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经典名句、典故!

厚德生益 2025-04-07 13:49:30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子弟子言行事迹的著作 ,最早有二十七卷本见于《汉书·艺文志》,已亡佚。今本为西汉孔安国整理、魏王肃注本,共十卷四十四篇。

该书主要内容围绕孔子的治国理念“德”“礼”“乐”展开,提倡仁德治国,主张刑政相兼,要求君主修身立德,尊贤重能,提出礼、乐既是修养,更是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重要工具。

1. 原文: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译文: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

典故:

晋代的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就化用了这句话,他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告诫人们环境对人的影响。三国时期的刘禅,在诸葛亮等贤臣的辅佐下,还能维持蜀汉的稳定;但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亲近宦官黄皓,逐渐变得昏庸无道,最终导致蜀汉灭亡,这便是“与不善人居”而受不良影响的典型例子。

感悟: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我们在生活中要慎重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多与品德高尚、积极向上的人相处,这样我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他们的熏陶,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而如果与品行不端的人混在一起,很可能会被他们带坏,走上错误的道路。

2. 原文: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

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译文:

好药虽然吃起来很苦,但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却对行为有帮助。

典故:

《史记·留侯世家》中,刘邦攻入咸阳后,被秦宫的奢华所吸引,想住在宫中。樊哙劝他应以天下为重,不要沉迷享乐,刘邦不听。张良又进一步劝说,指出秦朝正是因为奢侈无道才灭亡,刘邦应该吸取教训。刘邦最终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封存秦宫府库,还军霸上,赢得了民心。这里樊哙和张良的话虽逆耳,却对刘邦成就大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感悟:当我们听到批评和建议时,不应抵触,而要虚心接受。那些听起来不好听的话,往往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只有有勇气直面逆耳忠言,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

3. 原文: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译文: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则只用舌头说话。

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然而他缺乏实际作战经验。在长平之战中,他代替廉颇为主将,只会纸上谈兵,最终导致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与之相反,秦国的白起,不仅精通兵法,而且善于在战场上运用策略,以实际行动建立了赫赫战功。赵括便是典型的“以舌言”的小人,而白起则是“以行言”的君子。

感悟:行动远比言语更有力量。一个人说得再好,如果没有实际行动,也只是空谈。真正有品德、有能力的人,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而不是靠言辞吹嘘。我们在生活中要少说多做,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只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4. 原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译文: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人过于苛刻计较,就不会有朋友。

典故:

东汉的严光与刘秀是同窗好友,刘秀称帝后,多次邀请严光入朝为官,严光却拒绝了。刘秀并没有因此而生气或苛责严光,依然尊重他的选择。正是刘秀这种不过分苛求他人的态度,使得他能广纳人才,成就帝业。相反,三国时期的袁绍,对部下过于苛刻,猜忌心重,导致很多人才离他而去,最终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

感悟: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不要对别人过于挑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我们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就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要以包容的心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原文:

过而能改,其进矣。

译文: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就是进步。

典故: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是当地一大祸害。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改过自新。他先是斩杀了危害乡里的猛虎和蛟龙,然后拜访名人陆机、陆云,在他们的指导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忠臣孝子,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周处从一个祸害乡里的人变成受人尊敬的人,正是因为他有勇气改正自己的过错。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气。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改正,就能不断完善自己,取得进步。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要把错误当作成长的机会。

6. 原文:

君子不责人所不及。

译文:

君子不会去责备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典故:

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鲁莽,有一次在处理事情时犯了错误。孔子并没有严厉地责备他,而是耐心地引导他,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教给他正确的方法。正是孔子这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让子路能够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

感悟:每个人的能力和处境都不同,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当别人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或无法达到我们的期望时,我们要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责备。这样既能维护他人的尊严,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 原文:

士有公天下之心,

然后能聚天下之贤。

译文:

士人有以天下为公的胸怀,这样之后才能聚集天下的贤才。

典故:

