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传记《高志远传》第一部《高翔云》第二章时局1-2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7-18 10:00:48

历史人物传记《高志远传》第一部《高翔云》第二章 时局

高志远画像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日本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千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沈阳之北大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后陆续侵占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正式成立。溥仅担任“国家元首”,“首都”定在新京 (今吉林长春)。

1932年9月15日,日本与伪满洲国签订《日满议定书》,满洲国承认日本的既得权益,并允许日军“关东军”在满洲国内驻军。

冀东为东北通往内地之咽喉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发展的结果,使东北与冀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唇齿相依的密切联系。

唇亡齿寒,“九一八”事变和后来的东北沦陷、伪满洲国成立,“不仅使几千万东北同胞做了亡国奴,同时给冀东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随着众多东北军退入关内,冀东各县驻兵增加,人民负担加重。

冀东与东北为邻,昌黎、滦县、乐亭、临榆和抚宁等县在东北经商做工之人甚多。随着东北沦陷许多人逃归乡里,从而加剧了冀东劳力过剩;或因归途受阻沦落关外,与家乡失去联系而致亲眷生计无着。

1932年3月,日本在我国东北策划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将山海关变成所谓西南‘国境线’。这就堵塞了从东北向关内运销粮食的渠道,使长期依赖东北的昌黎等缺粮县绝了粮源,闹起饥荒;更兼一些奸商抢购囤积、哄拾粮价,遂致一般人家只能靠吃野菜和榆树皮充饥度日。

同时,随着东北军和大批难民的流入,东北纸币在冀东城乡大量流行,导致通货膨胀,市场紊乱,商业萧条。手工业生产,也由于市场变窄趋于衰落。至1932年底,仅昌黎、乐亭两县就有万多名小店员失业。(见中共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冀东革命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6月北京第一版,第128-129页)

2、山海关保卫战与长城抗战

位于冀东地区东北端的山海关,“在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借以保护内地安全的战略要地。但自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之日起,这里就一步步沦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华北的桥头堡。在这里,不仅驻扎了日本守备队、宪兵队,而且有充斥街市、受到日军庇护或指使的日韩浪人及密探。中国军队的一切行动均处于日军密切监视之下。在沿山海关、秦皇岛的海面上,闯入中国领海的日本舰队可自由游弋,掌握了制海权。而北京—辽宁路这条交通干线,也完全为日军所控制,沿途重要站点均有日军驻扎。日军官兵可随时窜上行经该线的中国军车进行‘稽查’,实际上剥夺了中国军队在自己领土上布防的自由,日本军队则借助铁路之便自由行动”。(见《冀东革命史》,第134页)

占领整个东北之后,日本侵略者没有停下扩大侵华战争的脚步,而是加紧对驻守山海关的东北军将领、临(榆)永 (平)警备司令何柱国的威逼利诱,策动何柱国脱离张学良,实行“独立自治”,何不予理睬。

1932年12月8日,日本关东军为逼何就范,以铁甲车炮击山海关,借何出面交涉之机,再度压何取缔排日抗日活动,实行自治,仍未得逞。

1933年1月1日上午,“驻辽西绥中的日军向山海关方向运动;下午,日军在南关外寻衅并向中国哨兵射击,迫其退入城内。翌日,日军炮击山海关并派步兵爬城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想,遂不顾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奋起还击,打响了长城抗战第一枪。”

“至1月3日拂晓,日军第八师团铃木旅团数千人,在飞机、坦克及海军舰炮火力配合下,向中国守城部队轮番猛攻,于下午2时突入城内。中国守城官兵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孤立无援,被迫退至城外,到石河西岸集结布防。”

“尽管驻守这里的爱国官兵奋勇拼搏,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要塞还是陷落了。日本侵略者闯进了冀东。”(见《冀东革命史》,第134-135页)

1933年3月,日军分路侵犯长城各口。3月10日-19日,日军进犯喜峰口至罗文峪一线,11日-12日,侵占古北口,4月11日,侵占冷口,攻占迁安县城。至4月 17日,在滦河东岸与日军作战之中国军队全部撤到滦河西岸。

5月初,日军向长城以南地区发起全线进攻。5月24日,日军迫近顺义、通州、香河等地,威胁北平。

日寇侵占山海关

0 阅读:2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