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1年,桓武天皇在奈良当上了天皇。他想摆脱当地寺院和地主势力那些复杂的影响,就把都城迁到了平安京。这么一来,日本就从奈良时代进入平安时代。
日本古代社会最后的阶段是平安时代到镰仓幕府这400年。桓武天皇刚继位的时候,日本政局不稳,到处都是战争的阴霾,天皇被搞得疲惫不堪。桓武天皇为了强化皇权统治,搞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为了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所开展的健儿制军政改革。日本早期的军事制度是仿照中国唐朝的律令体制的,律令体制在基层的表现形式就是军团制。
律令体制已经不符合当时日本平安王朝的政治需求了,平安朝第一任天皇桓武天皇就开始推行健儿制。健儿制对日本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可大了。这是一个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军事改革。它延续并改进了以前的律令制,还是日本武士阶层产生的重要原因。
从军团制转变为“健儿制”
国家上层制度里,军事制度可是重要组成部分,肯定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到。不过,这里面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日本的律令制度就受到中国唐朝很大的影响。公元660年的时候,朝鲜半岛三个国家里有个叫百济的,在唐朝和新罗联军围攻下就灭亡了。
百济的遗民向日本求救,日本就一个劲儿地努力帮百济复国,还跟唐朝和新罗的联军打起来了。公元663年白江口那一仗打完,日本被打得稀里哗。打这以后,日本在朝鲜半岛就没啥利益可言了,全国上下都有了很强的危机感。
后来,日本老是向唐朝派遣唐使,为啥?一是为了缓和关系,二是想去学习唐朝的政治还有军事方面的制度。这样一来,唐朝的律令制就被日本盯上了,成了他们军事改革的目标。
日本在天智朝(668 - 672年)制定了《近江令》,到了大宝元年(701年)又制定了律令法典《大宝律令》,这两部法令相继颁布施行,这就意味着律令制在日本慢慢地被正式确立起来了。
律令制,确实有一定成果,可也弄出不少问题。好多农民被编进军队里了,这就使得农业劳动力一下子少了好多。还有,士兵得自己准备军事装备,这可把农民压得够呛,经济负担老沉重了。
日本的律令制规定,其各个属下国得设置常备军队,这军队一是用来维持治安,二是为了应对和日本北部虾夷国的战争。虾夷国那边战事越来越少之后,好多常备军队就慢慢变成国家的负担了。在这种制度下训练出来的军队,装备差,士气也不高,整个军队的素质那是相当低的。
桓武天皇登基之后,就打算重新整治漏洞一堆的律令制,搞一场大规模的军队变革。因为农民阶级不停地分化,军团的素质就变得很差了。这样一来,桓武天皇就按照求精不求多的原则,推行了用健儿制取代军团制的军事改革。
“健儿”,是从郡司子弟里那些特别擅长弓马的人组建起来的,这是一支人数少却更厉害的部队。为啥要实行健儿制?除了能让战斗力变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国内外的大形势变了。日本和唐朝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还开始派送遣唐使去交流学习了。
日本特别敬仰中华文化,就开始把自己当成“小中华帝国”了。所以日本觉得没必要再出动大军团跟唐帝国打仗,这样就能精简军队,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发展经济上了。
“健儿制”都有啥主要特点?
日本天皇弄出的健儿制,那可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也是结合当时日本政治方面需求的一种顺应时事的军事改革。桓武天皇搞的这个健儿制,可不是对藤原仲麻吕时期政策简简单单地继承,而是在学习消化唐朝律令制之后进一步改进的成果。
桓武天皇弄出的健儿制,让政权变得更稳定了。以前征召的士兵都是从农民里挑,健儿制可不一样,它主要招募的是地方上那些有功劳的人,还有富裕的地主阶级以及他们的子弟。这么一改变,就把中间阶层拉进国家的统治阶级里头了,中间阶层的政治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桓武天皇的健儿制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就保证了中央集权的权威性,对政权进一步稳定有积极作用。和以前地方军事政权各占一块地方不一样,新的健儿制是由国司来统领的,负责当地的守卫和治安工作。
国司,是朝廷派到地方去的官儿。在那个地方,就他一个人能掌管合法军队,是唯一的指挥官。这么一来,地方的统治就能稳稳当当的,中央集权对地方政权也能管得住。
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不断提高,桓武天皇搞的健儿制改革让天皇皇权得到了增强。从公元789年开始,桓武天皇对东北虾夷地区发起了三次战争,每次都取得了很不错的胜利成果。
尤其是在第三次战争的时候,坂上田村麻吕当上了征夷大将军。他带着4万的大军跑到老远的地方去打仗,收获可大。这场战争到最后,把北上川中游这个特别重要的军事要地给彻底巩固住了,还修了胆泽城,并且设置了镇守府。
天皇的军队后来又在胆泽北建造了志波城,这样一来,天皇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就被巩固了。同一时期,桓武天皇在日本海上也获得了一连串的战果,皇权势力就这样延伸到了能代川流域。
“健儿制”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
地方军事力量,之前被取代过,现在又冒出来了,还慢慢发展得越来越强大。而那个一直受中央集权管着的健儿制,慢慢地就失去了在军事制度里的主导地位。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健儿制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让中央集权更加稳定的。可是,随着国司势力不断变强,它对地方政权的压制可就变得很强了。
国司掌管下的中央集权军队和地方权力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国司多次动用武力去镇压地方政权。这样一来,地方政权没办法,只能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来和国司的军队对抗。
公元9世纪之后,庄园不断发展起来,朝廷在偏远地区就没什么威望了,差不多啥都没了。健儿制为主的武装力量,没啥具体事干,就老用暴力去抢夺、欺负地方上的人,这武装力量本身就成了地方发生动乱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就使得以庄园主为核心的地方农民武装不得不起来抵抗国司的军队。对抗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庄园主的武装力量也越来越强。地方军事力量和中央武装力量这样对立起来,就为健儿制最后走向灭亡埋下了隐患。
健儿制大多是由贵族还有他们的从属人员构成的。好多贵族成员,很难一直拿职业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刚一开始的时候还挺有生机和活力的,可后来军队的素质就慢慢下降。
本来兵员数量就没多少,兵员质量还下降了好多。这么一来,以健儿制为主的军队在跟地方武装打仗的时候,就慢慢落了下风。
律令制一点点走向崩溃的时候,律令制下的班田制也到了尽头。这一变化让武士集团取代律令制下的军队更有条件了。班田制,就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种,农民交赋税,农民死了之后国家再重新分配土地。
平安时代的时候,好多老百姓偷偷地买卖国家的土地,这就使得土地转手的情况大量出现。而且赋税还特别重,好多老百姓干脆就不种班田了,跑去开垦新的耕地。最后,很多班田都没人种了,国家也就没财政收入了。
延喜二年(902年)最后一次班田结束后,整个体系就瓦解了,安田制也彻底没了。好多有新开垦土地的,还有通过私人买卖得到不少土地的富裕阶层,摇身一变成了庄园主。这些庄园主,靠开垦新地、买卖土地,再加上动用武力兼并土地来扩充自己的势力。
他们在自家的庄园里组建武装力量,目的就是保卫庄园。而这个庄园武装,后来就成了后世武士集团的原型。健儿制可是桓武改革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国家的政治、军事还有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