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振兴燕国,广纳贤才。他筑黄金台,以重金招揽人才,表达了他求贤若渴、以天下为公的决心。乐毅、邹衍、剧辛等一大批贤才纷纷投奔燕国,在他们的辅佐下,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甚至一度打败齐国,占领了齐国大片土地。

感悟:一个人只有胸怀宽广,有公天下之心,才能吸引到更多有才能的人。在团队合作或领导工作中,要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以集体利益为重,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汇聚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共同的目标。

8. 原文: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忠言逆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译文:

良药虽然苦涩难以下咽,但明智的人还是会努力喝下去,因为他们知道喝了它可以治愈自己的疾病;忠诚正直的话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贤明的君主还是会听取,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话可以使自己成就功业。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多次向李世民进谏,有时甚至言辞激烈,让李世民下不来台。但李世民深知魏征的忠诚和良苦用心,每次都能冷静下来,认真思考魏征的建议,并加以采纳。正是因为李世民有这样的胸怀,才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走向繁荣昌盛。

感悟:无论是个人还是领导者,都要有接受批评和建议的胸怀。不要因为话语难听就拒绝,而要看到其中的价值。只有善于倾听逆耳忠言,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就。

9. 原文:

君子有三恕:

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

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

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

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译文:

君子有三种恕道:有君主却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他,这不是恕道;有父母却不能孝顺,有子女却要求他们报答,这不是恕道;有兄长却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不是恕道。士人能明白这三种恕道的根本,就可以说是品行端正了。

典故: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天下,他侍奉母亲薄太后从不懈怠。母亲生病卧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汉文帝自己做到了孝顺,也以这样的品德影响着天下人,使得当时社会风气良好。

感悟:恕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品德,它要求我们从自身出发,做到推己及人。在对待君主、父母、兄长时,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要求别人。当我们以恕道待人,也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10. 原文: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译文:

君子不能不修养自身品德;想要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不侍奉父母;想要侍奉父母,就不能不了解人;想要了解人,就不能不了解天理。

典故:

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他非常孝顺父母。尽管他的父亲瞽叟和继母对他百般刁难,但舜始终坚守孝道,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了他们。舜通过修身,成为品德高尚之人,又因为了解人,能够任用贤才,最终成为一代圣君,被后世传颂。

感悟: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而侍奉父母是修身的重要体现。通过侍奉父母,我们学会关爱他人、承担责任。了解人则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在社会中立足。而了解天理,是让我们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不违背道义。这一系列的关系,告诉我们要从自身出发,逐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11. 原文:

欲政之速行也者,莫善乎以身先之;

欲民之速服也者,莫善乎以道御之。

译文:

想要政令迅速施行,没有比以身作则更好的办法了;想要百姓迅速服从,没有比用道德来治理更好的办法了。

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身为相国,生活十分俭朴。他穿粗布衣服,吃简单的饭菜,乘坐的马车也很破旧。他的行为为齐国的官员和百姓树立了榜样,使得全国上下形成了节俭的风气,政令也得以顺利推行。

感悟:领导者要想让自己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首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同时,要用道德和道义来引导百姓,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和服从,而不是仅仅依靠强制手段。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实现良好的治理。

12. 原文:

言必忠信而心不怨,

仁义在身而色无伐。

译文:

说话一定要忠诚守信,心中没有怨恨,自身怀有仁义,脸上却没有自夸的神色。

典故: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生安贫乐道,践行着儒家的仁义之道。他虽然生活贫困,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苦。他言语忠信,从不对人妄言,即使自己有很高的品德修养,也从不自夸。颜回的行为深受孔子的赞赏,成为后世儒家学子学习的榜样。

感悟:我们要做一个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说话要讲诚信,不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拥有仁义道德,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真心实意地去践行。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不断进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关于《孔子家语》的作者,学界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它是孔子门人所撰,也有观点认为是以孔子孙子思为主导的编纂成果 。

三国时的王肃对《孔子家语》进行了注解,使其得以流传于世。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