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戟林立,像一片寒冷的树林矗立,厚重的盾牌层层堆叠,仿佛连绵不绝的山峦,密密麻麻的箭矢如暴雨般,从昏黄的天空中猛烈倾泻。
狂风卷着黄沙漫天飞舞,西边的风声呼啸得像野兽在怒吼。流出来的鲜血很快就渗进了沙子里,变得干巴巴的。战场上,兵器的撞击声和人们的惨叫声回荡在空旷的原野,久久没法消散。
每天都有好多生命在消逝,而那些还活着的人,只能踩着地上那些破碎的身体继续前行。战争,用最最残忍的手段,给所有人展示着它的恐怖。
在那不高的山包上,一面大白旗子在风里呼呼直响,这是大唐最厉害部队才配有的标志。
在军旗飘扬的地方,那位勇猛的大将慢慢脱下战甲、甩掉外衣,显露出健壮的肌肉和遍体的伤疤。与此同时,他一把抄起身边的硕大长刀,径直举向苍穹,大声呐喊:
谁要是拦住李嗣业,那就得丧命!
喊声响亮,“挡李嗣业者,必亡!”紧接着,战鼓轰隆隆地敲了起来,彩旗随风飘扬。在那刺鼻的血腥味中,两千勇士像不可阻挡的铁壁,坚定地向前冲锋。
公元757年9月,香积寺的战斗打到了最要紧的关头。大唐最厉害的步兵,陌刀军,这时候上了战场。接下来的四个小时,真是要命,因为它会决定大家是活是死,还有大唐王朝的未来会咋样……
【重夺长安,新君的使命召唤】
公元756年差不多七月份那会儿,中国这块地界上,短时间里竟然冒出了三位皇上:
在中原那块地方,安禄山这个引发安史之乱的祸首,霸占了东都洛阳。早在去年一月份,他就自个儿宣布当上了大燕的皇帝。
在西南的蜀地,唐玄宗李隆基从长安历经波折逃难至此,现在他虽然还在名义上管着大唐王朝。
在遥远的西北边陲灵武,太子李亨在皇上还没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被军队推举坐上了皇位。
中国那会儿乱得一塌糊涂,三个能决定国家未来的大佬,都碰上了大麻烦。他们每个人要应对的困境都不一样,而且,他们的将来也注定会天差地别。
七十多岁的李隆基,遭遇国家大变动,心爱的妃子也不幸离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他听着那慢悠悠的钟鼓声,望着那明亮的星星,这位古稀老人只能远远地躲到西南边陲。这时的他,哪里还谈得上有什么宏大的抱负和志向?
掌握了洛阳,攻下了长安,大唐的半壁天下已收入囊中。安禄山,这个曾野心勃勃的家伙,现在看起来像是已经满足了,争夺天下的念头仿佛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新上位的李亨,打从在渭水边和老爸分手那刻起,心里就明镜似的,知道自己得一个人挑起平定帝国叛乱这副重担。可从马嵬驿一路跑到灵武,身边跟着的护军才两千来人,这一路走得那叫一个心惊胆战,小心翼翼。
没多久,玄宗就知道了李亨在灵武称帝的事儿。李隆基这个曾经被儿子尊为太上皇的人,这下算是彻底从高位上下来了,跟权力中心说了拜拜。
事情到了这一步,李隆基心里也明白,不管是放下还是难过,他都得坦然接受。于是,他就顺着局势,把传国玉玺送到了灵武那边。
安禄山还在长安城里天天喝酒玩乐,他完全被京城的热闹给迷住了,舍不得走。同时,大燕的军队力量大不如前,这也让他打消了继续往西边打的念头。
因此,玄宗往西逃跑时挺狼狈,但好歹最后安全到了四川。另一边,太子往北走,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的,不过好在也没碰上叛军追赶。
安史之乱闹腾了足足一年半后,大唐的皇位换了人坐,国家也终于从那场大乱里缓过神来。
如今,四十五岁的肃宗稳坐西北,掌控着整个天下。倒霉透顶的太子李亨,成了大唐开国后头一个在京城外头当上皇帝的人。他上台后的头等大事,那就是得把长安给夺回来。
要是没法收回京城,新皇帝怎么能让全天下的人心服口服,稳稳当当坐上龙椅?李亨又拿什么来证明,他比起老父亲,更有本事管好这个国家?
