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忍痛与子女分别的例子有太多太多,开国上将洪学智将军就经历过这种生离死别。
1939年,洪学智将军的长女洪醒华出生,但迫于形势,他和妻子张文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女儿寄养在老乡家中。
而这一别就是几十年,解放后张文曾一度寻找女儿,而就在她久寻无果几乎就要放弃希望之际,却意外遇到了当初收养女儿的那户人家。
只不过令张文感到沮丧的是,这户人家因为无力抚养,因此早在多年前就把孩子送了人。
一、战火中无奈将女儿送人
洪学智将军与妻子张文,结合于1936年。
当年5月,洪学智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为鼓励战士们的士气,举办了一次全军运动会,而在运动会上,洪学智对张文一见钟情。
张文原名张熙泽,14岁时,恰逢红四方面军来到了她的家乡,受革命精神的吸引,张文义无反顾的参了军。
参军后,张文被分配到后勤工作,先后随军参加了反“六路围攻”、强渡嘉陵江战役,并先后三次过草地。
而在1936年的那次全军运动会上,张文作为后勤班的女战士,为大家献上了两首歌曲,而她的英姿飒爽和落落大方,让洪学智怦然心动。
之后,经时任红四军军长的王宏坤以及其夫人冯明英的牵线,洪学智与张文正式喜结连理。
婚后,夫妻二人感情极好,并在1936年生下了大女儿,当时为了给女儿起名字,夫妻二人还讨论了好久。
最终,两人决定,为女儿取名“醒华”,寓意“中华民族觉醒”。
作为夫妻二人的第一个孩子,洪醒华自然是备受父母疼爱,但这种疼爱并没有持续太久,在当年7月,才几个月大的小醒华就与父母被迫分别。
当时,洪学智奉命率抗大第三大队学员,跟随抗大总校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由于日军封锁极严,部队走的十分小心,大家相互叮嘱,一定不要发出声音,不然很有可能会引来敌人。
但在这天晚上,当部队趁着夜色行军时,因为山路颠簸,张文手一滑,不小心就把小醒华掉在了地上。
由于被摔痛了,小醒华顿时哭闹不已,一时间,孩子的啼哭声在寂静夜晚显得格外响。
而张文也是心提到了嗓子眼,赶紧把孩子抱起来哄,好在小醒华也比较皮实,哭了几声后就停了,并且也没有引来敌人。
但这个情况,让闻声赶来的洪学智眉头紧锁,作为带队领导,他太知道危险无处不在,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给大家带来灭顶之灾。
几番权衡之后,洪学智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孩子留下来。
对于丈夫的决定,张文是一百个不同意,但她也知道,一旦出了问题,那么部队就可能会因此损失巨大。
抱着女儿,张文亲了不知道多少遍那张稚嫩的小脸蛋,最终,把熟睡中的小醒华托付给了当地的一位老乡。
由于走的匆忙,张文连老乡的名字都没来得及问,只知道这里的地名叫做“东西房山”。
而收养小醒华的那对老两口,男的叫做任宝娃,他知道这是八路军的孩子,因此对老伴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能把孩子的身份透露出去。
在此之后,老两口待小醒华视如己出,但随着小醒华慢慢的长大,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现了。
老两口当时年岁已高,家里也是穷苦人家,因此就有些无力抚养了,无奈之下,任宝娃打听到邻村一个叫做白富生的人家里刚生了孩子,就寻思着把孩子送过去。
最终,在说明情况之后,这个白富生也是爽快,加上他家里生的是个小子,因此就想着给儿子找个伴,就这么着,小醒华又去了白富生家里。
但去了白富生家里没多久,又出状况了。
当时白富生的媳妇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奶水没有了,这可把白富生给急坏了,而这件事恰好被同村的白银翠听说了,她也是刚刚生完孩子不久,想着是乡里乡亲,于是,白银翠主动找到白富生,表示自己愿意带带小醒华。
就这样,白银翠正式收养了小醒华,而她也给孩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红红”。
二、养育之恩大如天
红红刚到白银翠家里时,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孩,而那个时候条件有限,因此,家里多了一口吃饭的人,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
不过,尽管家里困难,但白银翠对红红真的是视如己出一般。
由于家里还有孩子,因此奶水时常不够,白银翠也是一个心灵手巧之人,用红薯掺着玉米面熬点稀饭,或者弄点菜叶子剁碎煮成粥,总之就是,自己的孩子吃什么,红红就吃什么。
在白银翠的悉心照料下,红红慢慢长大,而当她第一次叫“妈”时,白银翠开心无比,抱着红红亲了一遍又一遍。
虽说红红不是自己生的,但是,是自己一手养大的,在白银翠心里,早就把红红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而白银翠的弟弟白银龙,是一位地下党员,他对红红的身世是有一定了解的,知道红红是红军的后代,所以每次去姐姐家里,他都会专门给红红带一些吃的。
他还特意交代姐姐说,红红是红军的后代,她的父母舍弃小家,就为了我们这些穷苦大众,所以我们不管再苦再难,也要把红红拉扯大。
就这样,在大家的关爱之下,红红也从一个小婴孩长成了小姑娘,转眼,就到了上学的年龄。
看到同村的孩子都上学了,红红也是十分羡慕,但懂事的她知道家里十分困难,就连哥哥(白银翠的儿子)也没去上学,因此始终没有说过自己想要上学的想法。
但她的渴望,白银翠也看在眼里,在和丈夫商量之后,夫妻二人决定,不管怎么样,一定要送孩子们上学去。
自此,红红和哥哥都背上了书包。
老话说的好,养育之恩大于天,虽然红红不是白银翠所生,但是红红却在白银翠身上得到了毫无保留的爱,母女二人,不是亲生早已胜似亲生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白银翠却开始一天比一天矛盾。
作为一个农村妇女,白银翠虽说没什么太大的见识,但她也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而红红的父母如果还在的话,早晚有一天会来找她的。
到那个时候,自己该怎么办?
