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得选择,蒋介石也不想做“微操大师”,只是战场没有选择

轮回历史 2024-09-07 13:42:04

没有谁天生是劳碌命,当下级在战略谋划、战术实施、发起指挥和临机应变等各方面都达到或超出最高统帅的期望,那自然,最高统帅不需要劳心劳力地遥控“微操”。

但我们要知道,这种下级是非常难得的,我军战将千员,真正各方面都达到或超出毛主席期望的名将屈指可数,一个手指头都数得清,即使最能打得彭林刘徐粟五个人,林总都让毛主席操碎了心。至于老蒋,这样的下级几乎一个都没有。

最高统帅其实最好就是负责战略的规划,剩下的就交给下级去实施,前提是这个战略是正确的,但如果下级在实施战略的时候,往往达不到最高统帅的预期,那该怎么办呢?老蒋就多次遇到这种情况。

黄维兵团被围,很多人嘲笑老蒋的“微操”指挥,不准黄维兵团撤退,导致黄维兵团全军覆没。但这都是后来者的眼光,都是因为黄维兵团失败了,所以认为老蒋的战略规划不行。

如果从当时的战场态势来看,老蒋的战略并非不行,相反,是战略规划大手笔。

蒋介石在得知黄维兵团被围后,在第二天下令该部:“应不顾一切即以主力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匪,与李延年兵团会师。”

老蒋想的是南北对进的方案:在北面命令杜聿明指挥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经永城、蒙城向南,和黄维兵团汇合;在南面,命令刘峙带领徐州“剿总”机关移往蚌埠,指挥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北上,接出黄维兵团到蚌埠。

这两路进攻,加起来5个兵团,来势都很猛。可以说,只要有一路挡不住,就会与被困双堆集的黄维兵团里应外合,本来由中野包围黄维兵团的态势,就会变成解放军被蒋介石5个兵团反包围,中野肯定无力抵抗,这是非常严重后果。

那么,蒋介石这个战略有没有执行性呢?其实从纸面实力来看,完全是可行的。黄维兵团有五个军及一个快速纵队,都是美式装备,有着相当数量的重炮、坦克、机枪、自动化步枪、火焰喷射器等新式武器,训练严格,战斗力强,又有空军配合,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他采取环形防御的攻势,固守待援,按理来说,完全没问题。

可谁曾知道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惧怕被歼,行动迟缓;杜聿明集团则干脆把电报都关了,惧战,不想去救;这两路人马都没有体悟到老蒋的战略决心,各有各的想法。最终坐看黄维兵团被围歼,没有前进一步。

对于国军有可能三路大军汇合的情况,刘伯承元帅幽默地把这一战役部署比喻为胃口很好的人上酒席,嘴吃着一块,筷子挟着一块,眼睛又盯着碗里的一块,说我们现在的打法,就“吃一个(黄维兵团),挟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

但其实,中野吃一个(黄维兵团)很不容易,中野一共也就10余万人,而装备优良的黄维兵团本身就有10余万人,两边人数差不多,兵法说:五则围之,现在是一比一的兵力也要围住黄维兵团,殊为不易。

华野负责挟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更为艰难。粟裕回忆说:“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带病指挥。”

在这种关键时刻,国军三路部队都没有进行大决战的决心,老蒋于是只有不断微操作,包括:黄维想要走,老蒋多次命:黄维兵团在原地固守,一直强调“”此实又为我聚歼陈、刘两匪之良机也”;杜聿明执行无线电静默不去救黄维,老蒋无线电找不到杜聿明,下令飞机向杜聿明的部队空投自己亲笔写的手令;等等诸如此类的的军事命令非常多。

最终,老蒋的一切军事微操作都无济于事,但在当时的战场态势下,老蒋的战略是没有特别大的问题的,下级的执行与战略有偏差,他没得选择,也只能去做“微操大师”。

实事求是地说,在淮海战役,杜聿明、黄百韬、黄维等人,都展现了一定的军事素养,让我军伤亡不少。单一个围歼黄维兵团,我军伤亡人数就超过了其他两大战役的总和。但是解放军实在太能打了,“三路大军”汇合,聚歼陈、刘两匪之良机虽然有闪现,老蒋甚至也捕捉到了,还制定了战略去实施,只是国军怎么打,都打不过解放军。

0 阅读:226

轮回历史

简介:文以载道,史可明鉴,诗能言志,乐且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