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华北军区部队共有6个军入朝。
这其中,66军入朝最早(隶属十三兵团),为第一批,60军、63军、64军以及65军为第三批(60军隶属三兵团,63军、64军和65军隶属十九兵团)。
再往后,就是第五批时入朝的67军和68军,隶属二十兵团。
而就表现来说,这几个军在朝鲜战场上各有千秋,除相对默默无闻的66军外,其余各军均有突出成绩。
比如打出铁原阻击战的63军,以及歼敌数量最多的67军等,总的来说,华北军区部队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不过,第五次战役时的临津江一战,十九兵团的表现却是另外一种状态,严格来说,表现的相当不尽人意。
一、太过乐观
1951年4月22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爆发。
按照彭总部署,在此次战役中,刚入朝不久的第十九兵团(63军、64军、65军)将作为此战的生力军,主要任务是右翼突破美第八集团军的防线。
接到任务后,杨得志对三个军进行了作战安排。
其中,63军为第一梯队,在强渡临津江后,快速向绀岳山地区穿插,切断敌29旅和美军第三师之间的联系,尔后直插西南,协同64军消灭英二十九旅。
而64军,则是在歼灭高浪浦及以北石柱院里之敌后强渡临津江,并直插议政府。
最后就是65军,主要作战任务是作为第二梯队,由新岱、戊滩浦地区渡江,并协助63军歼灭江南地区之敌。
从这个作战部署来看,杨得志的部署还是相当严密和得当的,但问题就在于,下面的部队在理解作战意图上,却出现了偏差。
偏差之处就在于,大家把突破临津江当成了主要任务,有了“渡过临津江就是胜利”的思想。
除了意图理解有偏差之外,十九兵团在此战前存在有相当的乐观情绪,这种情绪的来源,第一方面是之前四次战役的胜利,毕竟当时我军是在装备战局劣势的情况下赢得胜利的。
再者,第五次战役爆发前,我军刚刚换装了不少苏制武器,不管是在单兵火力上还是远程支援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两者加到一起,自然就让大家觉的,此战必定能一口气解决敌人,从而结束战争。
正是在这种情绪下,第五次战役打响,而对于此次突破临津江,十九兵团各军更是相当的有信心。
一来,临津江大家并不陌生,第三次战役期间,我志愿军就是以强攻的方式突破了敌人这道防线,战后,39军116师的作战经验还被全军学习。
有了现成的成功案例,并且还是老地方,这几乎就是手拿把掐嘛。
二来,第三次战役突破临津江时,敌韩军第1步兵师也算是在韩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且为了防守好这道防线,该部可谓是挖空心思,布置了大大小小无数道防御工事和火力点。
总之就是,当时的敌人战力不容小觑,防守也也极为严密,但即便如此,照样被116师仅用11分钟就突破了江岸防线。
而这次,驻守在江边的敌人却是刚遭到我志愿军打击后,一路溃逃下来的韩军残破之旅。
论战力,肯定不如韩军第一师,论时期,此时岸上的敌人正值惊魂未定、士气低落,抵抗意志十分一般。
所以不管怎么看,这次突破临津江,都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才对。
也正是因为诸多看似有利于我军的因素在内,让十九兵团上下基本都处在了十分自信和乐观的情绪之中。
甚至,当时军中还盛行一个说法,叫做“一条牙膏主义”,意思就是这次打击敌人,就是“从南到北,一推就完”。
当然,在战场上存在乐观情绪也不能说不对,毛主席就曾说过,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自信乐观的士气,是对一支军队有正面作用的。
但毛主席也说过,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两句话连在一起才是对付敌人的最正确方式,仅战略藐视而不战术重视,那就犯了盲目乐观主义,是要出大问题的。
实际上,早在此次战斗打响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
当初116师能快速突破临津江,除了有战力强悍的因素之外,准备工作也极为充分,战前,116师花了十多天的时间进行了全方位的战术侦查。
这么一来,敌人的火力点、布防情况,甚至碉堡的具体位置都一清二楚。
正因如此,在战斗打响后116师才会准确无误的在短时间摧毁敌人火力点,为之后的快速突破奠定了基础。
而相比之下,十九兵团做的就有些不甚细致,这还是其一,到了战斗打响,更多的问题不断暴露了出来。
二、血战临津江
先说63军,63军在战斗打响后,第一阶段的表现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军长傅崇碧的指挥下,63军出奇制胜,先是在大白天以小队形式兵分多路,成功隐蔽到了接近一线阵地的地方。
之后到了晚上,63军果断发起突袭,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突破了临津江,并击溃土耳其旅和英军王牌部队“格罗斯特”营。
但在突破临津江后,63军却遇到了大麻烦。
当时驻守的议政府的是美军部队,而在63军队抵达议政府附近时,美军发挥其火力优势,以强大火力对63军进行拦截。
