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中原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不过,在改称之后,二野却存在一个十分特别的现象,什么现象呢?那就是没有设立副司令员,而是只有司令员(刘伯承)。
不仅是二野,当时四野同样是只有司令员而没有副司令员。
为何二野和四野不设副司令员呢?此外,若是二野设此职务,依当时的人员情况,由谁来当最合适呢?
下面,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一、副司令员的定位
副司令员在一支部队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以我军为例,主要是军事线上的角色。
我军自建军伊始,部队中的干部就分为军、政两条线,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军”对应军事线,而“政”则对应政工线。
这两条线都很好理解,军事线即行军打仗的事情,而政工线便是思想工作方面的事情。
要想分辨我军的一个干部是军事线还是政工线,看他的职务名称就知道了,像司令员、副司令员,参谋长、副参谋长,参谋处长等,都属于是军事线的干部。
而政工线的干部,则包括政委、副政委,政治部主任等。
所以从这里面就能看出,副司令员就是军事线的干部之一,既然是“副”,那更好理解,就是这支部队司令员的助手。
而一支部队是不是必须要设副司令员呢?也不一定,这得分具体情况。
首先,若是部队作战任务重、作战范围广,那就有必要设副司令员,以便分担司令员身上的担子。
当然,由于作战任务是动态化的,也就是这一时期作战任务重,下一阶段可能就少了,因此,有些部队就会根据阶段需要,设或者不设司令员。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两支部队因为任务和形势,需要强强联手,那么为了增强部队凝聚力,发挥出更大的战力,也会设副司令员。
此外,还有就是一支部队的主官有资历、威信高,但不主要负责军事方面,在这种情况下,部队主官统筹全局,就需要有一个或者多个副司令员来具体执行军事任务。
这一点,最典型的就是华野。
华野的主官是陈毅,陈老总资历深,在部队也有很高的威信,尤其善于统筹全局,因此由他担任司令员最为合适。
而在陈老总坐镇中军的同时,由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具体负责军事方面,这么一来,两人就算是优势互补了。
也正因如此,华野一直就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
不过,华野与西野相比,虽都设有副司令员,但却是两种情况,并且,西野所设的两位副司令员,情况还各有不同。
先说西野的第一位副司令员,也就是张宗逊将军。
19473月,西北野战军前委成立,彭老总是司令员兼政委一肩挑,而副司令员则是张宗逊,之所以设张宗逊为副司令员,有两个原因。
第一,西野的前身,是以晋绥军区第1纵队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部分部队,组成的陕甘宁野战集团军,而在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成立时,司令员便是张宗逊。
由于当时陕北局势严重,胡宗南25万大军步步紧逼,而彭老总临危受命,主动请缨开始指挥陕北部队实施反击。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北野战军得以组建,司令员自然是彭老总,而由熟悉军事且长期指挥部队,同时还有司令员工作经验的张宗逊担任彭总的副手,肯定是最合适的。
到了西野改称一野时,张宗逊同样也是副司令员。
除张宗逊外,西野还有一位副司令员,即赵寿山将军,赵寿山将军原是国军三十八军军长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但深明大义的他最终选择了弃暗投明。
1947年,赵寿山将军在几经辗转之后,终于安全抵达晋冀鲁豫解放区,而毛主席在征求了他的意见后,不久便安排他出任西野的副司令员。
赵寿山将军,是解放战争第一年时就弃暗投明的国军高级将领,而他的任职,也是一种正向激励作用。
此外,还有华北野战军,则是另一种情况。
华北军区成立后,华野野战军随之成立,军区司令员为聂荣臻聂帅,副司令员则有三位,按顺序分别是徐向前、滕代远以及萧克。
之所以设三位,是因为华北军区本就为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军区合并而成,因此,原本在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主持工作的徐、腾、萧三位,来作为聂帅的副手自然是理所应当的。
那么,既然一野、三野乃至华北野战军都设有副司令员,二野和四野又为何不设呢?
