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春天,共产党第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除增选中央政治局常委、重设中央书记处、为刘少奇同志平反外,还有一项议程引起了参会的118名中央委员的注意。
纪登奎在会上提出,辞去所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经参会人员表决,他的辞职请求获得了一致通过。
这时的纪登奎,才不过57岁,以中央领导人的年龄来说,算得上正当壮年,远没到退休的时候。
会议结束后,纪登奎接到了邓小平要与他谈话的通知。

谈话中,邓小平说道:“登奎同志,你还年轻,我年长你差不多20岁还在干嘛,依我看,你完全可以继续做一些工作,主管旅游工作也不错。”
纪登奎想了想,说:“我听组织安排,不过我不兼任旅游局长的职务。”
一、主动辞职众所周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党全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还为国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路线和政策的基础。
实际上,今天所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的是两个会议的合称。其中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共中央在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之间举行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了,邓小平为首的领导集体希望全党能统一思想,将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来。

于是,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和李先念找了包括许世友、万里等人在内的一大批党内高级干部谈话。谈话主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可以批评“那几个犯错误的同志”,但是,不要扩大化。
纪登奎就是“那几个犯错误的同志”中的一个。
根据邓小平日后的回忆,当时他是有意识地主动和稀泥。因为国内非常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如果批评扩大化,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又要回到路线斗争的老路上。
尽管已经事先“和了稀泥”,接下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包括纪登奎在内的一批中央领导干部还是受到了尖锐的批评。万里和许世友打头发言,邓颖超也对纪登奎提出了批评意见。

三中全会开过不久,纪登奎就找到了邓小平,要求辞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的军职。经过慎重考虑,邓小平同意了纪登奎的请求。
一年多后的五中全会上,纪登奎又主动辞去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1982年,纪登奎被中央安排了“部级研究员”的职务,去国务院做农村政策调查研究工作,也算是让纪登奎回归到了熟悉的领域。
二、“我的老朋友”值得一提的是,纪登奎的政治生涯跟毛主席是分不开的。
1951年,时任许昌宣传部部长的纪登奎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恰逢毛主席南下视察,途经许昌时,毛主席想找个人来了解当地的土地改革、淮河治理和抗美援朝等工作,纪登奎被上级领导召到了主席的专列上。

尽管没做什么准备,不到30岁的纪登奎竟然完全没有怯场,面对毛主席侃侃而谈,最难得的是,他并不是夸夸其谈。
事后,毛主席专门派人来许昌调查,发现纪登奎汇报的内容完全属实。纪登奎从此进入了毛主席的视线,并被提拔为许昌地委书记。
1963年,纪登奎调任商丘地委书记后,正逢当地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土地绝收。
纪登奎调查后发现,在河南与安徽交界的地区修筑了不少大坝,因为牵涉到两省地界,调配不好便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纪登奎在大年初一登门拜访安徽省委书记李葆华,说明来意并提出解决方法后,纪登奎获得了李葆华的支持,最终,在中央的支持下,解决了这一地区的水患问题。

因为确实工作能力突出,纪登奎在十来年时间里,就升任为河南省委书记。
时间来到六七十年代,纪登奎也受到了一些冲击,不过只有短短半年的时间,毛主席想起了这个年轻的革命干部。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前夕,纪登奎作为党代表也来到北京参加会议。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纪登奎以革命干部代表身份上台讲话,就在他站起来发言的时候,毛主席转头跟旁边的工作人员说:“这个发言的同志是我的老朋友,叫纪登奎。”
在九大上,纪登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其后,深受毛主席信任的纪登奎担任的职务越发重要,1970年庐山会议后,纪登奎由毛主席点名出任北京军区的政委。

虽然纪登奎解放前曾在军队任过职,不过仅限于一地一县,突然出任北京军区第二政委,纪登奎心里当然也是忐忑不安的。
好在纪登奎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中苏关系破裂,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时任中央军委领导成员、军委办事组的成员的纪登奎知道,凭自己的能力是没办法应对苏联的进攻的。
于是,纪登奎请示中央,请出当时已经靠边站的粟裕来担此重任,他的提议得到了毛主席的首肯。这个首倡之功非纪登奎莫属。
然而,作为六十年代突然被提拔至中央领导人岗位的纪登奎,与江青等人不可避免地走得很近,在这期间,纪登奎也有过依从江青等人的意见迫害老干部的行为。所以,在江青等人垮台后,依然还在中央领导人位置的纪登奎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面对众多老干部的批评,纪登奎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和检讨,并于会后,逐步辞去了所担任的各项领导职务。
1988年,一向身体康健的纪登奎突发心脏病入院,经过两天的抢救,依然不治身亡,只留下身后的林林总总,交给后世人来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