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要跳进大海的那一刹那,被敌人重重包围的陆秀夫,转头朝着北方,远远地看了最后一眼。
岁月匆匆,斗转星移,南宋这位四十四岁的宰相,头发已不知不觉变得花白。他瘦削的肩膀上,好像扛着沉甸甸的国家大事,连背都有点驼了。
穿过重重烟雾和熊熊燃烧的火焰,望向那黑夜中的大地,勉强能瞧见远处几座山峦隐隐约约的影子,星空之下,广阔的野外显得格外荒凉。
赵宋王朝的历史,终结在了公元1279年3月19日的崖山那一刻。两大势力在海上展开了最后的生死较量,结果南宋军队全被打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跳海自杀,他们身后,那十万跟着军队一路逃难到这里的百姓,也都毫不犹豫地跳海,选择与国家共存亡。
国家没了,但山河依旧。只是这广阔的大地,再也不归汉家统治。大宋那辉煌的三百年,经过这个夜晚,就彻底成为了历史……
【一片降幡出临安】
1273年那会儿,南宋虽然还没彻底完蛋,但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灭亡的势头已经很明显,想扭转过来怕是没戏了。
那年开头,等得花儿都谢了的吕文焕,一直没盼来援军,最后没办法,只好在绝望里打开城门,向元军低了头。这场持续了六年的襄阳大战,关乎着国家的命运,结果却是南宋彻彻底底地输了,整个战事以悲剧告终。
可真是祸不单行,就在国家即将经历天翻地覆的大变动前,宋度宗在1274年8月竟然去世了,那时他才三十五岁。这下可好,赵宋王朝那一大堆烂事儿,全丢给了临安城里年迈的太皇太后谢道清,还有那个只有四岁的小皇帝宋恭宗赵㬎。
襄阳失守后,南宋实力大打折扣,但这仅仅是它一连串倒霉事的开始。襄阳沦陷没多久,蒙古军队就顺着汉水杀进长江,水上陆地一起行动,猛攻长江下游。鄂州、江州、安庆这些长江边上的大城市,一看蒙古军来了,立马就投降了。
安庆再往前,就是南京了。南宋被蒙古人逼得没路可退,只能豁出去了。他们派出了最后的希望——那个在鄂州打败过忽必烈的权臣贾似道,带着十三万大军从池州出发去迎战。可没想到,在丁家洲那一仗,南宋被打得落花流水,连最后的老本都输光了。
1275年,江上那场大战之后,南宋的正规军几乎全军覆没。这事儿传到京城临安,太皇太后谢道清在宫里急得团团转,没办法,只能下令让各地的兵马赶紧来京城救驾。
但没过多久,她就被眼前的残酷景象给惊到了。帝国眼看就要垮掉,那些掌握大权的将军们,要么只顾着自己安全,要么偷偷跟敌人勾结,还有的就是在那看热闹,一动不动。
南宋王朝虽然还占据着大片土地,但这时愿意响应号召、挺身而出救国难的,竟然只剩下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个人。他们组织的勤王军队,人数加起来也不到三万。
打败仗的事儿没完没了,投降的事儿还在发生,蒙古的骑兵已经打下了建康,眼瞅着就要打到临安了。时间过得飞快,眼瞅着年底就到了,南宋的京城里头冷得要命,风刮得呼呼的,雨也下个不停。朝廷里头,大家都灰心丧气的,一点盼头都没有。
更糟糕的是,就在强敌压境的关键时刻,宋朝朝廷里头非但没拧成一股绳来稳住局面,反倒是始终有点乱糟糟的,不太和睦。
一开始,左丞相王爚和参知政事陈宜中因为争权夺利,搞得关系特别僵。太皇太后没办法,只好自己出来摆平。结果,王爚虽然升了一级,变成了平章军国重事,但实际上被夺了实权。反观陈宜中,他升上了左丞相的位置,正式接管了临安的大权。
可文天祥接了勤王的任务,陈宜中却不咋瞧得上他,也不信任他。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候,他只能被困在临安城里,整天没啥事可做。
时间一天天过去,朝廷里的那些大臣们吓得整天提心吊胆,最后干脆都跑了。原本该挑起大梁,跟蒙古人谈判的陈宜中,在要谈判的前几天,也偷偷溜走了。再说那右丞相留梦炎,他,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后来,文天祥在紧急关头被任命为右丞相。但在是否死守临安,还是退到江南避难的问题上,他和另一位带兵进京的张世杰有了不同看法。张世杰对朝廷求和投降的做法非常不满,就在临安城快被攻破的时候,他带着军队从海上往南走了,离开了临安。
太皇太后已是六十多岁高龄,现在可是帝国的真正话事人。但到了这时候,她除了伤心得直流眼泪,哪里还找得到什么能让事情好转的法子?