由于敌人火力太猛,63军无法继续前进,这么一来,穿插任务就完不成了。
而在63军遇到麻烦的同时,后续部队的情况更加糟糕,虽说64军的先头部队过了江,但真正的战斗却刚刚开始。
此次为了阻滞志愿军渡过临津江,敌人在战术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且,李奇微的到任,也令美军在战斗意志等多个方面,有了很大改观。
至少在面对志愿军强渡临津江时,不再像第三次战役时那么惊慌失措了。
不仅不惊慌失措,反而有模有样的组织反击,为了压制志愿军,敌人利用坦克等在重武器在岸边形成了一道封锁线,而有了这道封锁线,守在这里的韩军就有了加持,不仅没有一触即溃,反倒是对我64军的先头部队发起反复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64军被死死的压制在临津江滩头而无法前进。
并且,由于部队冲锋太过密集,导致敌人一发炮弹下来就会有好几个战士牺牲,更要命的是,敌人也发现了这一点,坦克、火炮、飞机加大了轰击力度。
一时间,临津江滩头成了火海一片,我志愿军战士损失惨重。
由于64军迟迟无法突破,作为预备队的65军的两个师被投入战场,原本想着有了这两个师的加入,再利用分割迂回的战术,应该是能有所突破的。
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这显然是一厢情愿。
本身临津江南岸的区域就狭窄,导致64军的3个师不得不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承受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如今又把65军的两个师也投了进去,这就让部队根本无法展开。
无法展开还是其次,要命的是面对美军密集的炮火和飞机上投下的汽油弹,无处藏身的志愿军战士伤亡惨重。
有人可能不太清楚美军当时的火力有多猛,据统计,当时美军每门炮一个小时就发射了600发炮弹,由于发射的太多,以至于炮管都打红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部队突破敌人的防线,64军190师的两个团在不顾一切的猛冲下,还真突破了敌人的七道封锁,成功抢占了议政府制高点道峰山。
但问题就在于,主力部队被敌人阻滞,就造成这两支小分队虽苦苦坚守阵地,但却因为主力到不了而失去意义。
最终,由于敌人的其他防线被我志愿军突破多处,考虑到会有被分割包围的风险,美军下令撤退,而64军也得以前进。
但因为被阻滞了三天,所以,这种前进并没有太大战果。
三、没打过美械部队是关键
纵观此战,十九兵团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归纳一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轻敌情绪严重,而造成这种情绪的原因,不仅有前四次战役的胜利,还有武器的更新,所以就滋生了过于乐观的思想。
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出身华北军区的十九兵团,对美军的实力了解不透彻。
19兵团成立于1949年,前身是华北军区2兵团,而2兵团的前身是晋察冀野战军,再往前就是晋察冀军区第一、第二野战军了。
而从19兵团的历史就能看出,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该部队的对手,与其他几个野战军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抗战胜利后开始算起,一直到结束,19兵团的主要对手无外乎是傅作义,此外在暂归一野时打过阎锡山、胡宗南以及马家军。
这些敌人中,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美械装备的部队。
有人就说了,那胡宗南手下不是有全美械的第一旅吗?确实是有,问题是19兵团加入西野时,该旅早已被歼灭了。
而从19兵团参加过的战役来看,还确实是没有与国军美械部队交手的经验。
反观我军的其他几个野战军,华野曾和整编74师、第5军以及第18军交过手,东野则和新1军、新6军交过手,二野则是在淮海战役期间,与第5军、第18军交过手。
正是19兵团没有与国军全美械装备部队交手的经验,就导致了对此类型的部队火力情况并不是太了解。
这么一来,对上比国军美械部队强几倍的美军,自然就会露怯。
同样的道理,由于对美械部队的实力、火力不了解,故而自然也就没有意识到美军的火力如此凶猛。
这么一来,19兵团还是以原先打国军时的办法,计划靠着猛打猛冲突破临津江,所以才会把多达五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临津江南岸只有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
这种战术,曾经确实行之有效,但面对美军这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部队,显然是没有太大作用的,毕竟时代在发展,战争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主动适应才是取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