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14纳米芯片加神秘技术,实现了3纳米性能!非虚言,华为Mate60搭载的麒麟芯便是明证。此举颠覆了美国200亿美元铸就的技术优势,今日就让我们揭开科技迷雾,探寻中国芯片逆袭之路。
先进制程的困境芯片制造方式一直依赖于不断缩小晶体管的尺寸,这种思路基于“摩尔定律”,即每18到24个月,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会翻一番。
但这条道路越走越难,尤其是在进入3nm甚至更小的制程时,投入巨大,技术难度也随之上升。比如,3nm制程的研发投资已经突破200亿美元,而且就算资金充足,没有更先进的EUV光刻机,想要玩转先进制程也是天方夜谭。
可是,中国芯片行业选择了一条与传统思路截然不同的道路——专注于封装技术,特别是3D封装技术。这不仅降低了对先进制程的依赖,还大大提高了芯片的性能和效率。

随着3D封装技术的不断突破,传统的芯片巨头们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曾经他们花费巨资研发的先进制程,正在被3D封装技术迅速赶超。这种情况就像是开着法拉利的车主,被改装过的普通轿车轻松超车,面子挂不住了。
具体来说,14纳米加上3D封装技术的芯片,在AI运算等高性能场景下,性能可以达到5纳米芯片的85%。而且,整体制造成本仅为先进制程的40%左右,能效比也能降低35%以上。
这场技术变革不仅对传统芯片制造商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正在催生全新的产业生态,光刻机厂商的垄断地位正在被打破,封装设备供应商开始崭露头角。设计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将3D封装作为性能提升的新路径。
代工厂也在调整产能规划,部分产线将从追逐先进制程转向封装技术的升级。甚至一些没有能力进行先进制程的企业,也通过3D封装技术,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实现了“弯道超车”。
从“被封杀”到“技术突破”,中芯这局太秀了要知道,几年前中芯国际还在美国的重重制裁下艰难求生。
美国政府不仅对华为下黑手,还对中芯国际拉黑名单,不让它用极紫外光刻机(EUV)这种生产10nm以下芯片的高端装备。
更狠的是,美国还联合荷兰、日本,死卡芯片技术出口,妄图让中国半导体“断粮”。
这波操作,真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但是中芯国际没有倒下,反而祭出了“硬核科技+土法炼钢”的绝招。它靠着早期的深紫外光刻机(DUV),硬生生啃下了7nm芯片技术,直接打脸了美国的封锁政策。如今,这家伙又在5nm领域杀出了新路子,这局是要直接干碎对手的节奏。
免责声明:
1、本号不对发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声明或保证,并在此声明不承担信息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任何后果。
2、本号非商业、非营利性,转载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无意构成任何其他引导。本号不对转载或发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确或错误,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3、本号部分资料、素材、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所有转载都已经注明来源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