到了紧要关头,谢道清没别的办法,只能试着低头跟元朝求和。为了让王朝能留点“根”,她听了文天祥的主意,把度宗剩下的两个儿子赵昰和赵昺,分别封为益王和广王。在杭州快要被占领前,她赶紧让陆秀夫带着这两个小王爷,火急火燎地离开京城往南逃。
1276年农历二月初五那天,元军打到了城门口。宋恭帝拿着国家的玉玺和投降书,带着满朝文武大臣走出城外,向元军投降。
三月里,元军拉着一大堆南宋的东西,像户口本、仪式用的宝贝、豪华马车、祭祀的音乐器具、还有好多珍贵的书籍和玩意儿,押着一大群人,包括南宋的末代皇帝、后宫的妃子们、皇家的亲戚、高官大臣,还有太学生们,总共好几千人,热热闹闹地往北方的元大都走。
到现在,建炎年间南宋皇室南迁,之后在江南安稳度过了快一百五十年,但这个南宋政权,其实已经算是完了。
【南逃路上纷争不休】
恭帝被抓往北方后,赵昰、赵昺他们一伙人,还有那些保护的随从,早就离开了京城,一路往南跑,过上了东躲西藏、居无定所的日子。
一群人路过婺州(就是现在的浙江金华)和温州,最后到了福州。之前,在临安悄悄离开的陈宜中,还有带着兵马生气走掉的张世杰,一听到消息,也都马上赶过来和大家聚到了一起。
五月份的时候,听说临安被攻陷,恭帝投降了,大家伙儿就赶紧在福州推举赵昰当皇帝,还把年号给换了,换成了景炎。
这时候的流亡小朝廷,主要靠的是陈宜中和张世杰两个人来管朝政和打仗的事。
陈宜中虽然跑得快,在临安城破之前就脚底抹油了,这点确实不太光彩。但话说回来,他好歹没背叛国家,投靠敌人。想当年,他还是南宋的左丞相,官大权重,一呼百应,影响力可不是盖的。
张世杰在守护临安那会儿,虽然碰到了好几次惨败,可他手里还攥着一票兵马。并且,他对朝廷的那份忠心,可是经过日子一点点磨砺出来的,真金不怕火炼。
端宗赵昰坐上皇位后,立马让陈宜中做了左丞相还兼着都督的职位,张世杰成了枢密副使,陆秀夫,就管起了签书枢密院的事。那会儿,四面八方反抗元朝的军队,在福建、江西、广东这些地方打来打去,大概闹腾了一年。这抗元的势头,看着是真不错,救国的声音又响亮起来了。
不过,福州政权刚开始那会儿,官员们还能拧成一股绳,心里都装着国家大事。可没过了多久,等局面稍微稳定点,内部就开始闹矛盾了,争斗一个接一个。
一开始,外戚杨亮节仗着自己是国舅的身份,骄傲自大,掌握了朝廷大权。另一边,张世杰和陈宜中两人在很多事情上也谈不拢。
陆秀夫真是有劲使不上,老被陈宜中给拦住,陈宜中不光明正大来,还暗地里叫御史言官去告他的状,结果陆秀夫就被打发到潮州待了八个月。多亏了张世杰一直不放弃,死活要把他弄回来,陈宜中这才不情愿地让陆秀夫回了朝廷。
最让人心里难受的是,右丞相文天祥因为在临安负责谈判,结果被元朝军队抓了起来。后来他在镇江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可这一路历尽磨难到了福州,却又被陈宜中给排挤了,最后只能无奈地走了。
之后,忠诚无比的文天祥在江西、福建一带四处征战,结果在1278年年底,在广东海丰被元军抓住。他被关了整整五年,最后在燕京英勇赴死。
【大厦将倾天子亡】
从开封一路往南到临安,再从临安继续南下到福州,在两宋的朝廷里头,官员们斗了三百多年,这党争内斗一直没停过,战火纷飞的时候,反而斗得更凶了。
南宋最后垮台,主要是因为北方蒙古的强大崛起,加上南宋自己武力太弱。但说实在的,南宋骨子里的一些弱点,也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关键因素。
