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被群嘲的“作秀”!
距离一年一度的“全民”高考,还有100天的时间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前每年举办的“冲刺高考”的动员大会,被改成了形式各异的成人礼。
有人说,这场成人礼“作秀”的成分太足了,活动一结束,一切又被打回了原形。
“不就是走过场吗?孩子哭完该叛逆还是叛逆,家长哭完了该发脾气还是发脾气!”
“搞这些有的没的,倒不如沉下心来多做两套模似题!”
每年的这个时候,全国多所高中为高三学生举办的“成人礼”,那可谓彰显学校实力的“行走中广告”了。
尽管活动的流程大抵相似,但过程中的形式却各有各的特点,所重点表达的内容,也足见创新、走心了。

成人礼里藏着的教育
某地的重点中学的一场成人礼,却以“沉浸式感恩教育”的环节,刷新了所有人的认知。
原本被贴上“作秀”标签的仪式,竟让全场家长和学生感动到哭,甚至改变了不少亲子关系的相处模式,缓和了很多亲子矛盾。
通过几个“心机环节”,直接把“母慈子孝”的温馨、和谐氛围拉满。最后走成人门仪式时,男生们都或抱或背着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走过。
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对这个环节的感受,很有可能会铭记在心,甚至终身难忘。
对父母而言,陪着孩子一路走来,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多多少少都有过大小不一的矛盾、冲突。
如今能与孩子如此亲密接触,也算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特别体验。特别是在读信环节,孩子给的承诺,相当于吃了一颗定心丸,治愈了不少焦虑。
对孩子而言,很多时候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张扬自己的个性,活出任性的自我。
而在这个活动中,曾经做过伤害父母的件一一在脑海中放映,父母不计前嫌的理解、包容、接纳。如今自己已猛然成年,深感责任重大。

教育的本质,藏在“不完美”里
《哪吒》之所以会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带给家长们的深度思考。
其一:魔丸降世的哪吒,在乡亲们眼中是个作恶多端的“讨厌鬼”,谁见了他都害怕。
只要他一出现,原本热闹非凡的街市,瞬间人走楼空。不管人们躲得多深藏不露,都能被他找到并恶作剧一番。
在接到乡亲们的投诉后,他的父母秉承“子不教,父之过”,挨家挨户登门赔礼道歉。
而对哪吒的态度,他们始终如一地做到无条件地给予爱和接纳。他妈妈的一句话,让不少父母泪目:不管是魔丸,还是灵珠,都是她的儿子。
其二,《哪吒》的导演饺子,弃医学动漫,靠着母亲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潜心搞创造。
他的母亲没有丝毫怨言,只是给予无条件的理解和支持。
甚至网络上曝出北大宝妈抵制《哪吒》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导演“啃老”会教坏孩子。
虽然我们不是大闹天宫的哪吒,也不是一炮走红的饺子导演,但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或多或少犯过错、走过弯路。
教育的意义,不是创作完美的作品,而是在“不完美”的过程中,不断地看见、修正,朝着更好的前行。
教育的本质,是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播下种子,按时浇水定期施肥,给予必要的照顾。
只要给种子保持应有的养分,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并且遵循其本有的特性向阳而生。

从“感动”到“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每一个不良行为的背后,总有一些不被满足的需求。
比如沉迷于游戏中的孩子,他在现实的生活,至少有被看见被认可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恰恰在游戏中,这些需求很容易就被满足了。
要想孩子从游戏中走出来,首先要有他想改变的强烈意愿,其次要有改变的合适时机,如果再加上合适的外力推一把,改变就变得容易多了。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同时满足这些充分必要条件,所以“改变”就变得异常艰难。
虽然成人礼上的“感恩教育”环节,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感动、反思。但要想给孩子带来本质上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不科学,也不符合常理。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修正、改变,才能活出真实、自在、有生命张力的自己。

身为父母,不管当下的孩子品质如何,成绩怎么,100天后的高考发挥怎么样,高考成绩是否理想,能否考上心仪的大学,这些统统都不是最主要的。
家长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当下:是否能放下对孩子的期待,是否能做到理解、接纳当下的孩子,是否能做到放下所有焦虑,从容淡定地迎接每一个“当下”。
结语:成人礼是否是“作秀”并不重要
当家长在成人礼上想到“女儿未来会离开自己”而崩溃大哭时,当男生因为听到母亲模仿自己的刻薄话语而羞愧落泪时,
这些“被设计出来的痛点”,恰恰揭开了中国式家庭教育最深的伤疤:我们不是不爱,而是不会爱。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光鲜的表演,而是敢于把伤口撕开,有勇气去正视,然后下定决定去改变。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不断看见、修正、改变,成就更好的自我。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起步,并不是生命的终点。
不管高考成绩如何,只要无愧于时光、付出、努力,就足够了。希望高三学生以梦为马,无悔青春!

互动话题:
“如果是你,敢在成人礼上直面最不堪的亲子冲突吗?”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家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