从内心来讲,红红是她一手带大的,她早已把红红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因此,作为父母,自然是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的。
但真要是人家的亲生父母找来了,自己怎么能阻挡红红与家人团圆呢?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白银翠夜不能寐,她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回来,而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一天很快就来了。
三、意外团圆
当初,洪学智与妻子张文在迫于无奈把孩子送人后,心里始终放心不下,也一直惦记着那个名叫“醒华”的孩子。
但因为各种原因,张文始终没有机会来接走孩子,而这一晃,就到了1950年。
这一年,张文终于安排出时间,踏上了前往山西的寻女之路,但茫茫人海,当初又因为走的匆忙,根本不知道抱走孩子的老乡姓名,更不知道老乡住在哪里,这该去哪里找?
不过,即使再难,张文还是决定,必须找到这个孩子。
1951年5月,张文一行人来到山西阳曲县,而当地县长提供了一个线索,说是在几年前见过一个小女孩,据说是当初红军的后代。
得知这一消息,张文顿感喜悦,不顾奔波劳累,马上去了县长所说的地方。
但遗憾的是,这个小女孩并非是她的女儿“小醒华”,满怀希望而来,最终张文只得是十分失望的离去。
在此之后,她又在周边找了好几天,始终没有什么进展。
一次次失望,让张文身心俱疲,而在这一天,她在寻找了一上午之后,实在是太累,见路边有户人家开着门,就信步走了进去,寻思着歇歇脚,顺便打听一下消息。
让张文没想到的是,正是她这个无意的举动,居然让她柳暗花明又一村。
怎么回事呢?在来到这户家人后,张文与这家的妇女聊天,在讲明了自己的目的后,对方盯着张文看了半天,最后惊讶的说了一句,“是你啊,当年就是你把孩子留给了我”。
原来,这个妇女正是当初收养“小醒华”的任宝娃的老板。
得知对方身份后,张文惊喜万分,赶紧问孩子在哪里,对方表示,自己当初因为无力抚养,早就把孩子送出了,并把孩子送给了谁,告诉了张文。
虽说没有第一时间见到女儿,但毕竟有了线索,这已经让张文惊喜万分了,最终,在不断打听后,张文终于找到了白银翠的家。
在这里,她见到了已经长成十几岁的大姑娘的“小醒华”。
而在张文最开始表明自己的目的时,白银翠的心里是纠结的,但仅仅一瞬间她也释然了,她在内心就宽慰自己,起码自己与红红有这一段母女之情,已经满足了。
而面对张文的到来,红红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这也难怪,她从小到大,只知道自己就只有一个妈妈,今天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说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换谁都有些接受不了。
因此,红红一度不愿跟着张文走,最后还是在白银翠的百般劝说下,这才哭着离去。
临别之际,张文对白银翠是极为感激,她真诚的对白银翠说,不管到了什么时候,白银翠都是红红的妈妈之一。
就这样,红红跟着张文回到了北京,得知女儿找回来了,当时正在朝鲜战场上的洪学智也十分高兴,他还不忘寄回来了800万元钱(旧币,折合新币800元),交代张文,一定要寄给白银翠,以表示他对白银翠的谢意。
而红红也恢复的原名洪醒华,而在之后,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个妈妈白银翠,经常书信联络,每逢有时间就亲自来看白银翠,还把白银翠接到北京,带着她游览,两人依旧是跟母女相称,以前一样亲密无比。
战争年代,有太多的生离死别,而洪学智将军能和女儿团聚已经是是十分幸运的了,还有革命先辈因为牺牲,再也与家人团聚,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缅怀。
参考:
《上将洪学智:战火中无奈将孩子送人 12年后失而复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6-06-15]
《洪学智女儿的养母情》.文史月刊 [引用日期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