【灵武整军,艰难的反攻之路】
现在东都遭受了灾难,中原地区被叛军给霸占了,潼关没能守住,关中也是破破烂烂的了。大唐经过这一系列的磨难,到了肃宗李亨手里,就只剩下一堆烂摊子了。
幸运的是,唐朝还牢牢抓着江淮这个税收大头。从南边往蜀地和灵武运的粮食钱财,可以经过襄阳,走上津路,直接到达扶风(就是陕西宝鸡那儿),一路上都没啥阻碍。这样一来,国家的经济也就能照常转动了。
各地的救驾军队开始往皇帝那儿汇集。到了八月,之前在河北平定叛乱的郭子仪,带着五万大军赶到了灵武。这样一来,肃宗身边就有了最强大的保护力量。大唐的军威算是稍微恢复了点儿,朝中的大臣们也对收复天下充满了信心。
756年九月,就是至德元载那会儿,肃宗皇帝让他的大儿子广平王李俶当上了兵马大元帅,郭子仪,就做了副帅。他们俩一起管着全国的军队,打算开始大规模的反击战。
在那之后差不多一整年里,唐军和燕军你来我往,互有输赢。两边的军力强弱、地盘大小也是一会儿这边涨,一会儿那边落,交错复杂得很。
到了唐朝那会儿,本来河北那边情况挺好的,结果郭子仪和李光弼一撤兵,整个地区眨眼间就全丢了。
从756年10月起,肃宗两次出兵攻打长安,但都没能成功。
但在这段时间里,李光弼成功守住了太原,郭子仪也在河东那边打了个大胜仗。他们控制了河东后,只要翻过太行山往东走,就能打河北那边。同时,唐朝的军队一直从西边给叛军的老窝施加军事压力。
不过,说到第三次东征,新上任的唐军头儿郭子仪,这人之前打仗几乎没输过,他带着朔方、河西、陇右这些地方的四万精兵,却在清渠那一仗里头,被一万叛军给打败了。这下子,大唐刚有点起色,又被狠狠打击了一回。
还好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一直把守着南阳、襄阳这些地方,确保了国家经济的大动脉没被掐断。再加上张巡在河南东边的睢阳死守了好久,叛军就没法往南推进,占领江淮那片税收重地了。
除了和外部敌人对抗,两边自己家里也不太平。到了至德元年,就是公元756年的12月,肃宗那个不同妈的弟弟,永王李璘,瞅准国家乱成一锅粥的机会,在江陵拉起队伍造反了。这下可好,大唐王朝外面的敌人还没搞定,家里又闹起了分裂。
757年一月那会儿,叛军里头因为抢权力,闹出了大乱子。安禄山被人给杀了,他二小子安庆绪干掉老爹,自己坐上了大燕皇帝的宝座。
到了757年夏天,两边儿的局势还是挺模糊的。新上位的唐肃宗李亨,还有那个伪燕的皇帝安庆绪,俩人都憋着劲儿,想找机会把对方给彻底解决掉。大唐这边儿和叛军那边儿,都在硬撑着,就看谁能耗到最后,赢得这场大战。
【再攻长安,大唐成败在此一举】
在这场拉锯战里头,肃宗李亨心里头那叫一个急——虽说玄宗跑到蜀地去了,可他的影响力还在那儿摆着。再看看那些兄弟们,一个个都管着不少地方,谁能打包票不会再闹出个像“永王之乱”那样的事儿来?
