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老中医给我开了4味药的千年古方,匪夷所思治好了我的顽疾

心灯一文 2025-02-06 18:58:35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令人敬仰的90岁老中医。他虽已离世,但那段相处的时光,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他住在一个偏远的乡下,那里交通不便,鲜有人至。

然而,他的医术却声名远扬,十里八乡的人都慕名而来,只为求得他的一剂良方。 初次见面,我便被他身上那股超凡脱俗的气质所吸引。一来二去,我们渐渐熟络起来,成为了忘年交。

深入了解后,我惊讶地发现,他不仅医术精湛,在修行以及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着极深的造诣,见解独到,令人叹服。

彼时,我正沉浸在修行的道路上,怀揣着诸多困惑,于是常常登门向他请教。他总是和蔼可亲,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我,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收获颇丰。 记得有一次,我满心愁绪地向他倾诉,坦言自己生活得痛苦压抑,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我觉得自己心有顽疾,所以身体也跟着遭殃,修行毫无进展,财运更是不佳,满心都是无尽的烦恼。他听后,微笑着说:“让我给你把把脉。”我下意识地伸出手,他却摆了摆手,说道:“这次,我给你把的不是手脉。”

我满心疑惑,好奇地问道:“把脉不放手上,那放哪里呢?”他神情认真地回答:“这次,帮你把把心脉。因为啊,你的心堵塞了。”

我连忙追问:“堵在哪里?严不严重?”他语重心长地说:“哪里都堵塞,一个人的心堵了,活着自然就不舒坦。你现在内心憋屈压抑,被一种无形的东西压着。

其实,压着你的不过是那些未能达成的愿望和做不好的事情。深陷困境,无法挣脱,自然就会感到憋屈。我推断,你在生活中肯定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家庭琐事,又比如工作上的难题。”

他的话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内心的枷锁,我激动地回应道:“您说得太对了!我在工作上遇到了重重阻碍,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家庭里也是麻烦不断,各种困惑让我焦头烂额,感觉生活停滞不前。

我年纪也不小了,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他轻抚着白胡子,笑着说:“所以你要注意呀,再这样下去,可会影响寿命的。你要是想像我一样活得长久、健康,就得把心打开,疏通心气。

你现在的问题在于思绪太乱,全都堵在心上。这就好比家里那些杂乱无章的充电线、电线和耳机线,随意堆积缠绕在一起。当你想要找其中一条的时候,就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去清理其他的线,才能找到。”

接着,他决定给我开个方子,这个方子名为“澄心逍遥散”,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方子的第一味药是“整理思绪,找到主次”。

他指出,我之所以心气堵塞、思绪混乱,是因为长期以来都没有养成整理思绪的习惯。

人必须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思绪,构建一套有效的系统。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胡思乱想,思维没有体系,遇到事情就盲目跟风,不断地自我对话、自我叠加,烦恼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最终让人不堪重负。

虽然烦恼的根源在于自我欲望和无明遮障,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减轻烦恼。儒释道都教导人们如何去除烦恼,但从未要求人们停止思考,即便是佛法修行,也是让人不执着于思考,并非杜绝一切念头。

我们照常可以思考问题、工作生活,但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我们要学会整理思绪,比如明确事情的考虑次序、时间、轻重缓急,以及何时该付诸行动等等。

要给自己当秘书,而不是做一个遇事就乱了阵脚的糊涂老板。不能整天只停留在思考层面,而不去实际解决问题,要在整理中找到主要问题,先集中精力解决它。

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具备良好的思考习惯,他们不纠结、不钻牛角尖,善于分清主次轻重。

第二味药是“放下可舍之事,用心不舍之事”。

他告诉我,人生不可能事事都能做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适合做脑力活就专注于脑力工作,适合做生意就投身商海,适合干体力活就踏踏实实地干体力活,不要奢望一个人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到完美,或是实现自己所有的愿望。

又想发财,又想修行成功,又要家庭和睦、事业有成,还要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世上哪有这么多好事都被一个人占尽,这不是愿望,而是贪心。

愿望一旦超出了现实的范畴,就成了贪心。所以,烦恼大多源于对自己的认识不清。做人要有取舍,要舍弃那些自己做不到、把握不了、代价太大的事情。

舍去之后,你会发现眼前只剩下那些自己能够做到、有希望做好的事情。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用心去做好,这就是专注。专注能够让精神集中凝聚,让心神不再散乱,心也就会慢慢打开。

我听后,无奈地说:“我也想这样,可是很多事情我就是舍不得,欲望还是很大。还有些问题我解决不了,心里特别着急,焦虑感越来越多,修行的知见也无法运用。”

他听后,缓缓说道:“所以,第三味药是‘给生命一点耐心’。

有些人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治愈另一个人,也有些人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陪伴另一个人。以前的人很有耐心。我有位老朋友,也是修行人,修了很多年。

