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孩子成长中接受的教育主要包括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
然而,在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是占主导地位。那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家校共育推行了这么多年来,实话实说,家长对老师的配合度还是挺高的。
单单从家长委员会走进校园,为老师分担一部分管理、后勤类工作的热情与事无巨细,就足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力度。

没想到,近日网络上盛传的“取消家访”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班主任看到后深感尴尬了,老师们倒是很配合:赶紧取消!
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样的:
某天,一位家住上海市长宁区的女士,接到正读小学四年级儿子的班主任的来电,说是要上门家访,深入交流一下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
班主任希望家长能抽出点时间,工作日的某个晚上会到家里来家访。家长听明白后不加思索就给拒绝了:不方便,有事电话聊。
接下来的好几天,她每天都能收到班主任发来有关要家访的信息,为此,她颇有怨言。

于是,她找到媒体记者朋友,希望呼吁一下取消家访这类的教育老套路,她认为那是过去式的教育方式,如今教育早已更新迭代,要学会与时俱进。
没想到,她的诉求发到网络上,立即引来巨大反响,评论区里的留言几乎一片倒,都支持这种做法。
有家长说,现在的人都很忙,白天工作上的事已经忙得够呛,晚上好不容易可以回家喘口气,还得打起精神来应付家访的老师,谁爱干谁干去。
有家长说,班主任来家访,感觉没有一点隐私了,家毕竟是私人空间,就这样突然闯进一个外人,并且是孩子的老师,一时没法接受。
评论区里还有一些别的顾虑,比如居住条件有限方面。
网友说他们家三代同堂,居住的环境比较局促,又是单亲带娃,这些隐情并不想被老师知道。

还有网友说,班主任上门家访,相当于对每家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家庭关系等,都做了一个摸底。
老师也是人,会有自己的观点、反应模式,谁能保证老师对待每个学生能一碗水端平,这关系教育公平性。
这届年轻的家长确实硬气了太多,直接拒绝班主任上门家访,不用委婉、客套,更不用觉得不好意思。
可他们并没有问问孩子的意思,感觉孩子像空气一般存在,完全被冷落。
在如今鼓励教育的大环境下,老师比家长更容易关注到孩子的特征、优势。
试想想,孩子听到老师在父母面前夸赞自己,那是何等的荣耀与信任。
真心建议那些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各种不方便的家长,试着问问孩子的意见。

而在过去的教育模式里,家长一听说班主任要来家访,内心是欢喜、激动的,仿佛贵客大驾光临,让得自家蓬荜生辉。
还会发动全家刻意准备一番,比如:打扫卫生,准备茶点,安排个别家庭成员回避等。
在通讯发达的当下,老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确实有很多,微信、信息、电话、视频、邮件等。
为什么班主任上学生家里面谈这一做法,不仅没有取消,反而工作内容比以前更具体、细致呢?
并且,有些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也包括了家访这一指标,要求新接的班级的班主任,必须100%入户家访,每年的寒假暑假必须有1/3的学生家访。
不过,对于家访的地点,倒是有些班主任做了灵活的调动,约上几个学生的家长聚到一个合适的公共场所,或办公室或咖啡馆或茶室,等等。

其实,班主任家访,比用电话、信息、信件等交流方式,其沟通效果并不能对等,前者才是有效沟通的最好方式。
众所周知,有效沟通有个梅拉宾法则,又称73855定律:
这就是说,在沟通中,信息的传递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分别是:
内容部分(语言本身,在有效沟通中占7%的作用);
听觉部分(语速、语气、语调,在有效沟通中占38%的作用);
视觉部分(肢体语言、表情、情绪管理等,在有效沟通中占55%的作用)。
既然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合作,老师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理念、认知层次等,也是很有必要的。

特别是孩子的发育到了一些转折点,比如小学三、四年级,这是一个学习难度、跨度发生很大变化的阶段。
如果老师能从家长那里获得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上的一些行为习惯,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模式、方法。
小学高年级,也是一个特殊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正式步入青春期,不管是身体、心理还是生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做到相互配合、高效合作,就能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且及时加以引导和矫正。
虽说学校教育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家庭教育主要培养孩子优秀品质、良好习惯。

但是,在给孩子的教育方面,老师是专业的,是接受过多年专业教育后执证上岗的,他们有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保驾护航。
而家长能给的教育,家长是业余的,并没有接受过岗前培训,全凭自己习得的经验直接上岗。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青少年表现出异常的行为,比如:厌学、休学、沉迷电子产品、陷入抑郁情绪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家庭教育有关。
如何做好孩子的陪伴者、指路人,这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不退休的老师。如何教育出身心健康、学业有成的孩子?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人师者的愿望和职责。
真心希望这一代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家校共育,护航成长”中,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