文天祥一走,剩下的小朝廷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元军穷追不舍下,还是不停地东躲西藏,四处逃窜。
一开始坐船出海到了泉州,接着就开始逃命。我们先跑到潮州,再跑到惠州,最后到了广州。这一路上,元军紧追不舍,南宋军队打一次败一次。
那时候,首相陈宜中心志不定,以前还逃过跑。他提出去越南避难,结果没人搭理他,于是他又一次悄悄跑路了。
景炎三年三月时候,小朝廷在海上漂了百多天,总算找到了个能歇口气的地方,那就是井澳,现在叫中山市南海中那片区域。
可是,坏运气又一次找上门来。一场说来就来的大飓风,把南宋那庞大的船队吹得散了架,差不多一半的船都翻了。就连宋端宗赵昰也掉进了海里,虽然被士兵们舍命救了上来,但这次落水却让他留下了病。
九岁的端宗,从南边逃跑开始,就一直坐船坐车,累得不行,还经历了很多惊险和颠簸。更糟糕的是,他在一次飓风里被吓得不轻,还因此生了重病。结果在1278年四月,他就在碙洲这个荒岛上,也就是现在的江门新会,病得不行去世了。
大厦快要倒塌的时候,国君又突然去世了,这真是太不吉利了。本来就已经吓得半死的往南逃的士兵们,心里更加没底了。就在这时,陆秀夫又一次挺身而出,他对着大家大声喊道:“度宗皇帝还有个儿子活着,咱们把他放哪儿?以前有人带着一小队人马就复兴了国家,现在咱们有满朝的官员,还有好几万士兵,如果老天不想让宋朝灭亡,咱们难道不能重新建国吗?!”
那些能紧跟着流亡的南宋朝廷,一直走到今天的将士们,都是心里装着祖国,打死也不向敌人低头的忠勇之人。他们谁又甘心看着祖国被毁掉,自己变成亡国之人?
陆秀夫的一番话,让大家心里头的忠诚和勇敢劲儿又冒了出来。在这紧要关头,他把大伙儿的心给拢到了一起,士气也提了上来,把眼看就要垮掉的局面给稳住了。
端宗去世后,大家商量着又选了赵昺当皇帝,这就是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年号也换成了祥兴。军事方面由张世杰来管,他当上了枢密使。而陆秀夫,他成了首相,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下一个目标,崖山!】
现在,除了那些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几个岛和广东海边的一小块地方,整个北方的老家,都差不多被蒙古人给占了。南宋那个到处跑的朝廷,眼前也就三条路可走:
一种办法是直接跑到越南南边去躲起来,就像之前突然消失的陈宜中那样,他选了这条路,然后就再也没回来过。
另一种情况是横渡海峡逃到海南岛,但那时候末帝手底下跟着的南宋军民还有二十多万人。可那时候的海南岛,荒凉得要命,位置又偏,大军要是逃到那儿去,简直就是自己往死路上走,等死罢了。
第三条路是在广东的海边继续逃跑,跟敌人绕着圈儿斗,找机会打回去,张世杰最后就选了这么一个办法。
雷州打了大败仗后,张世杰带着大伙儿继续往南走,一边走一边打。就这么打着打着,大队伍快走到东亚大陆最南边的地方了,那就是崖山。
崖山坐落在离广州正南方大概八十到一百公里的一个海湾里头,四周星星点点布满了好多小岛。
银州湖的水流到这里就流进了大海,大海东边矗立着崖山,西边则是汤瓶山。这两座山就像两个大手臂一样,把大海给环抱住了,一直延伸到海里,宽度也就几里地,所以大家都叫它“崖门”。
