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师覆灭后,为啥仅几个月就完成重建?张灵甫“遗产”起到大作用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12-13 10:34:31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经此一战,华野全歼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仅仅在几个月后,已经被全歼的74师便完成了重建,并且重建后的战力还相当不俗。

如在1948年初的阜阳之战,74师就令中野极为头疼。

中野当时出动两个纵队外加一个独立旅,一共7个旅30000余人的兵力,用以打击驻守的阜阳的整编74师58旅。

但就是这么一个只有万余人的58旅,生生的扛住了中野的猛攻。

还有就是在济南战役期间,74师的七个连被空运至济南,而在邮电大楼的巷战中,该部给华野的突击部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此外在潘塘镇,我华野三个纵队,依旧未能吃掉74军。

一支已经被全歼的军队,怎么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重建,并且战力还不亚于之前?这背后,张灵甫留下的“遗产”起到了大作用。

一、副师长成重建74师关键人物

张灵甫担任整编74师师长时,该师副师长为邱维达。

说起邱维达,也是一个将才,毕业于黄埔四期的他,曾参加过广州起义,并且在很早之前,他就开始追随王耀武。

有资料记载,在1928年,邱维达担任国军第1军22师的一个小连长时,他的顶头上司,便是王耀武。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邱维达便追随王耀武左右。

在此之后,邱维达一路升迁,从一个连长开始,历任营长团长,再到中将参谋长,至抗战结束时,他已是74军51师长。

这其中,确实有王耀武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邱维达本身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这才使得他升迁如此之快。

1946年4月,74军整编为74师,邱维达则出任了该师副师长。

也正因是一手带出来的老部下,王耀武对邱维达还是相当看重的,而在得知74师覆灭的消息后,王耀武第一时间就提笔向南京写电文,要求重建自己的老部队74师。

电文中,王耀武极力推荐由邱维达去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说到这里有人就问了,既然邱维达是74师的副师长,怎么没在孟良崮呢?实际上这也是机缘巧合。

孟良崮战役打响之前,本在前线的邱维达接到命令,要他前去南京将官训练班参加受训,按理说大战在即,应该不去才是。

但问题就在于,张灵甫是个相当自负之人,加上之前的两淮、涟水之战,74师捷报频传,因此更加目中无人。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张灵甫就觉得副师长不在也没事,自己完全能应付过来。

就这样,邱维达去了南京,也正是因为他去了南京,这才让他躲过一劫,没有与张灵甫一道葬身孟良崮。

既是知根知底的老部下,又本是74师的人,所以,王耀武就自然而然的指定了邱维达来负责重建74师。

得到南京方面批准后,邱维达很快开始着手,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拢74师的残部。

有人可能会疑惑,74师不是被全歼了吗?哪里来的残部?实际上,全歼不假,但大兵团作战,要想一个不漏全部击毙或俘虏也是不可能的,多多少少都有漏网之鱼。

算上这些从包围圈里溜出来的,以及部分被俘后逃走的,邱维达居然搜罗到了两千多人。

这两千多人,可都是经历过大仗的74师官兵,单是团以上的干部就有好几个,比如51旅副旅长王梦庚、57旅170团长冯继异,以及王奎昌、李仁俊、王克己等。

这些军官,都曾是74师的骨干力量,而他们也为之后74师重建起到了关键作用。

除了这两千多人外,邱维达还找到了相当一部分74师的老兵,准确的说,是找到了大概2000多个有丰富作战经验的74师士兵。

这些人从哪里来的呢?很简单,就是之前的伤兵。

孟良崮战役前,74师曾在两淮(淮阴、淮安)以及涟水与华野鏖战,期间就产生了部分伤兵,尤其是在一战涟水时,74师伤亡不小。

而这些伤兵在战后,都被转移到了后方的医院进行疗养,到了邱维达搜罗老兵时,大概有2000人已经基本痊愈可以投入战斗。

这么一来,四千多个有经验的老兵就有了,这还不算完,74师在上孟良崮战役前,曾把师直属的坦克营、榴弹炮营以及运输营等部队共三千多官兵留了下来。

不仅如此,由于在之前出现伤亡较多,74师还准备了三个新兵团大约四千人的新兵,正在后方接受训练。

左一算右一算,这就已经差不多12000人了。

并且,这一万多人里,74师的老兵尤其是曾在一线作战的老兵,就占到了接近一半的比例,而战斗经验相对匮乏的新兵,则只有三分之一。

所以可想而知,单是这一万多人就具有一定战力。

而之所以这些人能被很快拢在一起,邱维达起到了大作用,毕竟他本就是74师的老长官,振臂一呼之下,这些人自然愿意追随。

二、两份大礼包

当然,仅凭这一万多人,还不足以重建74师,顶多也就是一个旅的规模而已。

而在把这些人拢到一起后,邱维达先是恢复了整编74师51旅的番号,得知这一消息,王耀武对邱维达的工作成效十分满意,当即大笔一挥,给邱维达送来了一个“大礼包”。

这个大礼包,包含了一个旅的兵力。

王耀武当时主政山东,手下也算是有一定实力,为了让老部队完成重建,他就把他指挥的山东警备二旅整个打包送给了邱维达。

这个山东警备二旅,在战力上自然是不如原74师的老兵,但好在人数足够,因此,邱维达将该旅改编为整编74师58旅。

这么一来,重建的74师就有两个旅了。

与此同时,时任国民政府军务局局长俞济时也送来了一个大礼包,同样是一个旅的兵力,那么,为何俞济时要送这么大礼物呢?

