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现象:1949年下半年时,白崇禧尚有40万大军,咋就败的那么快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12-04 10:48:32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9年初时,国军在军事上的优势已全部失去。

先辽沈、再淮海,后又平津,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国军在东北、华北以及华东的三大主力兵团,合计约170万兵力,尽数被我军消灭。

而在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后,国军兵力被进一步压缩,其中央军系兵力基本被全数歼灭,仅剩下桂系白崇禧的40万人。

不过,尽管坐拥40大军,但白崇禧却在短短几个月(8月-12月)的时间里迅速失败,桂系也自此灰飞烟灭。

是“小诸葛”白崇禧不会打仗了?还是我军战力太强悍?下面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一、40万兵力组成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认为1949年的白崇禧,手里握有重兵。

当然,仅从纸面上来讲,在进入1949年时,白崇禧确实手里还有一些资本,粗略估计,他大概能够指挥的军队,有40万上下.

但说是40万不假,得看看这40万大军都是怎么组成的。

截止到渡江战役之前,白崇禧手下一共有四个兵团,分别是驻武汉的陈明仁第1兵团、驻九江的张淦第3兵团、驻长沙的宋希濂第14兵团,以及驻南阳的张轸第19兵团.

此外,程潜的长沙绥靖公署,以及李品仙的桂林绥靖公署,也都归白崇禧指挥。

表面上看,白崇禧手握四个兵团外加两个绥靖公署,似乎颇有一定的实力,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首先,陈明仁的第1兵团和宋希濂的14兵团,压根就不是桂系的嫡系,尤其是宋希濂,更不拿白崇禧当回事。

所以,这两个有和没有差不多。

而剩下的两个兵团中,19兵团其实是刚成立不久的杂牌军,在1948年下半年时,接任国民党河南主席的张轸,利用手中的权利大肆收编地方部队,最终于1949年初,在十个旅的基础上,扩编成了19兵团。

这样仓促促成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并且更重要的是,张轸也不是白崇禧的“自己人”。

因此,真正属于白崇禧的,且能指挥起来没有障碍的,就只有张淦的第3兵团,该兵团是在桂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完全听命于白崇禧。

而这个第3兵团,在1949年年初时,兵力大概在15万上下而已。

所以从这些数据就能看出,在进入1949年之后,白崇禧虽说纸面上确实有40万大军,但真正能跟他一心的,也能听他指挥的只有15万人左右,加上两个绥靖公署,至多20万人。

而在这种情况下,国军内部又各自心怀鬼胎,尤其是蒋、桂之间,更是闹得不可开交。

蒋桂之间的矛盾,其实早在北伐时就已经埋下,当时北伐的总指挥是老蒋,但桂系则是北伐军中实力最强的,这么一来,都想拔尖儿的二人,不可避免的就发生了矛盾。

之后,矛盾越来越深,两者之间一直就处在相互制约的局势之下,哪怕到了解放战争依旧如此,蒋桂还是各自琢磨着怎么才能掣肘对方。

比如在淮海战役期间,老蒋一再邀请白崇禧任徐州剿总,实际上是想利用桂系的军队,而白崇禧打的算盘则是隔岸观火,这也是他为何在勉强接任徐州剿总之后,又说啥非得辞职的原因。

当然,正所谓“破船还有三千钉”。尽管白崇禧的兵力并没有那么多,但要对付他还是需要下一定功夫的。

而为了克制白崇禧,我军这边可以说是精锐尽出。

首先在兵力上,除了有中野和华野的兵力外,还有东野的部队,要知道,当时的东野战力正值巅峰,加上中野和华野的部队,自然是强上加强。

部队战斗力强,指挥层面更是明星阵容。

韩先楚、萧劲光、陈赓,以及总指挥101,这几位组合在一起,那阵容是相当的强大,由此也能看出对白崇禧的重视程度。

以战力强大的部队,配合上运筹帷幄的指挥,再加上能征善战的将领,白崇禧就算是再厉害,也难以招架这种阵势。

并且,当时国军大势已去,这几乎是人人都能看出来的,国军内部也同样有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此,即便是桂系有一定的战力,但又能如何呢?局势的发展,不是以白崇禧的意志能左右的,所以溃败也是必然结果。

二、桂系的战力究竟如何?

