜始终不肯造反,他率军顽强抵抗,硬是牵扯了十万叛军,他甚至在王府后院架起了火堆,随时准备投火自尽,以死殉国。
不过,面对叛军的围攻,尚可喜的压力很大,很快就病倒了,吴三桂得知后,便趁机派兵攻打广东,他的目的不是消灭尚可喜,而是为了向尚可喜施压,逼迫其跟着造反。
尚可喜担心自己活不久,便打算立下王位继承人,在金光的建议下,他上书朝廷请求立尚之孝为世子,引起了尚之信的极大不满,进而引发了严重的家庭纠纷,尚之孝甚至吓得打算将世子之位让给哥哥,结果被尚可喜阻拦。

吴三桂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加以利用,他派密探到广州面见尚之信,以“事成之后封其为王,世镇广东”作为条件,成功说服尚之信归顺。
1675年,康熙帝为了进一步拉拢尚可喜,下旨晋升其为亲王,然而尚可喜早已卧床不起,根本无法指挥军队作战,军队指挥权都在尚之信和尚之孝手里。
尚可喜不知道的是,尚之信正在四处笼络人心,蛊惑将士们跟着造反,不少人在他的威逼利诱下选择屈服。
1676年2月,尚之信在做好一切准备后,突然发动政变,派人封锁平南王府,接管了平南王的权力,并接受了吴三桂“招讨大将军”的册封。
尚可喜听闻有变,病情进一步加重,他知道家族的命运将毁在尚之信手上,就感到很失望,于是上吊自杀,但被人救下。
不久,两广总督金光祖、巡抚佟养钜、陈洪明等也选择跟着尚之信造反,尚可喜得知后气得晕了过去,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死前大呼“吾受三朝隆恩,时势至此,不能杀贼,死有余辜!”
三、尚之信使如何作死的?尚之信造反后,接管了父亲的军队,同时四处招兵买马,人数很快就发展到了十几万人,成为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尚之信起兵的很不是时候,因为吴三桂在战略上出现失误,没有及时渡江作战,给了清军喘息之机,清军开始组织反攻。
尚之信非但看不清大势,就连广东的局势,他都没有搞清楚,他虽然逼迫清军退到江西,但潮州的郑经就是个搅屎棍,只认地盘不认人,是个潜在的敌人。
起兵之初,尚之信意气风发,准备跟着吴三桂大干一番,但很快他就发现,身边没一个好人。
先说吴三桂,他其实打心眼里看不起尚之信,因为尚之信是什么货色,他太清楚了,更何况尚之信是他的子侄辈,他便认为尚之信理应听他的。
后来,随着王辅臣、耿精忠等人先后投降清朝,吴三桂的日子开始不好过,军队缺乏粮饷,他便想到了尚之信,因为广东是个富裕的地方。
只不过,吴三桂的胃口太大,要的钱太多,尚之信感到有些为难,便委婉地拒绝了。
吴三桂很生气,于是派军占据广东边境的各个要口,对尚之信进行威慑。
尚之信觉得很委屈,明明是吴三桂要自己造反的,不但向自己索饷,还要攻打自己,这是闹得哪一出?
就在尚之信惆怅之时,更不好的消息传来,郑经为了抢夺地盘,出兵攻打惠州及沿海一带,而康熙帝为了防止他进攻江西,也派遣镇南将军莽依图从广西向广东发起进攻。

尚之信没想到的是,他起兵造反还不到十个月,就四面楚歌了,便开始思考退路。
左思右想之下,尚之信决定投降清朝,只不过不是真投降,而是假装投降,目的是避免遭受清军的攻击,于是他派人给康熙帝送去降表。
康熙帝看到降表后很高兴,认为尚之信迷途知返,于是同意投降,还赦免了他及部下的罪行,并下旨让他承袭了平南王爵位。
事实上,此时尚之信如果能配合清军打击叛军,或许能得到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但他依然没有看清天下大势的发展趋势,竟然选择拥兵自重、坐观局势,不服从康熙帝调遣。
尚之信的想法是,他想看看清朝和吴三桂究竟谁能取胜,自己只需保存实力,适时选择站队,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当康熙帝在1677年5月下令尚之信配合清军主力围剿湖南叛军的时候,他以潮州总兵刘进忠尚未投诚为由拒绝从命。
7月初,吴三桂以数万大军进犯湖南郴州和宜章等地,并窥探广东乐昌、韶州,康熙帝下令尚之信率军奔赴韶州,之后又数次催促他发兵,他都以台湾刘国轩占据惠州、直逼省城,且潮州人心尚未稳定为由拒绝。
八月,尚之信为了独揽军权,请求康熙帝调走尚之孝,康熙帝便让尚之孝前往江西。
尚之信一而再再而三不听调遣,只顾着收复丢失的广东州县,完全不打算跟吴三桂死磕,康熙帝当然看出了端倪,知道他是在当骑墙派,就感到非常生气。

