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读报,读到一则消息:“间质通道与中医经络关系的研究”通过国自然验收。也许是旧闻了,但还是饶有兴趣地读下去。
细读起来,原来是老朋友的国家自然研究基金项目通过了专家验收。这位老朋友致力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已经数十年了。他另辟蹊径,还真是取得了与众不同的结果。
提起经络,大家争论不休,见仁见智,意见不同。国家从“七五”(1986—1990)开始,“八五”(1991—1995)期间就投入了财力,数万研究者投入了精力。后来发现,关于经络的实质好像越研究越糊涂,越研究离经络的“实质”越来越远。后来,国家不投钱了,大部分研究者们也偃旗息鼓,不干了。可是,我的这位老朋友还是认真地去做,不管别人怎么说,朝着自己认准的道儿坚持走下去。

我记得他最初提出的观点是“经络是水通道",他认为组织液的有规律的流动构成了经络的基础。他的研究是在小型猪身上做的,研究发现,小型猪四肢存在十二条纵向的长迁移轨迹,这些轨迹是由充满组织液的结缔组织构成,且与十二经循行的位置高度相关。最初,很多学术大腕对他的研究都很不屑。好在国家还是提倡学术民主、百花齐放,积极扶持有苗头的研究。所以他在几个年度的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终于走到了今天。

(小型猪身上经络低流阻通道的研究,引自张维波著《经络与健康》)
从简单的“水通道”到“间质通道”,虽然通道内流动的还是水——组织液,但是,却将经络的科学内涵提升了一个台阶。在这之前,已经有研究者提出了经络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如果再进一步研究,可能也会发现正是这些结缔组织构成了组织液流通的通道。叫通道,不叫管道,是因为,管道是四壁有形的管状组织,而通道,可以有形,更多的是无形,就像被水流冲刷出的水道。在有生命力的情况下,这些水道里液体的流动是有规律的,并且可能随着内外界的刺激,流动的物质会发生变化。一旦生命停止了,水不流动了,自然就找不到所形成的水道。在静止的生命体上能找到的都是管道,如血管、淋巴管等等,而通道都会消失。
也许,对经络的认识,“经络间质通道说”还比较粗浅,但毕竟比经络神经说、经络血管说、经络筋膜说、经络结缔组织说要进一步接近经络的真相,我愿意相信。至于经络后来演变为中医生理、病理中的理论架构,这是在充分观察了生命活动现象之后的演绎。因为这种演绎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能指导实践,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