大唐的新皇帝坐上龙椅没多久,眼瞅着朝廷局势乱糟糟的,心里头急,就想赶紧弄场大胜仗,让自个儿的皇位坐得更稳当些。
757年,就是至德二载的九月,清渠之战打完四个月后,唐军又整备好了。肃宗打算带着更多兵马,更大阵仗,去打第四次收复京城的仗。
不过,之前三次攻打关中的尝试都碰了壁,这让肃宗心里明白过来,安史那帮叛军,人数上虽说没占多大便宜,但他们的装备好得很,打起仗来也是老手了,手底下还有一大堆厉害的骑兵。所以,这事儿咱可真得当回事儿,半点马虎不得。
为了做到滴水不漏,唐朝政府动用了安西和北庭两大重要军区,还有河西、陇右、朔方等地的所有军队,加起来总共有十一万人,这可是大唐能集结的最厉害的部队了。
那时候,我们还从回纥、南蛮、大食、于阗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招募了四万士兵,加上汉人的军队,总共有十五万人,但为了壮大声势,对外就说有二十万大军。
为了让各族酋长愿意出兵相助,肃宗可真是下了血本。就拿有史料记载的回纥部落来说吧,肃宗直接跟他们拍胸脯保证,只要能把长安夺回来,大唐只要地盘和百姓,金银财宝、男男女女这些都归回纥所有。
这次攻打关中,可以说是肃宗当上皇帝后,最冒险的一次行动。他拿十五万人的性命、自己辛苦得来的皇位,还有整个国家的将来做赌注。
如果打赢了这一仗,李亨新皇上的位置就能坐得更稳,名声也会大噪,手里头的政治资本自然就多了。而且,士兵们和老百姓都会信心满满,这对后面平定所有叛乱可是大有帮助。
但如果这次搞砸了,那以后长安可能再也回不到从前,整个国家说不定也会彻底散架,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这种豁出去的做法明显带着“要么胜利要么灭亡”的豪情。大军出发前,肃宗特地摆酒给将领们打气,饭桌上,皇帝深情地对主帅郭子仪说:“这场仗,咱们能不能赢,就看你的了。”
郭子仪心里明白,这场仗关乎大唐的命运,实在太重要了。他没法儿拍胸脯保证一定能赢,就只能一本正经地跟皇帝说:“皇上,要是这场仗打输了,我豁出命去也得担这个责任。”
反倒是旁边的猛将李嗣业,看起来一点没受宴会上那严肃又沉闷氛围的干扰。在敬酒那会儿,他满脸自信地对肃宗说:“咱们肯定能赢。”
李嗣业这家伙,说到做到,没多久就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话。他带着手下那两千步兵,在那场震撼世人的大战里,成为了大唐最终赢得胜利的重要力量。
公元757年9月12号,十五万大军穿着五花八门的衣服,从凤翔出发,雄赳赳气昂昂地前往战场。他们选择的决战地点,是在长安城的西边,沣水的东边,一个叫香积寺的地方。
等他们到达,碰到的是安史叛军里的精兵强将,由安守忠和李归仁带队,总共有十万人,里头有曳落河骑兵、岢岚军和经略军这些部队。
二十五万人马,浩浩荡荡地朝着香积寺北边的那片大平原开去。他们心里都清楚,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一场极其残酷、你死我活的恶战。而这场仗打完后,大唐的命运,甚至整个中国的将来,都会因它而改变……
【临危出战,陌刀军的巅峰时刻】
这场仗,李嗣业带着安西和北庭两个镇的步兵冲在最前面;郭子仪,他稳坐中军大帐,主力是朔方军,再加上于阗等其他军队帮忙,排好阵势,拿着戈等着敌人;王思礼负责指挥关内行营的兵马,给全军当后盾。