二、情况各不同
二野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是有副司令员的。
二野的前身,是晋冀鲁军区部队,当时不仅有副司令员,并且还有两位,一位是滕代远,一位则是王宏坤。
但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徐帅病情好转因此回归,所以他也出任了晋冀鲁豫军区的副司令员,而王宏坤,就只负责六纵的工作。
到了刘邓大军南下之后,带走了晋冀鲁豫大部分的部队以及干部,徐帅和滕代远则是留守的干部之一。
再往后,就是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这么一来,徐、腾二位自然就转隶于华北军区了。
除此之外,在1947年中原局成立后,李先念除担任中原局第二副书记,也兼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
而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晋冀鲁豫野战军也正式改编为中原野战军,也就是中野。
中野成立后,设立了两位副司令员,第一副司令员为陈毅陈老总,当时的他还担任着华野的司令员职务,来中野兼职,主要是为了让两大野战军在合作上更为默契。
正因为陈老总是兼职来的,所以到了全军整编后,他自然要回归三野。
而李先念,则是在全军整编之后,转到了地方工作,担任了湖北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等职务,所以就不会在二野继续担任副司令员了。
从二野的历任副司令员来看,真正强于军事的,应该只有徐帅一位,其他的几位侧重点则基本不在军事上面。
并且,二野的军事主官乃是刘伯承刘帅,他的军事能力在我军中是屈指可数的。
而副司令员属于军事线干部,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给军事主官当助手,但以刘帅在军事上的造诣,是不太需要有助手这个角色的,因此,二野不再设副司令员也实属正常。
至于四野,情况则不一样。
四野早在东北人民自治军和东北民主联军时期,由于麾下部队各有来历,因此设立了四位副司令员,分别是吕正操、李运昌、萧劲光、周保中。
这四位里,吕正操代表冀中八路军,李运昌代表冀东八路军,萧劲光则来自于延安总部,而周保中,代表东北抗联。
也就是说,这时期设的几位司令员,是为了团结部队,增强部队凝聚力的。
到了东北野战军建立了单独的野战军机关时,这四位分别去了不同的地方,其中,吕正操担任东北铁路管理总局局长,周保中和李运昌改任地方军分区,而萧劲光则是去主持大军区和主力兵团(东野第1兵团部)工作。
而与此同时,东野首长的指挥风格,更倾向于一竿子插到底,辽沈战役中就有体现,野司在必要时候,还会直接指挥到师。
所以,从东野单独成立野战军机关时就不怎么需要副司令员,而到了四野时期,自然也就更不需要了。
更重要的是,“林罗刘”三位在经过磨合之后,配合已至佳境,三人各司其职也优势互补,因此再设一个副司令员实在没必要。
三、二野若设此职谁最合适?先说一下中野改为二野后,具体的人员情况。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为刘帅,政委为邓公,参谋长为李达,辖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
其中,第3兵团司令员为陈锡联,下辖的10、11、12军军长分别为杜义德(兼兵团副司令员)、曾绍山和王近山(兼兵团副司令员)。
第4兵团,司令员为陈赓,下辖的13、14、15军军长分别为周希汉、李成芳和秦基伟。
第5兵团,司令员为杨勇,下辖的16、17、18军军长分别为尹先柄、王秉璋和张国华。
这些位中,包括李达在内,以及各兵团司令员,乃至各军军长里,军事较为突出的有好几位,比如李达、陈赓,以及陈锡联、王近山、秦基伟、杨勇和张国华、
但野战军级的副司令员,自然不能只看军事,还要综合考量其他方面。
所以,在这几位里,能有资格且资历、能力可以竞争二野副司令员的只有两位,第一位,乃是二野参谋长李达。
之所以说李达能竞争这个职位,是因为他的能力确实相当优秀。
李达早在1932年时,就已经担任红军独立第1师参谋长兼团长职务,次年又任红6军团参谋长,抗战爆发时,他则是八路军129师的参谋处处长和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
从这份履历中就能看出,李达与刘邓二位有着长期的合作,因此,若是他担任二野副司令员的话,工作推进以及配合上,是具有相当优势的。
至于军事,李达同样优秀,只不过他一向低调,所以很多人对他不太熟悉。
别的不说,单说两点,在李达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期间,他还兼任了太行纵队司令员,而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均有他的参与指挥。
还有,在二野成立之后,李达除担任参谋长之外,又兼任了二野特种兵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
因此不难看出,李达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全才,不管是参谋长还是司令员,以及政委,李达均能胜任。
所以,若二野设副司令员,李达绝对是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而另一位竞争者,自然是陈赓陈大将,他的资历那就不用赘述了,往前说,他是红四方面军的老将,当初红四方面军成立时,三个师长里就有他一个。
到了抗战时期,陈赓则是129师的主力旅386旅旅长。
可以说,二野从无到有,陈赓是见证和参与了这支部队的发展和壮大,因此作为这支部队的老人,他的资历在二野中,应该是仅次于刘邓首长了。
至于军事能力,抗战时期令日军咬牙切齿的386旅,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陈谢兵团,已经说明了一切。
所以相比之下,陈赓要比李达更有资格担任二野的副司令员,不过,由于陈赓要负责四兵团的工作,所以他就不太可能留在司令部了,前线更需要他。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二野发展为西南军区,而陈赓和李达,均出任了西南军区的副司令员,两位将军也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并肩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