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长大有出息的孩子,从小就培养1种能力,智慧的父母都在做

海雪聊教育 2025-03-25 14:58:40

家长们都在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认为的起跑线一直在提前,从小学提前到幼儿园,又从幼儿园提前到早教,再提前到胎教,甚至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子宫里.

人生真的是一场与他人竞赛的马拉松赛跑吗?我个人觉得并不是!

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与差,并不能决定他长大后是否有出息,反而是1种能力。

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事业,而且会决定孩子长大后是否过得幸福、快乐。

与孩子身心健康、学业有成以及生活中的幸福感等,息息相关的是:健康的控制感。

想想发生在那些家庭里“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的场面,父母常常以强迫的方式,要求孩子如何完成作业。

他们以为这是为孩子好,自己对孩子的成长负责,其实这是在以一种钝刀割肉的方式在伤害孩子,从而影响孩子发展更好的自己。

本来孩子的学习,他自己才是主要责任人,孩子应该有自主权来决定是否要写作业,怎样完成作业会感觉压力小,更加快乐。

而家长却强行越界,主导了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这不仅是一种强权控制,而且对孩子严重不胜任。

试想想,一个人在不被信任的情况下,连自己那么一亩三分地,都没有控制权,那种感觉得有多无助、无力。

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憧憬,期待他们长大后有出息,获得成功。我们也深爱着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开心、快乐。

可是我们却在用一些错误的方法,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犯错的机会,渐渐地把孩子引向失控状态的路上。

孩子一旦被剥夺做选择的权力后,就会变得焦虑、恐惧、爱发脾气,甚至还会自暴自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发觉并给予帮助,孩子就没法完成更好的自我发展。

缺乏控制感的孩子,会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甚至没有安全感,因此也会变得过度被动和顺从。

不管孩子的成长背景如何,也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富足,其内心的混乱一定会给他带来伤害。

近些年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厌学、休学、校园霸凌等多样化或极端化行为,特别是青少年患抑郁情绪的人数在节节高升。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甚至方方面,都没有自己能做主的控制感。

这不难理解,因为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们就会以自己决定的方式来毁掉现有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他们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有格局的家长,会选择做孩子的顾问,把孩子的自主权放心地交给孩子,自己只要帮助孩子把握大方向就行。

家长这样做,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从而内化成自信、乐观的优良品质,而且对父母也会产生依恋、感恩,即归属感,从而亲子关系也和谐。

要做顾问型家长,其实也不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

听话,懂事,自律,这是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是好孩子的表现。从而特别关注孩子的习惯。

比如要按时睡觉,有节制的吃零食,上课专心听讲,不能玩手机等。

事实上,家长越在这些习惯上纠结、较劲,亲子关系间的矛盾、冲突越多。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也不受家长控制,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彻底失控了。家长想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早已被孩子拒以千里之外。

其实,行为、习惯都好改变,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再加上升学的压力,裂缝越来越大的亲子关系想要修复,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再说,不管孩子成绩好与否,但他依然是我们的孩子,这是无法改变的。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无条件爱着的,就能唤醒他内心向上成长的天性,孩子或早或晚还是要回归到正道上的。

信任

当我们深陷困境中犹豫着想要放弃时,往往身边人的一句“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方法”,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力量。

同样的,当孩子一边看着手机,一边赶作业时,家长说一句:

哇,手机上的内容看上去那么有趣,你都能坚持学习,要我都很难做到两者兼顾,看来你对学习还是非常重视的!

试想想孩子听后会有什么感觉,他是不是能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信任?并且“重视学习”这四个字会给他带来学习的动力和力量。

但不少家长脱口而出:就知道看手机,这样一心几用能学得好吗?

孩子听到的是被指责、抱怨,不被理解、不被接纳。既然如此,他很有可能放弃学习,一心一意看手机了。

用这句“相信相信的力量”来解释就是:家长相信孩子重视学习,那么孩子就会好好学习;若是家长相信孩子爱看手机,那么孩子就会如愿以偿。

允许一切发生

当一个孩子只吃肉不吃青菜时,家长需要加以干涉吗?

当孩子在学校里面因为打抱不平保护被欺负的孩子,把“校霸”揍进了校医室,家长会怎么教育呢?

当读高中的孩子突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他对手工活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常人,家长接纳孩子放弃高考,从事自己的爱好吗?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总觉得孩子还不小,不懂得人生的道理,从而不允许孩子有选择权、自主权。

等孩子到了自我意识觉醒后,家长又以“叛逆”给孩子贴标签,亲子关系也越来越拧巴、不可调和,甚至反目成仇。

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家长初为人父母的初衷,明明知道“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却不懂得适时放心。

其实,教育的本质是点亮、唤醒。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身为教育者,要懂得遵循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让孩子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顺其自然,才能绽放出最好的状态。

如今大学的入学标准越来越高,上好大学的确越来越困难,可仅仅是逼着孩子忙起来,让他们学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作业,就能达成目标吗?

结语:控制感的重要性

我们真的没办法控制孩子,而且我们也不应该控制孩子。

父母其实要做的就是把孩子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学会在生活、学习中,学会自主做决策。

让孩子在“能做什么”上有主动性,他们自然就不会在“不该做什么”上有极强的创造力。

想想小鸡破壳前,因为拥有了自主权,就能从狭小的空间啄出一个洞,变出一片天来。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只有在内心有控制感或者自主动机的情况下,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

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励,其实都根植于控制感、胜任感或者自主感的基础上的。

还有,健康的控制感还会进一步带来各种积极的结果,比如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更有能量的内部动机,更优异的学业成就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总之,自己说了算的感觉,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才是主动进步的源泉,才是跌倒了能爬起来的动力。

因为这是你想要,而不是被迫要的;或者是因为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被迫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

互动话题:

培养有出息的孩子,你还有什么妙招?

请在评论区留言!

0 阅读:8