除了局势因素之外,桂系当时真正的战斗力,也是其迅速溃败的一个原因。

桂系曾经一度以善战闻名,特别是其麾下的第七军,素来有“钢七军”之称,抗战时期,该军就战绩斐然。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后,该军还曾在泗阳之战中,给我军带来了大麻烦。

1946年8月,山东野战军集中22个团攻打泗县,战斗开始后,主攻的是山野8师,该师可以说是山野中精锐部队,但饶是如此,山野还是在泗县碰了壁。

不仅泗县没能攻下来,并且自身还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也正是因为此战的失利,直接导致淮北的局势陷入被动。

而通过此战就能看出,桂系的这支“钢七军”还是有相当战力的,但在1949年的青树坪战斗中,“钢七军”的表现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对于青树坪战斗,普遍的看法是白崇禧打赢了四野,诚然,参战的49军146师确实在此战中损失较大,甚至因为损失过大,该师在战后就成了预备队,再也没有上过前线。

但看问题,得一分为二去看。

首先,146师在此战中,确实是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因此这才被白崇禧的第七军打了一个伏击,加上第七军确实有一定战力,最终才招致失利。

战后,49军的军长钟伟也总结道,“对桂系主力的战斗力估计不足,认为白崇禧没什么了不起,犯了轻敌的错误。”

但有一说一,以146师这样的部队,能和“大名鼎鼎”的钢七军打的有来有回,也实属不易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146师在四野大军中属于一个什么位置,就知道这么说的原因了。

146师,最早是胶东地区的地方部队,抗战时期就活跃在山东一带,挺进东北后,146师先后隶属辽东军区和松江军区。

到了辽沈战役期间,146师当时的番号为独立四师。

电影《大决战》中,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情节,就是101向刘亚楼下达作战部署,即“强化塔山防线”、“包打锦州”以及“阻击廖耀湘兵团”这一幕。

而这其中,还有一项作战部署,就是“围困长春”。

哪支部队围困长春呢?按照101的部署,是“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这里面就有独立四师(当时叫十二纵35师),也就是后来的146师。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按照当时101的部署,任务最艰巨的,肯定是塔山、锦州以及阻击廖耀湘的部队,而任务最轻的,则是围困长春的部队。

所以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146师在四野大军中,并不算是最能打的,不然也不会不去锦州和塔山,而是去长春了。

换句话说,146师在四野大军中的座次,只能算是比较靠后了。

当然,这并没有任何贬低146师的意思,实在是四野大军中能打的实在是太多,这才让146师排不到前几位。

但就这么这么一个在四野排名靠后的部队,在遇上了“大名鼎鼎”的钢七军后,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146师轻敌冒进这就不用说了,我们单说战斗本身,在146师孤军深入掉进钢七军的包围圈后,敌人为了吃掉这支部队,除了动用三个师的精锐主力外,还动用了飞机重炮。

但在这种情况下,钢七军与146师激战两昼夜,依旧没能吃掉146师。

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说明了哪怕是四野排名座次靠后的部队,并且还是陷入被动境地,又被敌人重重包围的情况下,照样战斗力惊人。

另一方面,则说明了钢七军真实的战斗力,有待商榷。

当然,钢七军曾经确实很强,但到了1949年,未必就有那么强了,毕竟当时国军大势已去,所以这也是影响战斗力的原因之一。

但不管怎么说,白崇禧这支最精锐的部队,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吃掉146师,那他剩余的部队就更不行了。

之后,丁盛的135师又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居然死死的咬住了白崇禧的主力,这就更说明了桂系的战斗力早已不如之前。

所以最终,白崇禧在衡宝战役被四野重创,也就丝毫不意外了。

三、穷途末路

衡宝战役后,白崇禧本身是计划退守两广,然后凭借地形和手中剩余的兵力伺机而动。

但形势由不得他,随着我军的长驱直入,白崇禧的计划也随之破产,在四野、二野和三野大军的联手下,白崇禧最后十余万兵力,尽数被歼灭。

至此,桂系彻底消亡。

从整个过程去看,在进入1949年时,白崇禧虽说手里指挥有40余万的部队,但问题是这些部队真正能打的,且能完全听命于白崇禧的并不多。

此外,陈明仁将军的起义,以及宋希濂的被俘,直接造成了白崇禧的40万人只剩下一半左右。

而剩下的军队,战力也大不如前,青树坪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加上当时全国解放的大势已经到来,因此白崇禧必然是兵败如山倒。

广西战役后,穷途末路的白崇禧去了台湾。

要知道,蒋、桂闹了多年了,但为何白崇禧还是要去台湾呢?实际上,这都是老蒋给他下的一个“套儿”。

当时老蒋致电他说,请白崇禧赴台“共商大计”,话里话外,就是要重用他。

而刚刚面临失败的白崇禧,正盘算着怎么东山再起,而老蒋的电报让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因此哪里还顾的上曾经的恩怨?当即就答应了下来。

但到了台湾后,白崇禧马上就被控制了起来,并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被监视生活,一直到他去世,他也再没有踏出过台湾一步。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去世,时年74岁,其死时尸身发绿,至于是何死因,没有人知道。

0 阅读:105
评论列表
  • 2025-01-02 05:34

    对手是林总,不败得快那就不是林总了

  • 2024-12-05 12:36

    白长官手下有40万人,这是账面数字,刨除空饷和非嫡系,真正能指挥动的打个半折就不错了。而他对面是从东北狂飙过来的大几十万四野,还林帅亲自指挥(手下估计没几个敢对林帅命令打折扣吧)。白长官胜算几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