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范围包括咸阳以西,至宝鸡,天水,西和、礼县一带。西府不仅是个地理概念,更多的是历史文化概念。
项羽将刘邦封为汉王后,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分别封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刘邦建立汉朝后,关中置京兆尹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唐代,关中置三府——京兆府、兴德府、凤翔府。清代,关中置三府——西安府、同州府、凤翔府。
凤翔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词,因为凤翔府自古就是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宝鸡、天水,今陇南北部仍归凤翔府辖。且宝鸡、天水成为文化中心是在陇海铁路开通之后。从清水县《重修关山驿路之碑》是道光二十三年重修关山驿路时捐银情况的记载看,风翔府上属陕西布政使,下辖陇县,天水,礼县,秦安、徽县,成县,两当等。
尽管元世祖忽必烈设甘肃行省。1668年(康熙七年)甘肃地区正式定名为“甘肃布政使司”,治所在兰州,设置巡抚,甘肃成为一个独立的省级政区,辖域还包括今新疆以及青海、宁夏的一部分。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分置建省。1929年1月,甘肃分置青海、宁夏二省。但习惯上并不管理陇西以东地区。这一点从省名甘即甘州,肃即肃州上可以看出,建省更多是控制兰州以西河西走廊地区。所以说秦腔是甘肃调是不对的。
秦腔从秦朝,甚至更早就有。源于天水秦地。在秦亭故地温家沟出土的战国陶俑乐队中可以看出今天秦腔文武场面的雏型。那时的板式叫秦腔调子。所谓秦地育秦人,秦人发秦声,秦声衍秦腔。诚如秦相李斯所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 真秦之声也。”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也说:“家本秦也,能为秦声。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秦人在早期受到周室和戎人的打压,骨子里有一腔怨气,又有一种永不服输的霸气,所以,秦腔调子常常声韵激昂、雄劲悲急、宽音大嗓、直起直落。宋朝杂剧兴起,秦地的艺术表演形式在杂剧的影响下不断的演变和创新。
有些专家提出了秦腔形成的年代应为明中叶,这是就秦腔的成熟而言。王正强主编的《秦腔词典》“序”中说:“秦腔的形成若以明代中叶(指明万历的1573至1620年)至今,也有四百年”。 清朝是秦腔的繁盛时期。乾隆年间,全国很多地方有秦腔班社,仅西安本地就有36个秦腔班社。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轰动京城。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就诞生在秦人故里天水,日臻完善。始建于1898年的天水鸿盛班,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的福盛班,清咸丰二年的秦州魁盛班,清同治六年的清水马家班、清光绪十四年的王大净班等等,这些创建和演出的秦腔班社,继承发展了西府秦腔的艺术特色。其时演出剧目主要以连台本戏为主,如封神戏、列国戏、前汉戏、后汉戏、三国戏等,常演剧目有《封神榜》《烈国传》《杨家将》《三国演义》。表演行当以净角戏和生角戏为主,后又演变出旦角戏和丑角戏。
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
所以,现在我们所说的西秦腔,就是西府秦腔。
作者:温小牛(甘肃天水人,作家、文史学者,出版著作十余部。)
来源:原创作品,推荐交流!
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