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祯十七年一月底,李自成的军队已抵达黄河西岸,连夜在汾州沙涡口建造了三千艘船只。正月初二,渡过黄河,接连攻克阳城、蒲州和怀庆。初八,太原沦陷。十六日,忻州被占领,宁武关失守,守将周遇吉为国殉难。李自成一路进军,几乎没有遭遇到有效的抵抗。到了二月二十二日,山西大部分地区沦陷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崇祯紧急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首辅陈演提议太子南迁金陵,前东阁大学士蒋德璟也表示赞同。
然而,面对众臣的“南渡”提议,崇祯却沉默不语,显然这并不是他心中所想的答案。他渴望的不是李后主“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的无奈,而是如何抵御敌人的策略。此时,大明王朝的局势已经十分明了,崇祯唯一的出路便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除此之外,其他都是空谈。朝堂的气氛降至冰点,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就在君臣之间僵持不下时,给事中光时亨抛出了一个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顿时让紧张的朝堂炸开了锅。光时亨直言,如今贼寇肆虐,皆因当年加饷所致。蒋德璟立刻接过话头,回应道:“向来倡导加饷练兵的小人,致使民众困苦,误国良深。”听到此言,崇祯立刻愤怒,拍桌反问蒋德璟:“你把话说清楚,谁是小人?”崇祯心中明白,蒋德璟是在暗指自己。于是,他严肃警告众人:“我再说一遍,加饷并非为了敛财,而是为了练兵御敌。”蒋德璟似乎已无所畏惧,直言反驳:“臣并未说陛下有敛财之意,但事实确实造成了敛财民反的后果。本朝已加饷三次,旧饷五百万,新饷九百万,崇祯十二年再加七百三十万。花了如此多的钱,练出的兵呢?钱越花越多,贼寇却愈发猖獗。”崇祯被蒋德璟的言辞激怒,呵斥他住嘴:“本朝已经三饷合一,不存在‘三饷’。”蒋德璟却不甘示弱,指出朝廷让户部将“三饷”合并为一个名目,但征收的饷银仍是“三饷”的数额,实在是掩耳盗铃。崇祯被驳斥得无言以对,便故意将话题转向蒋德璟“结党营私”上。蒋德璟拒绝认罪,继续与崇祯据理力争。最终,在众臣的劝解下,君臣之间的争论以不欢而散告终。
退朝后,蒋德璟递上请辞信。三月二日,崇祯见信后,亲笔批准了他的辞职。同时,下令“取消练饷”。十七天后,三月十九日,甲申事变爆发,崇祯国破身亡。崇祯与蒋德璟的争吵,实际上是封建社会两千年来无法破解的难题。当一个王朝进入末期,各种问题接连爆发,所需开支不断增加,朝廷不得不向百姓征收更多赋税以解决问题,形成了一个“死循环”。问题越多,解决问题的开支自然也越大,最终导致朝廷不断向百姓索要更多的银两,百姓怨声载道,新旧问题交替出现,王朝最终陷入“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要钱解决问题→滋生新问题→继续要钱解决问题”的恶性循环,直至灭亡。
崇祯并非昏庸之君,他自然看到了这个死循环的存在,但与历代末代帝王一样,始终找不到解决之道。实际上,明朝的财政危机早在万历时期便已显露。自张居正去世后,改革的红利耗尽,明朝立刻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万历尝试了一系列奇葩的措施,如“助大工”“开矿”等,收效甚微,最终不得不采取“加饷”的损招。按照惯例,明朝正常岁入约为一千五百万两,其中六百万划入皇家内府,作为皇宫开支和藩王的生活费,真正流入户部的公共支出不足九百万两。如果没有大规模战争,加上正常的卫所制,九百万两白银勉强可以应付开支。然而,自1573年至1620年的四十七年间,明朝经历了“万历三大征、明缅战争、萨尔浒之战”。尤其是1618年,努尔哈赤公开反明,辽东战事愈发紧迫。万历在位最后一年,朝廷已无力支撑,首次加派“辽饷”五百二十万两。崇祯四年再加五百万两,崇祯十年“剿饷”二百八十万两,崇祯十二年“练饷”七百三十万两。至此,朝廷加饷已超过两千万两,早已逼近百姓的承受极限。
崇祯十二年,在酝酿“练饷”时,朝中大臣几乎全体反对,唯有两位大臣全力支持。一个是江南溧水县令曾就义,另一个是礼部尚书杨嗣昌。正是这两位,成为了蒋德璟口中所指的“小人”。崇祯提出“练饷”的议题后,朝中无人支持,毕竟饷银已超过过去的一倍,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然而,曾就义和杨嗣昌分别为崇祯找到了“加饷”的合理理由。曾就义认为,朝廷收的这点钱其实不多,完全在百姓的承受范围内,问题在于那些不法地方官的贪婪。朝廷让收一毛钱,他们却按三毛去收,另外两毛揣进腰包。因此,不存在给百姓加负担的事,只要管住地方官,饷银该加就加。崇祯一听,觉得曾就义是公忠体国的忠臣,立刻任命他为翰林编修兼东宫侍讲(难怪太子朱慈烺逃出宫外无法生存,这样的老师能教出什么货色)。然而,曾就义的观点虽然有道理,但前提是必须先管住地方官,而朝廷并未解决这一前提,而是直接奔着解决钱的问题去了。杨嗣昌则认为,本朝是按土地收钱,而非按人头。钱是从土地上征收的,土地在豪强地主手中。皇上此举,非但不会伤害百姓,反而一举打击了豪强地主。杨嗣昌说得也有道理,百姓手中确实没有土地,都是在地主家中当奴仆、佃户,但他忘记了一个问题,地主的钱从何而来,归根结底还是通过盘剥奴仆、佃户而得。再者,朝廷对地主手中究竟有多少土地是否掌握数据?在曾就义和杨嗣昌的分析下,崇祯信心大增,决定每年加派七百三十万两白银。此时,李自成和张献忠却乐得不可开交。最先承受不了的是湖广的百姓。
崇祯十二年,已接受招安的张献忠在湖北谷城第二次反水。同年,李自成从商洛山中拉出一队数千人马。崇祯十三年,李自成杀入河南,开仓放粮,随即祭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到此为止,李自成在民心战线上彻底胜过崇祯,明朝也已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