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刚刚结束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一个重要决策: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这意味着什么?将产生哪些影响?
先讲结论,再做进一步分析。
第一,这对于粮食“净调出”的省区是重磅利好,它们将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目前中国粮食“净调出”主要集中在5个省区——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安徽。
第二,未来出钱为粮食“净调入”买单的,主要是广东、浙江、福建、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
第三,“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意味着城镇化、房地产的“马太效应时代”到来了,国家的对策从之前的“阻滞”改为“引导”。为粮食“净调入”买单多的城市,反而是发展快、房地产有价值的城市。
国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主要原因是:人口红利终结了,城镇化、房地产出现了历史性转折。“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是上述变化引发的财政制度的变革。
下面这张图,我曾多次给大家看过。它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8年以来每年新增城镇人口数量趋势图。
1998年后中国的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新增城镇人口都在2100万人以上。但到了最近5年,新增城镇人口直线下滑,到2022年下滑到了646万人。
为什么新增城镇人口不断走低?
第一,人口红利终结了;第二,城镇化率已经到了相对高位;第三,疫情和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冲击,就业机会少了。
在城镇化的第一个20年(1998年-2018年),人口红利充沛,大中小城市都可以获得人口增量,所以几乎所有城市的房价都能涨;各地财政充沛,城市面貌迅速更新。
最近几年,人口能持续增长的只剩下了大城市,普通三四五线城市人口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了城镇人口的下滑。
来自土地的税收和各种收入占地方财政的50%,当城镇化、房地产出现拐点,地方财政立即捉襟见肘,一些地方甚至无法按月足额给老师发工资,公交车的正常运行都难以维持了。
怎么办?只能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下图是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第一次超过了10万亿元,其中四川、河南、湖南等人口大省获得的转移最多,西藏、新疆等省区人均获得的转移支付最多。
转移支付的名目也越来越多,比如在养老金方面近年建立了“全国统筹调剂制度”,其实就是把广东、北京、江苏、浙江等养老金相对充裕地方的钱,调拨给辽吉黑、内蒙等省区使用: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在二十大报告里,是这样提及“粮食补偿机制” 的:“……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到了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明确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以前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主要是中央财政补贴给产量大省;未来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则主要是把担子压给粮食净调入大省、大市——广东、浙江、福建、北京、上海、天津等。
下图是2022年全国各省、市、区“粮食自给率”排行榜。这里说的“自给率”,使用的是“省(区、市)内人均粮食年产量/全国人均粮食年产量”。
黑龙江省的“粮食自给率”最高,人均产粮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5倍。
其次是吉林(3.57倍)、内蒙古(3.34倍)、新疆(1.44倍)、河南(1.41倍)、安徽(1.38倍)。
北京人均产量只有全国的4.3%,上海为7.9%,浙江为19.4%,广东为21%,福建为25%。
如果按照全国人均产量标准配备粮食,需要净输入粮食最多的是广东,其次是浙江、福建、上海、北京、广西、天津等。
广东由于人口众多,需要净输入的粮食遥遥领先。
根据公开数据:2003-2022年,中国粮食增产5116.67亿斤,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山东、安徽、吉林、河北、江苏8个粮食主产省的贡献度均超过5%。其中黑龙江和河南的贡献度更是分别达到20.52%和12.59%。近十年间,主要粮食增产省份越发集中,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山东和安徽5个粮食主产省分别贡献了近十年粮食总产增幅的14.81%、13.66%、12.63%、11.78%、9.98%。
“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意味着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吉林、安徽等省区将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而买单的主要是广东、浙江、福建、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
这个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平衡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利益格局。
众所周知,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5亩)远低于全球水平(3.1亩),而耕地、宅基地又相当于农民的养老和生活保险,虽然实施了耕地、宅基地的“三权分设”,但中国农业的规模化程度不够,仍然维持了小农经济的业态。
所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高于全球平均成本,沿海省份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比购买国内粮食还要便宜。
但基于国家安全、粮食安全的原则,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维持足够的耕地、足够的粮食产量。即便自己生产不太经济,也必须保证基本的自给率。
要让农民愿意种粮,就必须保证他们能通过种粮挣钱。国家必须持续对农业进行投入和补贴,其他国家如日本也都是这样做的。
现在,仅靠中央财政补贴已经不够了,因为产量省区市的人口在流失,来源于征税神器——房地产的钱越来越有限,这时候就需要发达地区来帮忙。
国家对发达地区的支持是:你可以放开楼市的各种管制,目前除一线城市外,基本上都在全面取消限购、限贷、限价、限售,未来一线城市大概率也会松绑。
这其实是允许大城市通过城镇化、都市圈、房地产来虹吸中小城市。
房地产取消各种限制、落户大城市取消各种限制之后,中小城市的富裕家庭会重新配置资产,抛售中小城市多余的房地产,去大城市买房、安家。
所以,大城市不愁土地卖不出去、房地卖不出去,也不愁房地产税收不上来。
对于中小城市,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城市来说,土地财政在不断萎缩,对农田水利、对农村路网等各种投入,对粮食的补贴,都将出现困难。于是,国家就提出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把钱从发达地区调拨回来,反哺粮食产区。
说白了,就是用大城市、沿海地区的“超额地价”来补贴产粮地区和农民。
未来大城市、沿海地区,跟内地、粮食主产区、普通三四五线城市之间,会出现双向虹吸的现象。
产业、资金、人口的自然趋势,是从普通三四五线城市、粮食主产区向沿海大城市、都市圈流动,这是经济规律产生的“自然虹吸”;国家通过制度设计、转移支付,把发达地区的财政“虹吸”一部分给人口流失地区用,从而维持大一统国家的运行。
结论是:只有大城市的楼市维持健康(慢牛行情),它们的土地、房屋才能卖出,老百姓的钱才能部分转化为财政收入,也才有能力转移支付支持落后地区。
如果大城市楼市长期不涨,长期低迷,不仅大城市财政收入会下滑,普通三四五线城市也很难拿到足额转移支付,整个社会就难以正常运转。
房地产跟粮食生产,将有更紧密的关联!
你们的固执比我们想象的深,但你们的韧性反应悟性确属顶尖!差的只是一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