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化债破局,地方政府债务困境能否迎刃而解?

桐桐看趣事 2025-01-24 01:23:06

自2024年9月起,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其中 “化债” 备受瞩目。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债务化解方式,深入挖掘中国政府独特的财务状况,包括税收分配、隐性债务成因等。

政府债务情况总览

政府债务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又有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之分。

2023年,中央政府显性债务30万亿,地方政府显性债务40万亿,合计70万亿,占GDP的56%,这一数字远低于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但这只是显性债务,地方政府还有大量隐性债务未统计在内。

隐性债务是地方政府以第三方名义发行的债务。由于地方政府在中央设定的债务上限约束下,当无法以自身名义融资时,便借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城投公司)举债。

政府将优质资产给城投公司抵押或借债,方式包括城投债券、商业信贷、信托等。但因偿债优先级和责任划分不明,这类债券利率普遍较高。

市场对隐性债务规模估算不一,此前市场普遍估算全国地方政府预算外债务规模在50 - 60万亿人民币之间,华尔街见闻估算广义地方政府预算外债务达 75 万亿。11月8日,财政部最终官方给出的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此次明确要化掉的隐性债务为12万亿。

化债具体举措

1.提高债务限额:

中央政府将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提高6万亿,分3年实施。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未来可光明正大地增发地方债借钱,用于偿还此前通过第三方所借债务。

2.专项债安排:

专项债是地方政府显性债务的一种,且占地方政府债务大头(超60%)。此次安排4万亿专项债用于化债,分5年实施,但这4万亿是从现有额度中拨出还是额外划分,尚不明确。

3.棚改债务调整:

棚改项目周期长,此前要求相关预算支出周期不超3年,导致许多项目转化为隐性债务。如今中央调整政策,棚改2万亿债务不再坚持2028年前清零,让项目按部就班收尾。

此次化债主要作用是将隐性债务转为显性债务,同时让原本紧急的债务得以延缓,通过借新债还旧债,赢得时间来缓解债务压力,本质上是一种债务置换和债务重组。

化债产生的影响

1.降低利息成本:

原本城投债利息高达10%以上,化债后十几万亿转为专项债,利息平均仅2%左右。财政部部长蓝福安预测,三年能为地方政府节约约6000亿利息。

2.缓解三角债问题:

房地产行业资金链复杂,下行周期易形成三角债。化债资金的注入,虽为新借债务,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产链资金链堵塞 。

3.刺激经济投资:

从市场角度看,化债属于财务扩张,通过提高政府负债率,直接刺激经济,特别是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 。

从宏观经济角度,化债类似财政刺激,虽对物价有升温作用,但当前中国经济并不担忧通货膨胀,且12万亿化债主要是债物质换,短期直接影响有限,因此不必过度担忧化债引发通货膨胀。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及收入来源

1994年分税制改革前,地方财政包干,上缴中央收入少,导致地方无序竞争和中央财政控制力弱。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仅占政府总体收入的22%。

改革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大幅调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显著提升,此后两者收入比例基本维持在一半左右。

但地方承担更多财政责任,支出占比高。2023年中央支出占比仅14% 。为此,中央给予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和土地出让金权益。

政府财政有四本账:一般收入、基金收入、国有资本和社保基金。

社保基金主要是养老金,相对独立,一般讨论财政问题时先排除;国有资本收入包括国央企利润上缴分红等,规模较小,常将结余转移到第一本账。

重点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023年,中央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万亿元,地方为11.7万亿。

税收收入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部分,其中国内增值税占政府总收入的1/3,为最大税收来源。增值税由中央和地方各占一半,企业所得税中央占六成,地方占四成。

此外进出口相关税费、车辆购置税等全部归中央;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100%归地方。

2023年全国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消费税1.6万亿,完全归中央,主要针对少数影响生态环境(如汽车成品油、鞭炮)、不利于身体健康(如烟酒)和奢侈品征收,其中烟草行业贡献巨大,2023年烟草行业工商税总额约1.2万亿,约2/3为消费税。

与这些大头税种对比,个人所得税占政府总收入不到7%,远低于美国(个人所得税占美国政府收入一半)。

地方政府支出压力与土地财政

过去10年,地方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2023年,地方政府收入11.7万亿,支出高达23.6万亿,净赤字近12万亿。中央政府财政盈余扩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从2008年的2.1万亿增长到2023年的超10万亿。

政府性基金收入与隐性债务密切相关,其中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收入的大头。2023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约7万亿,中央仅4000多亿,地方约6.6万亿,其中5.5万亿(超80%)为土地出让金收入。

地方政府以GDP为关键考核指标,在收入不足且早期不允许自行借债的情况下,借助融资平台,以土地权益抵押融资进行基建投资。

经济发展带动税收和地价上涨,土地出让金增加后再偿还债务,形成闭环。但这种土地财政模式在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后,使地方政府积累大量表外隐性债务。

近年来,受疫情冲击、经济震荡和房价下跌影响,土地出让金收入暴跌,2021年为8.7万亿,2024年估算仅4.5万亿,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困境。

自2015年起,中央政府已进行三次大规模化债,主要是债务置换,共置换约15万亿。本次是第四次大规模化债,规模更大且针对所有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

此次化债后,地方政府负债压力有望减轻,但要根本解决债务问题,需在土地财政减弱背景下,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改革,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障地方政府财务健康,将更多资源投入民生。

【本文来源@小Lin说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