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神秘老和尚居然说五毒是一体!惊讶

心灯一文 2024-12-08 19:58:31

前回提及我身处山村小庙,老和尚向我阐释观照之意,并详述具体步骤(详情见前几期文章),我受益颇多。归家后,便开启观照之行,于日常生活悄然践行。

果如老和尚所言,初始阶段,我懵懂糊涂,常用力过度,亦会遗忘,时断时续,有时竟整日难以观照,深陷诸事与境遇之中而迷失自我。

尤其是情绪方面,我脾气颇为暴躁,平日极易发火动怒,动辄骂人、与人争执、宣泄怨气。如此这般观照两年有余,我发觉自身脾气略有收敛,往昔遇之则暴跳如雷之事,如今已不易引发怒火。

某夜,暴雨倾盆,我撑伞行于街巷,途经一巷子时低头前行,对面感觉有人行来。雨势浩大,也是黑漆漆夜晚,巷子又窄,我的伞与对方轻轻相触,因碰撞极轻,我便未作停留继续前行。

未及半分钟,突然腰部被人猛戳一下,令我一个踉跄,虽未觉剧痛却也颇为沉重,我尚不明就里,紧接着又遭几下。我放下伞回首望去,乃是一位满脸怒容的老大爷,正是方才擦肩而过之人。

他持伞戳我,且怒声责骂:XXXXXXX,你年纪轻轻瞎了眼,伞撞了我竟不停下给我道歉。刹那间,我怒火中烧,心想不过轻微碰撞,你却恶语相向,我亦非好惹之辈,正欲发作,他却上前揪住我衣领,骂声愈发响亮。

此时我欲动手之际,忽然凝视他近在咫尺的面庞,那一刻,我竟感受到这位老大爷的怒火并非单纯针对我,或许他平日对年轻人有所误解,抑或受了些闲气。

望着他白发苍苍、气急败坏之态,我猛然警醒,天啊,此乃暴雨之夜,漆黑小巷口,四下无人,且我们皆撑着伞,若在此与他动手,他若倒地,我至少得拘留十五天并赔款十万,万万不可。

理智瞬间回归,我顿时心平气和,他的骂声方才还如芒在背,此刻却似清风拂过。我赶忙以言语安抚,劝其冷静,连连向他赔礼道歉。他却仍不罢休,胡言乱语,还扬言要报警。

我张开手免得被他抓住把柄说我动他,任其发泄,直至他见我毫无反应,方才停歇,嘟囔几句后,忽道:你亦非故意,罢了,算了。

归家之后,我不禁思忖,自己这修行怕是修入歧途,怎如此轻易动怒?险些酿成大祸。于是择日带上些许礼物,辗转乘坐大巴、小巴、摩托车,奔赴山村小庙,向老和尚请教。老和尚见我,满心欢喜,笑吟吟道:你又来看我,还这般客气带东西。

我遂将自身经历与心路历程,一股脑儿告知老和尚。我问道:我深感惭愧,自觉修行无果。为何嗔心如此轻易滋生?又该如何消除?他笑道:嗔心从未离你而去,遇缘则起。它始终存在,你修行观照,亦无法将其根除。

你需知晓,嗔心无法消灭,与生俱来,你能灭得掉吗?本不存在之物,你又如何灭之?我被他问得一愣,嗔恨心,既是与生俱来,却又不存在?

我正兀自出神,老和尚又道:你瞧那小娃娃正进食,你若将其食物抢走,他便哇哇大哭,此即与生俱来的嗔心。你且说说,此乃善或恶?我答曰:娃娃懵懂,自然无善恶之分,此乃其本能。

他道:哦,对了,本能者,与生俱来、难以抗拒。人皆会动怒,即便修养极高之人,自认为不动怒,实则或是未觉察,或是未遇相应机缘。

譬如一位素养颇高之人,见他人谈及佛法有误,便即刻反驳,欲争高下,欲为护法使者,此亦为嗔心。因意见不合而生心理波动,即便未显于外发脾气,亦属嗔心范畴。若严格而论,贪嗔痴慢疑,皆为嗔心。

你可听闻修行人常言六根互用?六根互用是否可行我不知晓,但贪嗔痴慢疑互通,确凿无疑。

嗔心实则即贪心,贪心亦是痴心,嗔心亦可转化为慢心、疑心,此数者同源同根、本质无异。我道:贪心即嗔心,我尚未领悟。他说:你若不贪求某种结果,怎会因结果不如愿而恼怒?嗔恨皆因眼前之事结果不符己意,即违背贪心,你不欲闻此,不欲见此,不欲此局面,故而嗔恨。

你贪图一事顺遂己愿,不顾无常变化之规律,此不正是痴心?慢心,更是嗔心之一种表现。疑心,亦不过是较为温和之嗔心罢了。

故而,若能明辨,此数者实乃一体。你且说说,此等与生俱来之物,你能根除?能凭压抑、守规、自我提醒等法,彻底解决并消灭?我答曰:确然不能。

他道:此数者,实非此等名称,不过是你妄加执着之定义,犹如那日与你所见水库之波浪,因石子投入而激荡起的浪花,你能将那转瞬即逝之浪花消灭?

我闻言恍然大悟,猛拍脑袋,哎呀,我竟忘却。那浪花啊!贪嗔痴慢疑,便是那浪花。他道:正是,贪嗔痴慢疑,亦是你自性所生之物,亦如水,亦为自本体跃出之浪花。

与高尚情操相较,并无太大差异。真正之修行,并非要你根除它们,亦非以一套理念法则规矩压抑,若如此行事,便是对治法,对治法虽有成效,却未触及根本。

缘由在于,其种子始终留存于你的意识藏海,你根本无法消灭亦难以压制。你压制数十载,看似修为颇高,不发脾气、面不改色,实则只因未遇撩拨其之机缘。

因你若以我见、身心见视之,便难以摆脱干系,永远受其缠缚。故而,唯一之法,乃心能转境,则同如来。即活出真心,以真心转化境界。

我问:那么,如何方能转化?他说:你可听闻老和尚背女子过河之事?过河后小和尚仍愤愤不平,质问师父为何背女子,此举不妥。

老和尚言:我早已将她放下,你却仍背负于心。嗔心亦是如此,来了,去了,便罢了,不必于心中反复思量。莫觉修行无果,莫要愧疚自责。

你明晓此理,能觉察照见嗔心之生灭,不随其流转,即可。它是波浪,切记。你可容波浪涌起,亦要接纳、理解,并照见,久而久之,你便与波浪毫无瓜葛。

所谓嗔心,自会渐渐消散,即便助缘来临,亦无法引发化学反应。因你已抽离主体客体,心底不认此事物,你不认他人能伤你,不认有何事发生,又怎会因虚幻之事而动怒?

故而佛陀临终前言,要以戒为师,以戒为师,其一意为重视持戒,因长期默默持戒,乃是最佳修定之法,定而后能生慧。

其二意乃要后人悟此戒之真正内涵。心戒,乃与一切若即若离,保持距离,以般若智慧观照自身与世界,与一切擦肩而过而不滞留、不纠结,观照一切之发生,明朗且笃定。无戒可戒,方为真戒。

故我将此道理告知于你,你且回去继续观照。情绪需宣泄时不必强忍,清晰明了知晓它,注视其激荡与消逝即可。待嗔心不再为嗔心,发脾气成为可随心所用之手段,而非遇缘则失控触发之情绪时,你便自在逍遥了。

6 阅读:352
评论列表
  • 2024-12-13 07:05

    阿弥陀佛[祈祷]阿弥陀佛[祈祷]阿弥陀佛[祈祷][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心灯一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