再说,回纥那五千最厉害的重装骑兵,是由铁勒的大将仆固怀恩带着,他们藏在大军的东边,打算在最重要的时刻冲出来打仗。
中午头儿,唐军一马当先冲进了战场,抢占了香积寺西北边的小山包,摆开阵势,足足有三十里长,刀枪密密麻麻,把整个山野都震得晃动。安史叛军,靠着长安城,面朝南边排开阵型,营地连绵十里,队伍整整齐齐,气势上一点也不比唐军差。
中午时候,尘土飞扬,马蹄声轰隆隆响,叛军头头李归仁带着他手下的一万多精骑兵,首先朝唐军李嗣业的前队冲了过去。因为是用骑兵去撞步兵,李归仁心里头那是相当有底。
唐军的前排步兵,全都是安西和北庭的顶尖战士,他们在西域的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当看到敌军骑兵猛地冲来时,李嗣业大喊一声,最前面的两行步兵立刻蹲下,双手紧紧抓着长枪,枪尾贴在地上,摆出了防守的架势。
中间位置的步兵弯下腰半蹲着,长矛头直接对着前面,时刻准备着顶替到前排去。而后边的弓箭手,正拉开弓弦,搭上箭矢,就等着发射了。
骑兵飞快地靠近,当距离还剩下一百步时,两边都拉开了弓箭,开始对射。天空中箭矢像雨点一样落下,前排的步兵不断有人倒下,后面的士兵赶紧补上。与此同时,叛军那边也有人中箭从马上摔下来,但这点伤亡根本挡不住骑兵的冲锋。
就像潮水般汹涌的骑兵,带着超强的冲撞力,猛地冲向早已列阵以待的长枪阵。战场上,鲜血四溅,刀砍进肉里、枪被折弯的沉闷声响交织在一起。战马大声嘶叫,两边士兵的惨叫声也随之响起,整个战场瞬间被这些声音填满。
然而,叛军的攻击并未停歇,头一波战士几乎全军覆没后,第二批骑兵立刻以更加凶猛的势头冲杀过来。骑兵对步兵的冲撞,简直是压倒性的优势,唐军的前线防线迅速就被冲出了一个大口子。
李归仁一看有机会撕开防线,马上让后面的步兵也冲上去,打算一举冲破李肆业的步兵方阵。那些骑兵一遍遍猛冲,唐军的队形也开始乱了套。
战场上最吓人的就是这种情况,一旦前线乱套了,还没人赶紧管管,那乱子就会飞快传到后面去。这样一来,一个接一个地出问题,整个军队可能马上就要垮了。
紧要关头,有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之前向肃宗保证过“一定会赢”的李嗣业。
这位猛将此刻热血沸腾,直接扒掉盔甲,光着膀子就上阵了。他抡起手中的大刀,大喊一声:“谁敢挡李嗣业的道,就要他的命!”接着,他怒吼着朝着冲过来的骑兵猛扑过去。而在他身后,紧跟着的是大唐最厉害的步兵——整整两千名大刀勇士。
战场上,战鼓咚咚响个不停,彩旗随风飘扬。李嗣业一马当先,直接冲进敌人堆里,一口气干掉了十多个,他就像天神下凡一样,无人能挡。他后面的士兵们,手里拿着陌刀和大斧子,排成一堵人墙往前冲,一刀一斧下去,敌人连人带马都被砍得稀巴烂。
不讲啥策略,也不搞啥花样,碰到硬茬子就得看谁更勇猛。那就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拼命,一回你死我活的近身搏斗。在成千上万的人马里,两千把陌刀挥舞得嗖嗖作响,愣是砍出了一条血淋淋的生路。
叛军的马队被挡住了去路,唐军那边,总算是站稳了脚跟。不过,真正的硬仗,这才拉开序幕……
【四个时辰,十三万生命的收割】
因为李嗣业和他带领的陌刀军奋力搏杀,唐军和燕军又慢慢回到了胶着状态。
