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无论是职场还是基层治理,尤其是在体制之内,问责机制似乎成了管理工作的“万能钥匙”。从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到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事地巨细,问责的大手无处不在。其实本身看来,问责是为了督促工作、落实责任,一旦问责被过度强调,甚至成为唯一的管理手段时,我们的社会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种让人无解的现象,那就是“躺平”。正因为如此,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由于问责的利剑越来越严厉,也相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躺平”来应对。在大量的基层干部心中,宁愿不作为,也不会去承担可能的问责风险。更可怕的是,如果一个不小心,哪里得罪了相关领导,还有可能出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严重后果。所以说,问责至上,其实就是职场躺平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一个学校里,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学习,反而处处捣乱。老师本身非常负责任,于是就把这名学生狠狠的责备了一番。没想到这个学生回家之后,却以此为理由再也不愿意上学了。家长了解到孩子是怕老师批评,于是愤怒的找到学校,向学校讨一个说法。而学校的领导为了息事宁人,就让这位老师向家长和孩子道歉,并承诺以后再也不会批评这个学生。无奈之下,老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只有屈从。但是自那以后,这位老师就变的“佛系”了,他只会按时按点的上课,哪怕是课堂里乱哄哄的,好像都与自己无关。等到下课之后,老师就立即合上书本走人,再也不像往常一样尽职尽责了。

其实大家知道,问责机制的初衷是好的,它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尽职尽责。然而,当这把剑挥舞得过于频繁,甚至为了某些利益而失去公平公正的标准时,问责就会成为一把破坏之剑。在一些单位,不管大事小事,开口闭口都是问责,甚至很多人把问责当成了“甩锅”的代名词。节前要进行警教育,签订承诺书,否则问责;节中要安排值班,查看人员在岗在位情况,否则问责;节后要认真梳理总结,并写出心得体会,否则就问责。我们试想一下,当所有的工作都以问责来推进时,那么大家为了避免问责会做出什么?会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么?非也!而是会通过一些方式和方法首先把自己的责任甩出去。

我们比如一些政府的一些部门,比如应急、环保之类的岗位,虽然权力不大,但是责任却是非常重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宁愿被领导批评,也拒绝到这些岗位上工作。再比如之前两名干部拒绝提拔的事情,尽管当地组织部门多次找其谈心,但是为了不被问责,这两名干部坚持不愿意被提拔,而是选择在一个普通的科员岗位上继续“躺平”。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一旦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之后,我们看不到一些有责任心的领导来承担,不是分析问题的原因,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忙着问责,忙着找“背锅侠”。

比如一些乡镇基层干部,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很多人加班加点的工作,甚至五加二,白加黑。但是一旦出了事情,领导看在眼里的并不是他们的付出,也不是他们的辛苦反,反而会把问责的板子狠狠打下。而通过这种问责的方式,很好的规避了领导的责任,但是寒了基层干部的心。再比如,一些单位为了追求政绩,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进行层层加码,张口闭口就是创新,就是争先,但是却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导致弄虚作假之风盛行。一旦出了事情之后,某些领导就会说,我让你们创新,我让你们争先,但是没有让你们弄虚作假啊?孰不知如果不弄虚作假根本就达不到要求,还会被问责。就比如领导让你去买一包十块钱的烟,但是只给你一块钱,还让你要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将烟买来,这不荒唐么?

所以说,一旦当问责机制被滥用时,“躺平”就已经成了许多人必然的选择。与其努力工作,听着领导不切实际的“画大饼”,却面临被问责的风险,还不如选择“佛系”应对,至少能保住自己的“饭碗”不会被端。就目前来看,这种现象在基层非常普遍,已经成为一种不良的趋势。其实在我看来,问题的根源是问责的滥用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大家都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同样,在干工作中也是如此,有相应的风险就应该有相应的回报,只有这样,才是一种健康的管理方式。我们比如一件正常的工作,如果干好了可以加工资,或者可以提职晋级,即便是有风险,我相信很多人也愿意去做,毕竟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拼搏。如果只有风险而没有激励,试想一下谁有那么高的境界,去做这样的事呢?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很多单位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得越多,出错越多,被板子打得越多,鞭打快牛的现象层出不穷,这才是真正的毒瘤。不管你付出了多少的汗水,也不管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干得再好,只要出了一丁点问题,不仅没有任何奖励措施,反而还会受到相应的问责,这种失衡的管理方式,让“躺平”成了许多人无奈的选择。所以说,一直强调问责,却忽略了激励,其他人就看不到努力的价值,很自然的就会选择躺平。在我看来,“问责至上”的管理方式,看似严格,实则是一种短视行为。当问责成为唯一的标尺时,人们的心也慢慢凉了,也必然就会选择躺平了,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