但是,当时吴三桂声势还很浩大,如果治罪于尚之信,尚之信肯定再反,康熙帝便不动声色,而是假装信任尚之信,以此来稳住尚之信。
之后,康熙帝又多次下令尚之信出兵围剿吴三桂叛军,尚之信都找借口搪塞过去,但他还是不断给尚之信下令。
康熙帝其实是在装傻,假装自己被尚之信成功欺骗了,这样尚之信就不会轻举妄动。
对于吴三桂,尚之信其实一直没有断联系,但他也没有按照吴三桂的要求出钱出兵,因为他觉得还不是与清朝决裂的时候,也不想被吴三桂不断勒索,从而削弱自身实力。
因为这一缘故,吴三桂对尚之信也很有意见,甚至产生了夺取广东的想法,只不过被清军阻碍而难以实施。
然而,尚之信却不自知,说到底就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康熙帝其实已经对他已经动了杀心,吴三桂当然也并不认为尚之信是可靠的盟友,要不是因为他手上还有十几万大军,康熙帝和吴三桂恐怕早就灭了他了。
但是,尚之信依然很自信,认为自己只要保存实力,从而保留谈条件的筹码,那自己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
于是,尚之信继续着自己的表演,但在康熙帝和吴三桂看来,他只是跳梁小丑罢了。
四、尚之信的覆灭1678年初,吴三桂加大对广西的进攻力度,莽依图深入广西作战,处境十分艰难,康熙帝便让尚之信率军进入广西,尚之信以高州、雷州、廉州刚刚收复为由拒绝。

后来,莽依图就快被叛军围歼了,康熙帝万分着急,这才斥责了尚之信,让尚之信赶紧救援,尚之信这才派了几千人去接应莽依图。
当时,清军与吴军总体上处在相持阶段,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反复争夺,形势对尚之信确实十分有利,是他选择究竟效忠于谁的最佳时机,他却完美错过了。
康熙帝也认为,尚之信已经已经到了做出最终抉择的时刻了,便决定帮他一把,给他下了一个命令,让他挑选一万精锐参加广西会战,同时拿出20万两白银作为饷银。
康熙帝此举其实有两个同意,如果尚之信服从,那就证明他选择了清朝,只要他出兵出钱,与吴三桂就算是撕破脸了,以后都不会不再有合作的可能;如果他不服从,康熙帝也能早点知道,从而做好准备,避免自己陷入被动。
尚之信没能看出康熙帝是在给他机会,依然拖着不肯行动,过了很久才缓缓出兵,在电白击败了叛将祖泽清,收复了高州等地,但并未与吴三桂嫡系部队作战。
康熙帝由此认为,尚之信还在继续当骑墙派,这个结果他其实也能够接受,只要尚之信不倒向吴三桂就行。
1678年8月,发生了一件大事,吴三桂在横州去世了,虽然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皇位,但吴军军心动摇,加之其内部爆发权力争斗,形势开始急转直下,清军也趁机发起反攻。

尚之信这才慌了神,心想现在吴三桂没了,就只能选择清朝了,但问题是,自己之前数次拒不服从康熙帝的命令,康熙帝会不会怀疑自己呢?
想到这里,尚之信后背阵阵发凉,为了向康熙帝表忠心,他主动上书请求进军广西,康熙帝也乐见其成,于是封他为奋武大将军,让其出击广西。
1680年,全国各地大部被收复,叛军的地盘大大缩小,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康熙帝决定清算尚之信,但让他好笑的是,尚之信竟然还在挣扎。
事情是这样的,尚之信进入广西后,本以为是一场恶仗,没想到吴军一触即溃,他接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这让他感到十分惶恐,生怕自己因此得罪了吴世璠,万一吴世璠率军攻打自己,那就要倒霉了。
于是,尚之信便上书康熙帝说自己生病了,然后返回广州修养。
这简直太可笑了,都到这个时候了,尚之信还在畏手畏脚,康熙帝也不由着他,下旨让他配合莽依图进攻桂林,之后又让他镇守桂林,他只得从命。
当吴军进至武宣的时候,尚之信为了保存实力,又上书以需要防范海盗为由,请求退回广东。
康熙帝差点被尚之信气哭,他见过无数蠢才,没见过尚之信这么蠢的,为了防止尚之信再干什么蠢事,他决定收网了。
不久,广西等地相继平定,吴军只占领云南的少数地区,距离彻底被剿灭只有一步之遥,康熙帝便开始着手对付尚之信。
康熙帝先是派人招抚尚之信的部下,他们大多不愿意跟尚之信一条道走到黑,于是暗中投降了朝廷。

紧接着,康熙帝一方面派军进攻昆明,另一方面派遣八旗、绿营兵驻扎到湖南、广西等地,对广东形成威慑之势,尚之信军心动摇,开始心向朝廷。
最后,在康熙帝的操控下,尚之信的护卫张永祥与张士选上书朝廷,揭发他的种种罪行,康熙帝便趁机派人前往广东调查,趁尚之信未加防范之时将其逮捕入京。
1680年8月,康熙帝念在尚可喜有功的份上,只赐死了尚之信,其实尚之信比耿精忠的行为更加恶劣,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康熙帝却给尚之信留了个全尸,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并且,康熙帝并未祸及尚之信的家族,除了跟随尚之信谋反的几个兄弟被处死之外,尚氏家族大多得到保全,尚之孝等很多人依然是朝廷高官。
一个统计数字是,在整个清朝,尚可喜的后人有14个男丁与皇族联姻,先后有150多人在朝中做担任高官。
可见,清朝还是念及尚可喜的功劳和忠诚的,没有因为尚之信叛乱而赶尽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