崖山这地方,潮水涨得猛,划船过去挺费劲。可进了崖门里头,嘿,那就是个天然的好避风港。潮水一涨,咱就能顺着潮水出去打仗;潮水一退,又能靠着险峻的地势死守。说起来,这地形简直就是老天给的堡垒,战略位置没得挑。所以,南宋那流亡的小朝廷,就把崖山当成了他们挺不错的一个长期藏身之处。
船只一靠岸,张世杰立马安排人手,火速跑到山里砍树。他们在岛上建起了三十栋宫殿样式的房子给君臣住,还搭了三千个军营给将校们用。
剩下的二十万士兵、老百姓还有家属们,都被安排到船上居住。为了准备接下来那场必定会发生的恶战,张世杰赶紧让随军的工匠们加班加点地建造新战船和武器。
在崖山那会儿,陆秀夫真是忙得团团转,一边得管着工地上的活儿,另一边还得筹划军队的事情。尽管担子这么重,他却没落下给小皇帝赵昺上课的事儿,每次都准时准点地教。
在他看来,保住国家不灭亡、把失去的土地抢回来固然重要,但文化的不断传承才真正代表着汉族的精神血脉。要是文化因为打仗打乱了,那南宋就真算是从根上没了。
1279年,就是元朝的至元十六年,也是南宋的祥兴二年,一月的时候,张弘范带着他的水军来到了崖山。这里,马上就要发生两宋历史上最为惨烈、也最为壮烈的一场大战。
【南宋最后的夜晚】
元军千里迢迢赶来,宋军,则是养精蓄锐等着他们,外加守着崖门这个险要之地。眼瞅着就要到关乎生死存亡的关头了,宋军将士们肯定是得豁出去拼一把。这时候,好像老天也站在南宋这边,各种条件都对南宋有利。
再说了,崖门里头,张世杰手里头握着快一千艘战船,士兵人数更是超过了二十万。反观元军那边,他们水军陆军加一块儿,也就三万人左右,战船也就四百来艘。
比较起来看,南宋那边优势真的挺大,几乎没啥理由会输。要是他们能守住崖山,再瞅准时机打个漂亮仗,那就能在南边站稳脚跟了。到时候,就算只用两广那块小地方跟蒙古耗着,也不是没门儿的事儿。
这时候,手下人不停地跟张世杰说,元军已经用战船把海口给堵上了,咱们不如早点冲出去,换个地方登陆。到时候就算打不赢,也还有退路,可以带着兵马往西边撤。
但可能是心里觉得这场仗肯定能赢,也可能是实在受够了那种整天担惊受怕、没日没夜的逃跑日子,张世杰决定豁出去了。他打算在崖山这个地方,堂堂正正地和蒙古人干上一仗,分个生死高下。
不过,光看数字对比和纸面上的实力分析,对真实战场上的情况根本没啥帮助。
不得不承认,“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他们的爱国情怀那是杠杠的,没话说。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气节和品格,真的是给后人树了个好榜样。不过话说回来,他们仨在带兵打仗这方面,确实不是特别出彩。
文天祥和陆秀夫都是在理宗宝祐四年考中的进士,同一榜上。他们都是文官出身,在那之前,几乎没怎么参与过打仗,说到指挥大军团作战,那就更是别提了,完全没经验。
在三个人里头,张世杰是唯一一个带兵打仗的,但他可不是岳飞、孟珙那种能扭转乾坤的大将。说实话,就凭他个人的带兵本事,压根儿挑不起崖山那摊子事儿,那可是关乎整个王朝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
元军大举进攻时,张世杰果断行动,他先让人把岸上的宫殿和军营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带着所有人马上了船。接着,他们靠着山,面对着大海,用粗大的绳子把所有的战船串起来,摆成了一长串,就像条大蛇一样。