很简单,因为俞济时是74师的创建人和首任军长(最初74师叫74军)。

1937年,时任国军58师师长的俞济时,将58师与51师(时任师长王耀武)进行了合编,改番号为74军。

一直到了1939年,因俞济时改任国军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74军军长一职这才由王耀武接任。

所以,俞济时与王耀武一样,对74师还是有相当深的感情的,正因如此,在得知邱维达正筹备74师的重建工作时,俞济时通过一番活动,便把国军广东航空警备旅外加一个新兵团划给了邱维达。

这部分由俞济时支持的兵力,被邱维达编为整编74师58旅。

就这样,在王耀武和俞济时的支持下,加上邱维达搜罗的那部分军官和老兵,74师居然死灰复燃完成了重建,兵力达到了三个旅近三万人的规模。

需要注意的是,重建后的74师,与国军其他重建的部队有着很大区别。

其他国军重建的部队,老兵比例极低,以淮海战役中被我军歼灭的国军第五军为例,其被歼灭时,基本上很少有逃走的,要么被击毙,要么被俘虏。

所以这就导致后来重建的第五军,与曾经的第五军除了名字一样外,基本没啥关系,更不具备曾经的战斗力。

而重建后的74师,兵力构成已经说了,这里面,有不少都是一直在一线打仗的老兵,这些人自然是具备曾经的战力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原74师坦克营、榴弹营的,这些人虽说比那些一线的老兵稍微次点,但不管怎么说也曾经是74师的人。

有这些人作为基础,剩下的不管是新兵也好,还是补充进来的警备旅也罢,很快就能在老兵的带领下成长起来。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

这个因素,就是包括邱维达、王梦庚、王克己、王奎昌、李仁俊等人在内的原74师军官,他们毫不夸张的说是张灵甫留下的“宝贵遗产”。

因为有这些人在,就会对部队的框架、精气神儿有积极催化作用,也会让重建后的74师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

说得简单点,就是这些军官相当于74师的魂儿。

当然仅仅有魂儿和框架也还不够,最为重要的是,当时重建的74师还具备“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王耀武(也包括俞济时)。

王耀武是74师打出威名的关键人物,而有他在,以及有他的支持,74师才能顺利且快速的完成重建,并且较快的恢复战斗力。

这就是为何邱维达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74师重建的原因,同时也是74师在完成重建之后,战斗力依旧不俗的关键。

三、终究再次覆灭

重建工作完成后,邱维达率部于安徽滁州整训。

但整训没多久,南京方面就来电,要邱维达前去面见老蒋,背后的意思很简单,74师要结束整训上战场了。

临行之前,邱维达召开团级以上军官商议对策。

对于南京的意思,74师有不少军官是不太赞同的,虽说重建后的74军确实有一定战力,但毕竟不是“纯原装”的,加上整训时间太短,所以不少军官心里还一些抵触的。

但命令来了又不能不执行,最后还是时任58旅旅长的王奎昌提了一个建议。

他对邱维达说,不去前线估计是不可能的,所以,既然非得参战也可以,不过尽可能的不去主战场,尤其是不要与华野正面硬碰硬。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想法是好的,现实却是另一个样子,抵达南京后,邱维达先见了俞济时,以部队训练时间过短为由,侧面表达了不太想去一线的想法。

但俞济时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有74师这块牌子在就行。

不仅是他,包括老蒋也是如此,老蒋当时就不容拒绝的说,74师师必须要派到前线使用的,这一点没有商量余地。

就这样,尽管邱维达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只能听从命令执行。

当然,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1948年年初的阜阳之战里,以及当年夏天的潘塘战役中,重建后的74师确实表现出了一定战力,给中野以及华野造成了不小麻烦。

但实际上,当时的邱维达也很清楚,能打成这样,已经是74师的极限了,再想更进一步几乎是没有可能了。

毕竟,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大与小,除了与士兵、军官有关系外,整体的战斗意志以及指挥人员运筹帷幄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而邱维达,不能说没有能力,但很显然,与俞济时、王耀武甚至张灵甫相比,还略有逊色。

最重要的是,究竟为了什么、又为了谁而战,为民族、人民而战,即便新兵多、装备差,但也会无往不胜,而站在人民对立面则必然失败,所以,尽管再次重建,但74师最终仍改变不了覆灭的结局。

2 阅读: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