他快60岁了,常常跟我念叨自己年纪大了,担心此生时间不多,修行却没有结果。我常常劝他不要这么想。岁月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都会经历衰老。

死亡终究会来临,何必为此担忧呢?有一天就好好过一天,有一分钟就好好感悟这一分钟,把当下的每一刻都过好,死亡来临的时候也就无所畏惧了。

不要总想着人生还有多少事情没有完成,有多少遗憾,这些都是脑海中的杂念。当我们抛开这些杂念,用心去活在当下,认真吃每一口饭,走好每一步路,生活就会变得充实,我们也会越来越不怕死。而且,神奇的是,你会觉得自己的时间比别人长很多。

修行人要淡漠时间观念,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如果你总是纠结于过去和未来,就一定会产生许多烦恼和痛苦。假设你能淡漠时间观念,再见到几十年没见的老朋友,你会感觉就像昨天刚见过一样;

和家人在一起几十年,也会觉得仿佛只是刚刚在一起不久,每一天都会过得充满新意。哪怕只是稍微挣脱时间的束缚,也是可以做到的。

只要慢慢把心放慢、静下来,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的我们,不仅不想一生只爱一个人,也没有耐心去好好爱别人。

我们爱的太匆忙,所以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因此,我们生命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遗憾太多,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会留下许多遗憾。这种遗憾会一直伴随我们到生命的尽头,甚至会影响我们临终时的状态。

就像我们乡下有一户人家,父亲是残疾人,女儿又得了癌症,母亲瘦弱且能力有限,但她一直坚强乐观地陪伴着丈夫和女儿,帮助丈夫挣钱,为女儿治病。人生诸多不如意,甚至充满痛苦,但她很有耐心。几十年过去了,女儿的病治好了,家里每天都充满欢声笑语,从未有过愁眉苦脸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有耐心,给自己、给别人、给生命一点耐心。如果当下做不好一件事,就等一等,只要你持续努力,事情总会慢慢改变。

有耐心就是不急于求成,结果是否到来、何时到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付出了努力,付诸了行动。”

第四味药是“澄心静笃、保持孤独”。

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人到中年,尤其是像你这个年纪,就该沉下心来,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不要总是被外界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那种疲惫感,如果不经常静下心来,是无法消除的,它会一直伴随着你。因为你一直在渴望、不满、埋怨、折腾和追逐。如果你懂得做一些澄心静笃的功夫,在心底保持一份清澈安静的内在自我,也就是保持孤独。这种孤独,是让你与世界上的人和事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轻易卷入其中。” 我不禁问道:“那么如果我们老了,应该怎么度过最后的时光呢?难道就一直孤独着吗?”

他回答道:“人这一辈子,很难得有清静孤独的时候。小时候有父母陪伴,长大后有朋友相随,结婚后有夫妻相伴,到老了要是没有孙子围绕,很多老人就会觉得生活没了滋味。

大家都不喜欢清静,害怕孤独。其实,人老了,就应该尽可能地让自己孤独起来、清静起来,去澄净自己最后的生命时光,那是一段非常难得的日子。假设子孙不孝顺,不搭理你,这不是命苦,而是福报,这样你就不会受到干扰,有大把的时间独处。

别再把自己拴在孙子孙女和子女身上,这一辈子的缘分总有尽头,再深厚的情感也带不走,不仅带不走,还会影响你离开。所以人到老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智清明,不要越老越糊涂。”我接着问:“那怎样才能做到不老糊涂,一直保持清明理智呢?”

他说:“不能只用脑筋和情绪生活,脑筋是会用坏的。无论你多么聪明、多么强大,到老了都会变得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因为脑筋是个物理的东西,整天使用,一辈子不停地折腾它,被名利和欲望充斥着,它也需要休息,到最后也会崩盘,所以老年痴呆症就来了。

老糊涂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你一辈子都在用脑生活。而用情绪生活的人容易紊乱,如果既用脑又偏重情绪,到老了就会既糊涂又紊乱。整天心里乱糟糟的,害怕、担心、容易哭泣,对未来和死亡充满恐惧,对过去一无所获感到遗憾,对情感的缺失和无法延续深感担忧。

假设你用心生活,到老了,你会感觉自己还没老,因为你活的是那个不老的生命。你还是一个头、两只手、两只腿,吃饭睡觉,但你活在那个心命当中,实际上就回归到了那个不生不死的境界。

到时候,生命的死亡就如同流星划过天际,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影响。而你最后的日子也会过得安宁、知足、幸福,毫无遗憾。即使面临插管、大小便失禁、卧床不起、子女争遗产等现实困境,无论发生什么,你都能安然而去。这就是大福报,就是圆满,就是修为。”

0 阅读:16

心灯一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