为了防火,他指挥士兵们弄来大堆烂泥,全都抹上船的外面,抹得厚厚的。然后,他们用长木杆立在船边,防止敌人的船只靠近碰撞。另外,他还在船上存好了足够的粮食,足够吃上半年。
周围建起了高高的楼阁,就像城墙一样,把幼帝赵昺的船放在最中间。这么做是为了告诉所有的将士和战舰,大家得一起拼到底,跟元军拼个你死我活。
搞定所有这些事儿,感觉上是滴水不漏了,但没想到,这竟然是张世杰在崖山海战中首个重大的战略失误。
元军决定不守岸上阵地后,立马攻打并占领了崖门。这样一来,宋军想回到陆地上是没戏了,而且连船队喝水的路子都给封死了。
粮食充足但饮水成了大难题,才过了十来天,麻烦就来了。据历史记载,士兵们啃着干粮硬撑了十多天,渴得实在不行,就只好捧起海水来喝。可海水又咸又苦,一喝下去就吐泻不止,士兵们遭了大罪。
蒙古人的放火攻击虽然暂时没啥大效果,但就在这时,元军的李恒部队从广州急匆匆地赶来帮忙,把崖山北边的海路给封死了。另一边,张弘范也加了把劲,多派了些战船,把南边的海口也牢牢掌握住了。
南宋那边,上千条战船被绑到了一块儿,瞧着就像是一座稳稳当当漂在水上的大堡垒,可实际上,这玩意儿压根儿没法打仗。
1279年2月6号那天,天空黑压压的,海浪也大得吓人。蒙古人之前已经三次想让张世杰投降,但他都坚决不答应。到了这天,蒙古人就发起了总攻。
元军的水上部队分成了三支队伍,东边那队在崖山上摆开了大炮,对着宋军就是一顿猛轰。南边和北边,则是开着战船,从水路两边一起朝着宋军的船城冲了过去,打算来个前后夹击。
张世杰带着大伙奋勇战斗,从天刚蒙蒙亮一直拼到太阳快下山,期间经历了海水涨起来又退下去两次。打着打着,士兵们和战船队伍都渐渐顶不住了。就在这时,船队里有一艘战船的桅杆上绳子断了,旗帜嗖的一下掉了下来。紧接着,好多战船的旗帜也都跟着陆陆续续落了下来。
张世杰一看旗帜倒了,士兵也散了,知道大势不妙,赶紧让亲兵动手,把船上的缆绳砍断,打算轻装上阵,杀出一条血路逃出去。可海面上乱成一锅粥,他远远看着小皇帝坐的船被敌人围得严严实实,根本过不去。没办法,他只能下令开小船过去,想把赵昺救出来一起突围。
可在那炮火连天的时刻,陆秀夫心里犯嘀咕,觉得这事儿不对劲,死活不肯把小皇帝交出去。来接应的人没办法,只能先撤了。至于在外围候着的张世杰,也只能带着他那十几艘战船,趁着海水退潮,赶紧扬帆逃跑。
太阳落山,天色全黑,陆秀夫环顾周围,发现他们的战舰被孤零零地围在了战场中间,看来今天是跑不掉了。
南宋的那个丞相,穿上了最庄重的朝服,急急忙忙地催着老婆孩子往海里跳。然后,他很认真地跟小皇帝赵昺说:“国家现在乱成一锅粥了,皇上您得为国家献身,千万别像德祐皇帝那样(就是宋恭帝),走了老路。”
接着,他抱起才八岁大的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往船边走去,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无边无际的大海。
崖山一战,南宋的军队全被打垮了。从那时候起,存在了三百一十九年的赵宋皇朝,就走进了历史里头。
第二天早上,战斗结束,海面上漂着好多尸体,数了数有十多万人。这些人里,大多数都是南宋的普通老百姓或者是跟着军队的家眷。在陆秀夫坚定地选择牺牲自己之后,这十多万人也毫不犹豫地跟着跳海,一起殉国了。
国家沦陷,家园不存的时候,这些人跟陆秀夫一样,铁了心要守住气节。他们决定以壮烈牺牲来发泄对外族侵略的怒火,决定用生命为代价,维护汉族人最后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