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大学宿舍照片流出,学生不敢睡,家长反对:这床看上去渗得慌

海雪聊教育 2025-03-18 14:54:43

如今大学生的住宿条件,比起我读大学那个时候,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们那时,八人一间算是普遍现象,六人一间算是少见。而如今的大学生,六人一间的很多,四人一间的倒是不少。

要是大学生们刚上大学时住六人一间,后来学校为改善大家的住宿条件,突然把宿舍改成四人一间,猜猜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这不就有这么一所大学,趁着大学生放长假不在校的时机,把宿舍改成了四人一间。

这样的宿舍,寓意不好?

当大学生把宿舍照片传上网后,立刻引起一片哗然,评论区像炸了锅,纷纷留言:

这样的改造,不是惊喜,而是惊吓,看上去太渗人了,根本不敢睡!

家长们也表示,这看上去跟那啥一样,寓意不好,影响孩子的的运气。

学校也是万万没想到,拿出巨资为学习改善住宿条件,本来是为了学生住得更舒服,特意把四张床并排摆放,中间留出更大的活动空间。

这样看上去整洁、空旷,空间很大的既视感,想必会深受学生喜欢。他们万万没想到的,却遭到家长们集体反对:

“这床看上去感觉不吉利。”

“这寓意不好,影响孩子运气!”

“能不能给孩子换个宿舍,哪怕改回以前的六人间……”

还有不少网友调侃:“为了方便认床位,建议在床头立个名字牌,再加上黑白照片。“

有些网友嘴更损,让人脑海里很容易就浮现那个啥告别仪式:床头放一香薰,加点黄白素色小花装饰一下床帘,然后每个人床前摆零食桌……”

家长们看到这些评论,心里头更是着急上火。

想想我那时读大学,一切听从学校的安排,即使有欠妥的地方,家长也会劝我们想办法去克服:

毕竟学校是求学,涨知识的地方,生活上的事情靠自己去适应,学习上的事,更是要努力去适应。

教育焦虑

如今的孩子上学,不管学习,还是生活,仿佛家长的触角无处不在,都要事无巨细地参与、处理。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是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太弱,照顾不了自己?还是家长的能力太强,要呵护孩子成长?

记得有一次,在大学当辅导员的朋友抱怨:

现在的家长真够操心的,有一位学生家长给她打电话,说她女儿床位上方有根水管,嫌风水不好,会影响休息,要给换个床位。

你说这咋办,不是尽给出难题吗?一个宿舍六张铺,你不睡她不睡,就让这张铺位空着也不行吧!

还有更离谱的家长,把家里头的“风水学”用到了孩子的大学宿舍:

床头不能对着门,与室友的属相相冲,甚至还有嫌弃窗户朝向不够“旺财”。

家长的这些做法太让人费解了,若是有这么多讲究,就利索点为孩子量身定制一个住所,也可以节省学校资源了。

这代孩子活得清醒

如今信科学用科学的时代,他们却还在穷“讲究”,并且蔓延到教育圈,比如:

考试前供考神,保佑孩子:考的全会,蒙的全对!

还有人认为考前剪头发就相当于剪去智慧,必定考不到高分。

文具要选特定颜色,能带来好成绩。

有的人甚至连孩子的校服都有讲究,生怕哪个细节不妥就影响了孩子的升学前程。

家长之所以有这么多顾虑、讲究,归根结底,还是对孩子的教育太焦虑了,生怕哪个环境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

我们明明知道,这些生活上的细节,并不是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家长却偏要牵强附会。

还是这代的孩子清醒得很,活得洒脱真性情,那叫一个百无禁忌。据搬进这宿舍的女生反馈:

没想到搬宿舍给这么多人,带来了乐子,看见评论区网友的嘴跟淬了毒似的……

妈妈总说这样不吉利,可我觉得,心正,哪儿都吉利!

焦虑的负作用

焦虑教育,已经让一些家长失去了理性,将孩子的成长强当成自己最大的事业来做。

他们去忽略了课题分离这一基本操作,谁的人生谁负主要责任,家长是孩子的陪伴者、指路人,做好49度的指引者角色就够了。

那些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的家长,已经陷入了由焦虑变恐慌的不理智状态。

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其实正在焦虑、恐慌等负能量情绪传递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只有我们的内心感觉到安全,心门才能打开,整个神经系统也会处于相对的松弛状态,大脑的理智和智慧才能在线。

外部发送信息来时,我们就能很好地接收、思考、翻译并转化成自己的信息。

家长们常常说到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的无助,他们以为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孩子还是没有听懂,是因为孩子没有用心,或者智力不在线。

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肢体语言、表情,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已经将他们的焦虑教育暴露得一览无余。

孩子接受到了家长的焦虑,感觉到不安全。从而关闭了心门,阻断了信息接收器。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越激动越说教,孩子不仅听不懂反而越来越懵懂的真正原因了。

由此看来,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事,并不是能者就能胜任的,而是情绪稳定的家长才有资格担当。

联结的重要性

虽然学习成绩决定了升学的路径,但求学这段经历,只是整个人生中一段旅程。

社交能力,学会与他联结、与团体联结、与社会联结,才是一生逃不开的课题。

孩子进入大学,相当于半脚踏入了社会,如何与环境、他人和谐地融合,家长要退出主导地位,把自主权交还给孩子。

特别是大学生同住一个宿舍里,是否住得舒适很重要,但与室友是否合拍,是否能做到和光同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毕竟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不同的认知、思维、反应模式、生活习惯等。

其中也包括审美观,有人认为这样的住宿条件很中意:简洁、美观、大方,同时也耐看、耐脏。

而偏偏有人却要往“寓意不好”、“不吉利”上去靠,这也是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想法、观念的。

同在一个集体中,我们不求“同频共振”,但求相互尊重、“和光同尘”、求同存异就好。

结语

家长感觉到,这个时代给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来难,其实难点或者痛点就在有效沟通上。

年龄上的代沟,特别是认知、思维、观念等,两代人差的不是代沟通,而是巨大的鸿沟。

这代年轻人本着自我、个性、实用、直接的活法,只要自己活得舒服就好,很少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想法。

而这代父母,很大一部分是60后70后,思想比较传统、守旧,三观也特正。

从而两代人的交流、沟通,常常出现意见不合、观点不一,从而产生不少矛盾和冲突。

在孩子看来,他们要的是学习环境,而不是风水;他们的需求是学知识,而不是搞什么玄学。

因此,家长与其花时间、精力去研究床位、玄学类,不如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试着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缩小两代人的代沟,身体力行地为孩子树立榜样作用。

家长给孩子的教育的本质,不是挑挑拣拣现有的条件,而是学会适应、勇敢面对、敢于接受挑战的探索精神。

互动话题:

怎么样,你觉得呢?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