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本质就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我们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不退休的老师。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家长能做的就是遵循孩子的特性,引导其将自己的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职高生“翻车”现场

一位职高女生在网上晒出她的校园生活,堪称轻松又浪漫的偶像剧:
早上8:30上课,下午5:00就放学,每天的作业少得可怜,周末不用上课,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学校的餐厅够大够气派,楼上楼下有两层;校园里还有商业街。
没想到她很快就“翻车”,引来全网群嘲:
“中考不用带笔就能考上,可惜我当时带笔了,与这天堂级校园生活擦肩而过!”
“我不羡慕,你随意,只要喜欢就好!”
“清醒点,生活条件好有什么用,要意识到和别人的差距。”
看看评论区里的评论,大多数人对职高生还是有偏见的。假若这个女生是985大学的,我想,评论画风应该会急速逆转。
单单从生活配套和设施看来,这学校的生活条件确实给到位,节日的仪式感也拉满:
迎新晚会、元旦晚会、跨年、风筝节、运动会等超多有趣的活动,不会错过每一个有意义的节日,校园生活超级浪漫。

迷失在“职高的天堂里”
这样的生活环境、学习节奏,与高中校园的同龄人相比,确实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简直可以用天上与地下来形容。
但凡经历过冲刺高考的三年高中生活的人来说,也许高中三年是人生中最难忘、压力大又持久的特殊经历。
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除了必上的高密度、高强度的课,还有成摞成摞的作业要做。
而走进这样的职高校门,恍惚间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天堂”:没有学习压力,主动一个松弛感,娱乐、休闲、运动,怎么舒适怎么来。

当下的力量
对于那些没有职业规划,没有人生方向的职高生来说,享受当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人生不是一次竞赛,而是一趟没有回头路的旅程。结果不是很重要,能够享受过程,感受当下的力量,才能为接下去的旅程续航。
女儿能做到“既来之,则安之”,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得到,她的性格是开朗、乐观的。
我们都知道这一句话: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差。同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能沉浸其中,获得心流,从而收获幸福。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是能做多大的事业,取得多大的成功,而是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能体验到幸福感。
我们不能说风餐露宿的人活得很失败,反而,若是能够做到乐在其中,却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功。

人生处处是考场
也许很多家长在为孩子中考能否考上高中,而焦虑不安。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孩子只有考上高中才有出路。
而被分流去职业教育学校,就相当于前途暗淡,人生失去了前行的方向。
实话实说,不是这个世界对职业学校的有歧视的意思,而是就目前良莠不齐的职业教育行业,乱花渐欲迷人眼,家长和孩子一时不知如何选。
其实,职高也属于高中教育,在升学这条道上,也有相应的途径和通道。
在一些地方的职高学校,学习方面的条件和大学校园的一些普通课程安排相似。

对于那些仍想考大学,目标明确,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学生来说,同样可以通过“文化课+专业技能考试”,考上大学。
就去年为职高生提供的升学通道,全国本科录取率提升已经至15%。
放下焦虑
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读书的天赋,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完成大学本科的学业。
有些人一路畅通无阻,顺利进入了象牙塔的顶尖后,却选择了南辕北辙的方式活着。
有些人被中考分流,却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做出常人无法做出的成就。
既然我们无法左右结果,但不如朝着自己的热爱,轻松上路,一路高歌一路享受,只要方向不错,总有一天能到达终点,早一点晚一点又何妨。
那么,我们不如放下焦虑,接纳当下,感受当下的力量。任何一次暂停,都是为下一次前进蓄力。

就如荷花定律一样,每一次微小的变化,都是为了最后一天的爆发,充分展示了厚积薄发的力量。
什么叫荷花定律?
荷花定律"源于一个经典数学思维实验:
假设池塘中的荷花每天以2倍速生长,第30天完全覆盖池塘。则:
第29天:荷花覆盖池塘的50%
第28天:仅覆盖25%
第5天:覆盖率不足1%
这也就是说,很多时候看似前期没用的努力,只要积蓄到一定的程度,很有可能会带来质的巨变。
正如荷花不知自己要多长时间会铺满池塘,但那些看似徒劳的积累,终将在某个清晨,绽放出惊艳整个池塘的绚烂。

真正的终身成长的人,从来不会在意短期得与失。他们深深地知道:人生的转折点,从来不是努力的终点,而是每次再出发的起点。
结语: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成绩好的自有自己的美好前程,成绩不好的,也有自己的活法。
不管是读职高,还是上大学,都只是人生一段经历。
小草虽微不足道,但它凭着自己的倔强破土而出,装饰了这个美丽的春天。
我们也一样,每个人的到来,都有自己的使命,来过,走过,努力过,绽放过,就足够。
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生命的主角,好好感受每一个当下,接受当下的事实,不抗拒、不抱怨,而是与当下和谐相处,从而找到内心的平和。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做到内心宁静,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从而付出行动去为之奋斗。
引用《大学》开篇第一章的一部分内容来结束此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