战斗打得难解难分时,燕军那边,早就准备好的一队最厉害的骑兵,突然接到了指挥官安守忠的冲锋命令。这一下子,好几千匹厉害的战马和骑手,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猛地冲进了唐军的队伍里。
安守忠在清渠之战时,曾用侧翼骑兵绕过去,打乱了唐军的队形,从而战胜了郭子仪。现在他又打算用这一招来对付唐军,但这次,唐军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
郭子仪的大营中,那面五道血痕般的战旗高高飘扬,战鼓又轰隆隆地敲响了。与此同时,战场上悠悠响起了胡笳的声音。在他们这边队伍的后方,仆固怀恩领着四千回纥骑兵,也大喊大叫着冲了出来,朝着对面的叛军骑兵猛扑过去。
两队骑兵都在拼命往前冲,不过回纥骑兵是从丘陵上往下冲的,他们占着地势优势,冲得更快更猛。而且,这支从西域来的雇佣兵,人和马都穿着厚厚的铠甲,装备上比只有骑兵穿甲的燕军可是要强上不少。
两边人马飞快靠近,眨眼功夫,弓就被拉得嗡嗡响,箭嗖嗖地飞了出去。骑兵们一边往前冲,一边在远处就射起了箭。这时候,具装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在一百步开外,回纥兵团的士兵和马匹都披着铠甲,基本上没啥损伤。
看看燕军那边,大堆战马被如暴雨般的箭矢射倒,冲锋没有停下,两边人马一下子就靠近了。两轮射箭结束后,两队骑兵就像狂风暴雨一样,猛地撞在了一块儿。
长枪断成两截,骨头被砸得粉碎,鲜血四溅,战马大声嘶叫,刀刃在铠甲上划过,骑手一个接一个摔倒在地,战场上尽是各种刺耳和沉重的声响,不断回荡。两边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损失惨重。
但回纥的骑兵速度快,装备也好,一碰上,仆固怀恩就猛地冲破了对方的骑兵队形。接着,他像潮水一样,势不可挡地往叛军的后方阵地冲过去。
燕军的右边步兵经过多次猛冲,慢慢乱了阵脚,整个队伍开始往后退。这时候,李嗣业带着他的陌刀军冲了上来,跟回纥的骑兵一块,两面夹击叛军。
这时候,在中间的指挥楼上,大将郭子仪一挥旗子,下令全军冲锋。唐军士气一下子高涨起来,喊打喊杀的声音直冲天际,每个士兵都拼尽全力,朝着敌人的阵地猛冲过去。
燕军阵中乱作一团,安守忠和李归仁这两个打仗的老手,一看形势不妙,自己这边马上就要垮了,赶紧下令全军掉头往长安那边撤退。
追赶和逃跑,两个大军团,好几十万人,还在那儿斗个不停。
从中午打到傍晚,唐军损失了七万人,他们最厉害的两支部队,安西军和北庭军,也几乎全拼光了。
对手的伤亡极其严重,根据历史记载,燕军有六万人被杀,还有很多人掉进了沟壑里丧命,大概占了总数的十分之二三。另外,还有两万人在逃跑的路上被活捉了。
唐军拼尽全力,终于赢得了这场艰难的胜利。安守忠带着他的残兵败将,慌慌张张逃回了长安,接着又火急火燎地连夜往东边跑了。
香积寺那场大战,就四个钟头,十三万人没了命。太阳快下山时,到处都是尸体堆成山,血跟河似的流得到处都是。快死的人和马,一个劲地叫唤,那声音真惨,整个世界都像被灾难笼罩了。
渭河边上的微风慢慢吹向南方,香积寺的风铃轻轻摇晃发出声响,胜利的人眼前浮现出长安城高高的身影,去京城的路现在畅通无阻。
这一仗打完,关中这块京城重地的叛军头头们几乎被干掉光了。隔天,唐军就很轻松地拿回了长安,这座被敌人占了一年三个月的京城,又回到了大唐手里。这样一来,安史之乱也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